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2000年第4期刊登蔡志新先生的文章《漢字“鎢”的發明人李國欽》,敘述我國近代實業家、美籍華人李國欽早年求學、探礦、創業的奮斗經歷,給人啟迪至深。唯文章題目和文內多處強調,漢字“鎢”的發明人是李國欽,在李之前,漢字中沒有“鎢”字,是李于1915年創造了這個“嶄新”的漢字“鎢”等。這些說法是不準確的。
事實剛好相反,“鎢”字在古漢語中早已存在,在歷代重要字書里,例如三國的《廣雅》、南北朝的《玉篇》、宋代的《廣韻》、《集韻》,一直到清代的《康熙字典》,都收有“鎢”字。在古書中,“鎢”常與“”連用,構成詞匯“鎢”,其意思是指“溫器”、“小釜”等,屬于古代民間應用的一種炊具。
用“鎢”字作為金屬元素W的中文術語名稱,開始于清朝晚期,至遲在同治9年(1870 ),已有學者何了然在《化學初階》一書的化學元素表中應用“鎢”字。我國另一學者徐壽也在同治11年(1872)出版的《化學鑒原》中應用“鎢”字。稍后的光緒2年(1876)的《格致須知》,光緒5年(1879)的《電學》也都正式收有“鎢”字。以上諸書有江南制造局木刻本、《西學大成》和《西學富強叢書》石印本,一查便得。
用“鎢”字作為化學元素W的中文譯名,并非取其“黑色的金屬”之義,而是利用漢語中的固有舊字,賦予新義。當時已知金屬元素將近60個,除常見的金銀銅鐵錫等,許多金屬元素都沒有中文名稱。為了介紹國外科學知識,需要中文譯名。經過反復實踐,最后采取的取名原則是按照化學元素拉丁詞的第一個音節,從金字偏旁的舊漢字中尋找同音字,盡量避免另造新字,“鎢”的取名由此而來。類似情況還有鎳、鈹、鈷、鉬、鈮、釩、鈀、銠等。在同治12年(1873)之前,由徐壽等人編寫的《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已初步完成化學物質的中文命名工作,為國內學界所接受,并成為翻譯各種化學名詞的統一依據。
因此,“鎢”字原本是一個字形穩定、字義清楚的古老漢字,在清朝晚期西學東漸的浪潮中,又被注入新的含義。將這個“鎢”字說成是民國時期,由李國欽發明的新字,是不符史實的。不過,根據李國欽的生平事跡,他雖然不是“鎢”字的發明人,但確實是我國鎢礦的最早發現人或最早生產經營人。
(責任編輯:蕭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