吳江同志一向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到了晚年卻又涉足文史領域。最近,他的部分文史作品已結集出版,名《文史雜論》。(青島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頗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內容,這里且寫一點我的讀后印象。
作者在這個集子的小序中,首先說明自己涉足“這個對我來說頗為生疏的傳統文化領域,史學領域,只能算是人到暮年時的一種歷史沉思,一點知識的補充,同時作為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提出一點期望”。他在本書首篇文章《為什么要特別看重史學》中回答這個問題說:“馬克思主義乃是一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而就為學的根本來說,論從史出,古今皆然。中國古來經史之爭一直延續下來,至今成為‘史論之爭’。古今霸占論壇的‘經典原理學’為害匪淺,古今教條主義皆源出于此。”“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皆從馬克思主義的史學觀出”。作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繼續中國化,這個“中國化”,第一要從新的現實歷史資料中去尋求,第二必須視中國的傳統哲學和傳統史學為重要的土壤。
談傳統文化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談傳統史學,本書篇幅簡短,但涉獵范圍頗廣,上迄先秦,下至當代。第一、二輯大體論述中國古代的國情,即這個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建筑在以氏族父系家長制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族基礎上的”,中國的奴隸制是宗法奴隸制,封建制也是宗法制,因而兩者之間在某些方面相互交叉,或者說,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使兩種制度的界緣模糊不清。孔子開創的儒家文化一定意義上也可說是一種宗法文化,孔子既是奴隸制的辯護人,又是封建大圣人,真可謂“圣之時者也”。明確地指出這一點,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作者又指出,從戰國百家爭鳴衍變為后來的“儒學獨尊”,是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即“學競君擇,適者生存”。“君擇”的結果,自然只有適應權力需要的文化成為主流。這恰恰也是中國主流文化日漸僵死,終至落后于近現代世界文化的根本原因。
第三輯多為近作,主要圍繞傳統史學的現代價值問題以及重建新史學問題,提出一些醞釀已久的思考。從對近代民主運動有淵源影響的“清初五子”,直到五四運動和近年又見升溫的“新儒學”,都有論及(特別要提一下,最近上演的電視劇《太平天國》,而作者對于太平天國的失敗,恰恰講了一個別人很少提到的重要原因)。其中最能代表作者識見的,是通過評價從宋明清發展起來的傳統的浙東史學直至王國維大師(作者認為他是引導中國傳統史學由舊入新的主要開山人物),說明在中國要真正創建馬克思主義新史學,決不能忽略繼承傳統史學的優點這件事,即要足夠認識傳統史學的現代價值,因此也要認真研究王國維、陳寅恪這些引導中國傳統史學由舊入新的重要人物。此外,作者對梁漱溟、陳寅恪、胡適這幾位有代表性的大師級人物的評述,也很值得注意,至少我還很少見到過去對這些人有這樣的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