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熱衷于委托投資已經引起了市場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來自證券市場的消息表明,2000年上市公司募集資金3400億元,而真正投到項目上的不到10%,相當多的募股資金通過委托理財投向了股市。根據有關數據統計,2001年以來開展委托理財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委托理財已完成和目前仍在繼續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共有145家,涉及金額為181.13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財金額高達12491.7萬元??紤]到數據統計中可能存在遺漏以及部分上市公司可能未按照規定進行及時披露,這個數字可能更大。2001年7月份,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理財公告更是大幅增長。初步統計顯示,共有1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披露,涉及金額約為22億元。雖然部分上市公司的委托資金指定用于國債投資或一級市場投資,但大部分資金卻是投資于二級市場。
縱觀滬深兩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2001年的中報,我們發現:有的上市公司通過委托理財實現了扭虧為盈,有的將委托理財作為它們的主業,而有的因為委托理財賠了夫人又折兵。隨著二級市場出現暴跌,如此龐大的資金不僅收益可能無保障,連本金能否收回也受到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盡管如此,一批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熱情卻絲毫不受影響。最近的中報顯示,愈來愈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到委托投資出現虧損的隊伍中來。因此我們有必要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委托理財事宜,既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一勞永逸。
國外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現狀掃描
在美國,委托理財已經相當普及,個別股票的業余投資愛好者和上市公司還能小試鋒芒。但對于企業購并、貨幣買賣、投資組合體的管理等專業性要求較高的理財業務則非一般投資愛好者所能涉足。事實上,美國大企業的退休金、保險公司的保險金、自己另有專業的百萬富翁的投資,多半都委托專業投資公司管理。雖然投資者要向專業投資管理公司交納一定的費用并允許其分享少量的利潤,但是一個優秀的專業投資公司帶給投資者的持續高收益,將遠遠超過這些。這種委托理財方式,實現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良性循環。打個比方說,如果投資者自己投資只能達到12%的收益率,而專業投資公司能達到25%(這并不是一個高得不得了的收益率),如果投資管理公司的專業人員能參與分享這一較高的收益,則他們與投資者的關系就超出一般的雇傭關系而成為伙伴關系了。此時,他們既是為客戶投資,也是為自己投資。
一般股民投資后都睜大眼睛期待每個月或每個季度看到利潤,更不用說每年了。但是經濟周期是每4至5年一次,所以正確的態度是在投入后以4到5年為衡量投資實績的周期。在這4到5年的時間里,投資組合體的公司將有機會發揮各自掙錢的最大潛力。
投資者一味追求一年半載的短期高收益率,固然可以追求到,然而很可能是以犧牲長期優越的收益率為代價的。這樣的投資者絕得不到巴菲特式的成果,這也是取得長期優越收益率的投資者為數極少的主要原因。讓巴菲特理財的第一批投資者投資期長達13年,最后是巴菲特自己決定賣掉股票的。彼特·林奇的麥哲倫基金80%的投資者并沒有因為1987年股市暴跌而收回資金。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求投資者沉著冷靜有耐心的緣故。有一項統計顯示,美國80%的投資者投資收益率都低于股市平均數。換句話說,即使投資者單純購買市場指數基金或道·瓊斯工業股票,也比自己煞費苦心地經營來得強。這很能說明問題。一般投資者很難勝過信息豐富、頭腦冷靜、自律嚴格和知識技術高強的投資專家。
我國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興起的緣由
中國上市公司有自己的實情(見表1),比如委托期限相當短等,因此不能照搬國外經驗。我們將中國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緣由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上市公司參與股票投資已成為合法行為,正當的股票投資是有法可依的。不管是大量的儲蓄分流進入股票二級市場還是上市公司閑置資金通過相關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如果控制得當,其結果都應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良性發展。因此,1999年9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方式的通知》,允許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上市公司所開立的股票賬戶用于配售股票,也可用于投資二級市場的股票。隨著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增多和券商等投資機構規模和實力的壯大,上市公司將資金委托其投資已經成為新的潮流。
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加劇,實業投資遭受損失風險加大。許多上市公司將巨額閑置資金用于委托理財,正是在難以尋覓到好的投資項目的情況下的一種無奈之舉。最近經貿委發布的預測顯示,下半年全國603種主要商品總體上仍處于供過于求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實業,市場風險難以預料。況且目前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到位、現有民間投資領域過于狹窄。此外,實業投資與證券投資相比,所需資金多、成本高、風險大、見效慢是不容置疑的。而證券投資相對簡便,上市公司有了閑置資金,與其把它放在銀行里獲取低利息,還不如委托專業投資公司理財,縱橫馳騁于股海里。
中技貿易(600056)本是一家外貿公司,以技術、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進出口為主業。2001年中報表明,今年上半年進出口主營收入高達14.61億元,同比增長87.5%,上半年利潤總額達1048萬元。其中,委托理財收益達2796萬元,占利潤的比例高達267%。也就是說,扣除理財收益,公司主業虧損1786萬元,繳稅后凈利潤僅468萬元,每股收益僅0.0359元,同比下降84%。中期公司凈資產5.17億元,而用于委托理財的資金達3.49億元,委托資金占凈資產的比重高達68%。68%的資產委托他人理財,取得了267%的利潤份額。去年配股時大股東以“中技國通網絡公司”股權認配,1000萬元的股權資產今年中期即虧損99萬元,而配股投向的電子數據系統、放射性元素診斷、新型建筑材料等項目則更無把握,只好“緩行”。隨著中國入世,以及世界經濟又一輪的衰退,公司需要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光靠傳統的外貿業務不行,于是轉向高科技項目,但公司對此顯然又不熟悉。于是中技貿易轉而以委托理財為主業。
隨著柴油機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上柴股份(600841)最近因一子公司解散清算使其投資損失275萬余元,截止2001年6月30日已有1.8億元委托理財,6月30日以后又有1億元的委托理財。在政府投下數千億元國債資金、央行連續降息、銀行貸款持續增加、股市融資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便不專心搞技改、上項目,而設法將信貸資金、募股資金投向國債和股票買賣。
三、專業投資公司作為受托公司,通過發揮專家理財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上市公司分散和規避投資風險;保底收益的做法幾乎為大多數上市公司所采用,因此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保證其獲得相當可觀的投資收益。大部分上市公司把資金委托給證券公司、投資公司等進行理財,由于這些公司有一定的專業優勢,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投資風險和保證投資的安全性。也有個別上市公司找拍賣有限公司代為理財。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公司收益存在相當大差距,并呈現出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特點。到目前為止,不少上市公司通過保底收益協議委托理財仍然能獲得相當的收益。從眾多保底收益協議的內容來看,保底收益率存在著極大差別。安徽一家公司的受托人承諾年投資收益率較高,達到了12%。其他多數上市公司的保底收益率也在6%至10%之間。銅峰電子將1.4億元委托給華安證券公司進行國債投資,累計收回投資收益達到1470萬元,收益率超過了10%。國債投資能實現如此的收益,確實是“低風險、高收益”。即便是北方股份在委托理財時出現了虧損,但北方股份的委托合同因保證了公司6%的年收益率,不足部分由國泰君安補足,這實際上是防范了市場風險。當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迅速轉到委托理財這條道路上來,其保底收益率只有2.25%,這只相當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與平均水平相比也明顯偏低。
四、在大盤指數上漲的行情中,從事股票投資可以較快地為上市公司帶來較多的投資收益(見表2)。在前兩年的“牛市”行情中,上市公司參與委托理財無疑被作為重大利好,即使上市公司直接參與股票投資,也會獲得不菲收益。如聯通國脈2000年實現利潤總額7214萬元,其中委托券商理財獲資產托管收益4489萬元,成為公司當年業績的絕對中堅力量。再如上海金陵2000年股票投資收益高達7758萬元,占凈利潤的38.41%。還有上海汽車、上海梅林等,都在去年的股票投資中“生財有道”。2000年滬市大盤從年初的1400點上漲到年底的2100點,漲幅達50%。參與股票投資的上市公司大都獲取了豐厚的回報,委托投資同樣分享了股市上漲帶來的好處。今年上半年大盤雖有震蕩,但依然創出歷史新高,以6月30日計算的價格肯定都可以保證一定的盈利。
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由于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尚不完善,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還處于監管力量難以觸及的“灰色區域”。因為上市的自有資金是允許委托理財的,而現實中,一旦募集資金到帳后,自有資金與募集資金較難界定。雖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用于委托理財的現象,但這是個灰色地帶。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不可能一次性投入,部分將來投入的資金就是“閑置”資金,或者對原來的項目估計不準而令資金暫時無投向,短期內用于委托理財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種明智選擇。
二、不少委托理財資金是上市公司以投資實業項目的名義募集而來的,因此從根本上來講違背了投資者的初衷。特別是部分上市公司“財迷心竅”,不擇手段地欺騙股東,嚴重侵害了廣大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民間有句老話叫:花錢容易掙錢難。若將其改成“圈錢容易掙錢難”來形容眾多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會十分貼切。上市公司在配股或增發新股前,都有令股民怦然心動的項目計劃和預期收益(利潤)計劃,誘使股民們心甘情愿地掏錢認購。可是一旦圈錢的目的達到,多數上市公司立即隨意改變資金投向,要么亂鋪攤子,要么胡亂花錢,全然不顧股東的利益。盡管多數公司的公告稱,委托資金指定用于國債投資或一級市場投資,但大部分資金卻是用于二級市場投資。隨著近來二級市場暴跌,一些委托資金龐大的公司不僅收益可能無保障,連本金能否全部收回都是個問號。當然,我們承認有不少上市公司的確是在利用自有資金去進行委托理財,但是在目前上市公司各種規章制度不夠透明和規范的情況下,我們亦不能排除個別公司以自有資金的名義,行投資者資金之實,到股市去“炒股”的可能性。
在一個規則形同虛設的股市內,掏錢購股是股民的事,怎樣花股民的錢則為上市公司的事。如此行為邏輯之下,按計劃進行項目投資的眾多上市公司中只有少數幾家,而真正將項目做成的屈指可數,最后取得收益的則更是鳳毛麟角。其余的上市公司則將資金挪作他用,甚至在腐敗中大量“蒸發”。不少到股市去“炒股”的上市公司存在著一種怪異的僥幸心理:股市雖然有高風險,但是亦能賺大錢,再說倒霉事不會那么巧剛好輪到自己。
三、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委托資金的來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投資于股票市場的目的主要是投機。由募股、再融資獲得的資金,回流到一級和二級市場去追逐利潤,由于相當多的資金有時間周期的限制,投機炒作便成為主要的運作方式,成為所謂的“熱錢”。過分依賴資本運營,盲目追求高額利潤,必然催生市場泡沫。熱錢的快速增值效應,又使更多的資金涌向股市。于是,市場的泡沫越積越多,最終將有可能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個別證券公司鼓勵上市公司投資股市甚至聯手炒作股票,加劇了股市的波動幅度。在國外,資產管理已成為券商盈利的主要支柱。近年來,國內券商也開始將資產管理業務作為一個重要的利潤增長點。這本無可厚非,但券商的一些做法令投資者質疑。是否增發和配股融資及資金如何使用,決定權理應在上市公司,而不是券商。券商只是中介機構,只能為上市公司提供投資建議。但是在目前上市公司重圈錢而輕經營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為何拒絕券商的美好建議呢?更何況,券商與上市公司聯手炒作股票時,委托資金自然可以助他們一臂之力。如果任憑這種違規行為肆意發展,那么將會嚴重損害投資者的正當利益,從而助長了股市的泡沫成分。
五、盡管上市公司與受托公司簽訂了委托理財協議,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上市公司的正當利益仍然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氨5住薄ⅰ氨1尽钡淖龇▽嶋H上是缺乏法律保障的,類似的合約只不過是一紙空文?!蹲C券法》嚴格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客戶證券買賣的收益作出承諾”,這就使委托投資的保底收益一類的協議缺乏法律依據。在目前調整市場中,委托投資資金就難免被套牢。即使承諾“保底收益”也難以兌現。
受托理財的券商及其他投資顧問公司的行為是否也違法呢?受托方是否違法關鍵在于受托方是否接受了全權委托。如果券商及其他受托方接受了全權委托則違反了《證券法》有關規定,無疑屬于違法行為。因為《證券法》規定券商不能接受全權委托,必須堅持“代理”原則。受托者無論是券商還是投資顧問公司,目前的做法都存在較多的問題:第一,《證券法》規定,券商不能全權受托,而委托理財是一種全權委托;第二,受托方不能對證券收益做任何承諾,而目前的協議多有保底條款;第三,券商或者投資顧問公司接受委托理財,這相當于干私募基金的事,但我國法律不允許私募,更沒有私募方面的法律;第四,即便未來券商接受全權委托受法律保護,也不意味著可以接受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委托。
《證券法》禁止券商接受客戶的全權委托,只能充當顧問的角色。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法律總是滯后于市場。但是不少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更改投向,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認為當初這些公司募資時就沒有想好要干什么,融來的大量資金無處可投,形成募資項目與實際投資項目的嚴重脫節,于是就有了大筆“閑置”資金可用于委托投資。這與招股說明書上“天花亂墜”的承諾形成反差,這屬于欺詐行為。

六、委托理財的方式雖能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其存在的風險是不容忽視的。我國股市相對而言較幼稚和不規范,委托理財所具有的不可控風險首先表現為證券市場的風險。股市不可能年年牛氣沖天,一旦行情出現調整,誰能保證所謂“保底收益”一定能兌現呢?一些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財時得到了“保底”或“保本”的承諾,并鄭重其事地寫入了合同之中。業內人士指出,在股市表現強勁時要實現“保底”與“保本”自然不難,但在股市出現大幅下跌的情況下,要實現“保底”與“保本”可就很難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上市公司委托他人的巨額資金不外乎有兩種結局。一是造成巨額損失;二是因本金難以按時收回形成巨額不良債務,這種情況在市場調整時絕不是天方夜譚(見表3)。若以2001年8月7日上證綜指的收盤指數1900點來計算,則比年初下跌了約10%,與6月30日相比,跌幅更是高達15%。一旦股指繼續下挫,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收益肯定會大幅減少。
有的上市公司將大筆資金輕率地委托一些小型投資咨詢公司理財,風險就更加難以防范。小型投資咨詢公司因實力和資質較差,結果權責不對稱。這樣,實際上委托投資的責任與還款義務將由委托公司自己來承擔。據相關公告透露,一些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中分得了一杯羹,市場份額占到了三分一左右。對于把資金委托給這些公司的上市公司來說,風險加大。由于這些公司大多注冊資金不高,管理的資產卻高達上千萬以至上億元,是注冊資本金數的10倍,在股市暴跌中自然缺乏較好的風險抵御能力,上市公司的委托資金能否收回不得而知。中視股份在2000年將3500萬元自有資金委托給無錫眾事投資服務咨詢有限公司進行證券投資,期限臨近時,無錫眾事無力償還此筆款項,至今年1月12日,該筆委托金賬面虧損960.6萬元。以致中視股份最后只得將“無錫眾事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未能償還的短期投資款部分記入公司當年虧損”。而無錫眾事是一家注冊資金僅90萬元的小公司。
七、部分專業投資公司的專業素質不過硬,即便是較優秀的專業投資公司也不可能做到百戰百勝?,F階段,不少專業投資公司也難以取得持久的優異成績。大部分上市公司讓具有資產管理業務資格的綜合類券商管理閑置資金,雖然資金量大,但總體收益偏低。在2000年的大牛市中,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平均收益僅在10%左右,遠低于同期滬市51%的漲幅。據計算,部分公司委托理財的金額占到了公司資產的相當比重。一旦委托理財不能產生收益,甚至出現虧損,那必將影響到公司業績,從而投資者利益亦受到較大的損害。

八、上市公司參與委托理財在催生股市泡沫的同時,也不利于促進上市公司集中精力去發展主營業務。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依靠委托投資獲取經營利潤,并以此支撐公司二級市場股價,進而得以再融資,然后再通過間接方式流入市場進行炒作,這一資本循環過程從根本上違背了證券市場資源配置的本來目的。而且,短期的賺錢效應有可能產生極壞的示范作用,使其他企業起而效之。另一方面,委托理財收益的增加有可能進一步沖淡上市公司的主業,降低上市公司對主業的重視程度;而委托收益的虧損則可能會使上市公司流動資金發生緊張,從而削弱上市公司擴張能力,使主業雪上加霜。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到手之后,本應投資于實體經濟,通過企業實體對募集資金的吸收消化,在產品的研制、生產、銷售等過程中,獲取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從而壯大企業規模,促進企業發展。但委托投資不存在對募集資金的吸收消化過程,而是想方設法抄近道,走捷徑,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上市公司股票發行之初所做的承諾。這樣無疑會助長公司“不重主業也能發展”的歪曲理念。
九、由于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對股市的不合規行為監管不嚴。當前委托理財的風暴不能不說與監管機構無關。如果說當年讓大量“劣質”國企“包裝”上市是政策的“失誤”,那么現如今繼續讓大批“劣質”上市公司在股市內再度圈錢,則是監管機構的“容忍”所必然結出的惡果。銀廣夏是近兩年來的大牛股,其在過去兩年間創造的“巨額利潤”,原來全是子虛烏有的編造。然而,為了把假戲做真,銀廣夏竟敢投放2.8億元巨資,于今年6月在安徽開通超臨界萃取生產線,以繼續展示其投資高科技領域的美好前景。銀廣夏如此肆無忌憚,就在于股市中有圈不完的錢。而監管機構出于多種因素之考慮,對此監管不嚴,實際上助長了“圈錢容易掙錢難,融資條件不須從嚴”的傷風敗俗。
我國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亟待規范和引導
對于我國上市公司來說:
首先,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行為應受到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中國證監會有關規定明文禁止上市公司將專項募集資金挪作它用。如果上市公司不按原來披露的項目進行投資,而是將募集資金以“閑置”為由進行委托理財,至少是違規行為。如果上市公司挪用募集資金用于委托理財,那么我們可以說該項委托理財屬于違法行為。如果上市公司因委托理財而產生虧損,投資者可以在持有證據的情況下向上市公司要求賠償。
其次,上市公司在資產運作上應強化保本才能生利的意識。這是任何投資者進行委托理財的前提條件。投資首先要保住本錢,只有保值了才能談得上增值,也才能提高資本的營運質量和運作效率。假如開始時你有100萬元的資本,如果投資在第一年增值50%,第二年又損失了50%,那么你原來的100萬元到第二年底就只剩75萬元了。如表4顯示:投資發生損失后,要收回本錢有多么吃力。
初步估計,截止今年8月,披露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共有41家,涉及總金額超過了65億元。2001年7月30日上證綜合指數由前一交易日收盤價2065.72點跌至1956.82點,跌幅為5.27%。以此計算,65億元的委托資金損失3.43億元,平均每家公司損失835.49萬元。據統計,已公布2001年中報的上市公司的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025元,比去年中期的0.1069元下降了4.12%。以上證指數為例,從今年6月29日到8月7日,大盤股指從2218點暴跌至1904點(跌幅達14.16%),一些個股更是跌得體無完膚,委托投資出現虧損的金額就可能更大了??梢姡绱司揞~的投資損失對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業績來說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對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來說則可能是致命的。
再次,上市公司應盡力消除求利心切的不良心態,采取穩健成長性型的投資策略。 投資失利的上市公司往往是那些求利心切搞過了頭的管理者造成的。刺激力過度的興奮劑是毒藥,真理的夸張是謬誤,而貪婪會奪去人的靈魂。我國的上市公司投資應從遠處著眼,從近處著手,要求穩。即使收益率不太高,但是穩步的投資、穩步的收益是能使你成功的。但是我國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資金有時間周期的制約,投機炒作便成為主要的運作方式,成為所謂的“熱錢”,戒備求利心切的心態顯得尤其重要。
第四,上市公司應謹慎選擇專業性的理財公司,切實保障資金的安全性,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上市公司應通過多種形式防范市場風險,如果沒有保底收益率的委托投資,可以把資金委托給實力雄厚的證券公司來防范市場下跌的風險。因為這些實力雄厚的證券公司在信譽、綜合實力、配套服務和抗風險性等方面具有優勢,在相當程度上防范了信用風險。上市公司應盡量避免把巨額資金委托給一些實力一般的投資公司的上市公司。
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來說:
首先,監管層應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健全監管體制,多方面強化對證券市場中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監管層應逐步完善監管手段,充實監管力量,重拳打擊操縱股價的惡莊、野莊,嚴厲查處進入證券市場的違規資金。委托理財雖較實業投資賺錢輕松,但由此引起的一些負面影響必須認真對待。例如大量資金堆積股市,容易助長資本泡沫,一旦破滅,將引發信貸和經營風險。而經濟建設急需資金的地方得不到支持,長期下去會導致實體經濟萎縮。近期證監會發布有關規定表明,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已成為證監會重點關注的問題。今年上半年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中,已經對委托理財提出了特別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加強資金管理,并加大對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和使用效果的監督力度,要求上市公司在發行完成后三年年報中持續披露本次募集資金的使用效果,上市公司將大量資金用于委托理財被列為重點關注事項。而4月1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修訂后的《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專項報告指引》,特別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前次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與信息披露中的內容作逐一核對,對差異要作出說明,而對募集資金未全部使用的,也應詳細說明。這些措施將對目前大量的委托理財提出限制。
其次,監管層應引導民間資金投向急需資金的領域,促進資金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發展經濟既要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又要立足實際搞好建設,當前特別要注意針對選項難的問題,有關部門應發揮政策、信息、技術優勢,引導和幫助企業通過技改、科技創新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再如,針對個體投資風險大的情況,應建立一批實力雄厚、規范運作、由專業人才管理的產業投資基金,將眾多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參與橋梁、道路等社會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投資。這樣,既避免了政府投資的“孤軍作戰”,又可為民間資金的保值增值找到出路,于社會、于企業都是有好處的。
再次,監管層應切實有效地落實相關政策,努力引導上市公司積極關注并強化主業發展。主營業務是一家公司的立命之本,積極引導上市公司重視主營業務的發展,這既是發展資本市場的初衷,也是上市公司謀求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盡管在這方面尚存在較多需要改善的問題,但是我國監管機構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如中國證監會在《關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工作的通知》中,將經常性凈資產收益率作為核準新股發行申請的重要依據。這意味著此后上市公司只能依靠增加主要來自于主營業務的經常性利潤獲得新股發行資格。相應地,那種依靠委托理財產生的收益來爭取新股發行資格的努力不再受到鼓勵。毫無疑問,主營業務前景廣闊的上市公司是不會把大量資金用于委托理財的,而這樣的上市公司才是中國股市長期健康發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監管層應積極尋求合理的疏導策略,逐步引導上市公司“淡出”委托理財的領域。盡管委托理財對上市公司甚至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存在諸多不利影響,但在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尚不成熟、配套措施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現階段,委托理財的存在還是有其道理并符合經濟運行規律的。因為上市公司流動資金的大量閑置必然不利于經濟整體運行朝向良性化發展,公司在主業擴展潛力不大的情況下,自覺將大量閑置資金用于委托理財也是資本受利益趨動的內在動力,對此現象我們應該做出客觀的評價和理性地處理,想方設法尋求合理的應對策略加強疏導,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一次融資不滿一年,且募集資金投向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不得進行委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