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政治經濟根源
【日本《經濟學人》25日】 事件本身反映了美國向門羅主義回歸的傾向,以及美國浮在全球資本主義泡沫之上的姿態。在諸如《京都議定書》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問題上,美國都表現出強烈的“本國利益中心主義”。布什政府成立以來,美國的單邊主義傾向日益明顯。中東國家對布什參與中東和平的做法也感到大失所望。歐洲人也對美國的傲慢和越來越內向感到憂慮。這次恐怖襲擊是不可容忍的殘暴行為,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考慮,為什么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冷戰后的美國極力推崇金錢游戲型的經濟效率主義和市場主義,越來越不關心建立世界秩序這些問題,世界對此感到焦慮。美國將對“敵人”采取不斷升級的報復行動,但問題不會因摧毀了特定的恐怖集團而得到解決,我們期待美國能借此機會認真對待控制世界體制的問題。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3日】 一些巴勒斯坦人慶祝美國遭襲的事實表明,這次襲擊的一個可能的核心動機——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不滿。作為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肯定會使一些人至少在一段時間里感到不滿。但在中東,人們的感情早就不只是怨恨了,整個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在不斷增長。“美國人終于嘗到了自己釀成的苦果”。
美國將重新評估外交防務政策
【美國《洛杉磯時報》16日】 該事件將使美外交防務政策發生深刻變化。美軍一直堅持的“零傷亡原則” 將被放棄,美導彈防御計劃將受到更多質疑。布什政府已經重新開始強調保持與盟國關系的重要性。在今后幾個月,鑒于政府將著重關注于打擊恐怖主義,美國與一系列國家(主要是俄羅斯、中國、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關系可能將發生變化。
【英國《獨立報》16日】 襲擊事件將促使美放棄孤立主義。該事件的首要影響就是要加強西方的團結,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北約這個傳統機構的力量。北約成員國在事后立即聯合起來支持美國,首次有了援引北約條約第五條款的機會,即對北約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就是對北約所有成員國的攻擊。北約又重新回到了國際舞臺中心。
【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22日】 布什總統警告他國“要么站在我們一邊,要么站在恐怖主義一邊”,以超級大國的實力為后盾,從而確立了自冷戰以來最為嚴厲的美國對外政策。現在,反恐怖成為美國與他國關系的關鍵性組織原則,它重新組合了盟國的親疏遠近,打亂了工作的輕重緩急,改變了對外援助和軍備銷售格局。影響了美國應付地區危機的方式。
【日本《東京新聞》24日】 在美準備對制造恐怖事件者采取報復攻擊之際,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優先順序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美認識到軍事行動得到阿富汗鄰國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美跨越了以往的恩怨,向阿富汗周邊國家送去秋波,并加強同中俄的接觸,而對曾與美有著長期盟友關系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有些疏遠。同時,作為重要盟國的日本,其“地位”相對也已經下降。
有關各方同床異夢
【法國《解放報》18日】 阿富汗再次成為“豪賭”的場所。但這一次美國取代了英國,它通過巴基斯坦來參與這場賭博。這一次的牌局大不相同。但是玩牌的仍是過去的玩家:美國、巴基斯坦、伊朗、俄羅斯,再加上從蘇聯分離出去并且處于第一線的所有中亞鄰國。從公開的立場來看,這些國家多多少少屬于同一陣營,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表示自己反對塔利班。可實際上,它們每個國家都戴著一副面具,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對俄羅斯來說,這是在中亞共和國以外恢復其影響力的機會。對伊朗而言,這也是個擺脫塔利班的好機會。對中亞地區的前蘇聯的各共和國來說,塔利班倒臺顯然是個意外的收獲。而巴基斯坦由于經濟危機的重創和沉重的外債負擔,也不可能與美國為敵。
【日本《產經新聞》24日】 俄羅斯的目的是在塔利班垮臺后,對阿富汗新政權施加影響力。普京政府通過對反塔勢力“北方聯盟”予以武器援助,期待塔利班政權垮臺后迅速擴大對阿富汗的控制,并借此滲透俄羅斯的影響。另一方面,美國則可能在巴基斯坦支持下,在阿富汗建立以普什圖人為主體的傀儡政府。美俄的最大目的都是確保經濟利益,即鋪設從中亞通過阿富汗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并確保對其管道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