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美稱,然而,就在這個“購物天堂”里,我和我的同事、朋友們卻遭遇了幾次不愉快……
第一次是在1985年底,我初到香港不久。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同事老賴約我一起到銅鑼灣商業區選購照相機。我們轉了幾家攝影器材專賣店,比較了款式與價格,最后選定了一家店。一架配置標準鏡頭的日本尼康301型照相機,店家開價4380港元,我們還價3200港元,后來談到3500港元,最后店主一錘定音:“OK!”老賴于是掏錢包付錢,取出3張1000港元、1張500港元付給一位店員,并要求他開一張發票,而另一位店員則將已選好的那架照相機裝入原包裝盒內……就在這時,那位收錢的店員叫了起來,“啊,這一張1000港元是假幣!”“什么?”我和老賴一下子都懵了,由于當時在國內還幾乎沒有遇到過“假幣”現象,所以一聽到“假幣”這兩個字眼覺得特別刺耳。“這是不可能的!”老賴提高了嗓門申辯。“好,那么我只好報警了。”那個收錢的店員說。在香港,鄰里之間發生糾紛或被人騷擾,芝麻綠豆一點事,你都可以報警,警察接報后很快就會趕到現場。而對剛從內地來到香港不久的我們來說,總覺得“報警”是件不小的事,一定得發生了殺人放火強盜搶劫的大事才會報警。老賴急了,忙掏出自己的公務護照和名片,一方面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身份,更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店主出來圓場了:“這樣吧,這張1000港元假幣先退還給你,照相機放在這兒,你再拿1000港元來取貨。”事情只能以此收場,老賴到附近的銀行自動取款機上用卡取了1000港元,提了照相機回家,氣得一晚上沒睡好覺,想來想去,不知是什么時候收進這張假幣的?
事后,我將發生的事講給幾位香港朋友聽,他們聽后頗不以為然。幾位“老香港”以前都聽說過這類事情,更有人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原來,問題就出在這家照相機商店里!當老賴付完錢后,我們倆都在注意看另外一位店員將挑選好的照相機放入包裝盒內,而這時收錢的店員已悄悄地將一張1000港元假幣和一張1000港元的真幣調了包,然后就出現了上面的一幕。“老香港”告誡我們,今后在付大額錢幣時(500或1000元港幣),最好先記住錢幣的號碼.當店員“賊喊捉賊”要報警時,你可以“贊同”他報,并注意現場保護,這樣不法商人就會“自尋麻煩”了。
又有一次,因為搬了新居,我便想添置一臺冰箱。在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請了公司里維修冷氣的陳先生幫我一起去挑選。在公司附近上環一帶有不少電器行,他們都打著“大減價”、“港九最平(便宜)”的橫幅,招徠顧客。按照習慣,我們先轉一圈,比較一下各家店鋪銷售的品種以及“價格水平”。我發現皇后大道西一家店鋪陳列的一臺日本東芝180L型的冰箱標價最低,只售1800港元(其他店家的標價都在2400港元左右),于是就選擇了這家店。一走入店鋪,店員就殷勤地迎了上來,“先生,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想買一臺東芝180L型的電冰箱,價格再便宜一點!”我回答說。“啊,價格上不能再便宜了,先生您一定到附近的店鋪看過,我們這里的價格是最平(便宜)的啦!喏,老老實實告訴您,這種型號的貨不多了,您真要買,我們馬上到附近倉庫去提貨,這樣吧,您先落(付)500港元定金啦!”我望了望同來的陳先生,他的眼神似乎在回答我:“可以買!”于是我付了500港元定金。一會兒,一位店員出來打招呼:“先生請里邊坐,喝杯水,很快的啦,貨倉很近,最多5分鐘就能送到。”再一會兒,又走過來另一位店員,手里拿著一本商品目錄,說:“先生您買的這一臺是酒水柜噢!“啊?”我大吃一驚,“不,我明明買的是冰箱嘛。”我指著店鋪里陳列的那臺樣品爭辯說。這時,兩個店員同時圍上來,原先掛在臉上的笑容已經消失,露一臉兇相,惡聲惡氣地說:“你看清楚,這臺樣品里是沒有‘雪種’(制冷劑)的,只能當酒水柜(冷藏柜)用,不能制冰的(沒有冷凍室)。我們已經賣去大陸很多啦!”誰能憑肉眼看到陳列樣品的內部壓縮機內有沒有“雪種”呢?這時,我心里已很清楚,我們走進的是一家“黑店”,我已交付的500港元定金將被“吃掉”。“沒關系,‘雪種’我們自己加!”站在一旁的陳先生十分氣憤地說。
他是一位制冷技師,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所以我把他請來幫我一起選購冰箱。“好,你自己加‘雪種’,但出了任何問題,我們就不負責了!”店家得意地說。陳先生不吭氣了,因為誰也無法知道,店家已經在其中搞了什么鬼把戲了。
怎么辦?一個店員“建議”說:“看看其他牌子的冰箱啦。”我四周一看,好家伙,其他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冰箱,而且價格也較貴。沒辦法了,不買就要損失500港元定金。于是,我只好選購了一臺意大利的冰箱。事后,公司同事陳先生見了我就說:“我們上當了!”
90年代中期,我住在北角地鐵站附近的僑冠大廈。樓底下便是華豐國貨公司。每 次進出大廈常經過樓底層過道旁的華豐國貨公司電器部。也曾在那里買過一些商品,如“隨身聽”、臺燈等等,價錢也還公道。有一次,國內一位朋友托我在香港給他買一部蒸氣電熨斗,于是我就趁便在華豐國貨公司選購。我看上了一種美國生產的新牌子Atashi A-2000型的蒸氣電熨斗,它的優點在于,電熨斗本身不帶電線,另外有一個加熱底座,當電熨斗“坐落”在加熱底座上時便開始加熱,而加熱到設定的溫度時,指示燈熄滅,你就可以拿起電熨斗“自由自在”地熨燙衣服而不受電線的“牽掛”。價格不菲,要800港元一部,但我覺得很有特點,所以就爽快地買了兩部,準備一部送朋友,一部自己用。回到樓上住處后,我興沖沖地打長途電話給朋友,向他介紹新買的電熨斗的優點。不料朋友聽了我的介紹后說“方便是方便了,但你有沒有想到,沒有電線連著,熨燙時溫度降低了就無法及時加溫,那么蒸氣就不能連續產生……”“哦,有道理!”我聽了朋友的解釋后,急忙提起兩部剛買的電熨斗就下樓去準備和商店協商換購其他傳統式的蒸氣電熨斗。按照我的經驗,這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到了柜臺,卻不見剛才那位 售貨員了。問了旁邊柜臺的售貨員,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于是只好等。約了半個多小時,只見那位售貨員提了一塑料袋的蔬菜從附近菜場回來了,她把那袋菜放到柜臺后面,然后問“什么事?”“我剛才在你這里買了這兩部電熨斗,還沒有打開包裝,發票也在,想跟你商量一下,換成其他牌號的……”“唔得(不行)!”還沒等我把話說完,那個女售貨員就蹦出兩個字來。這使我感到頗為意外,于是我再耐著性子跟她商量,她卻不理睬我。少頃,她將手一揚,說:“找我們經理去!”經旁邊售貨員指點,我找到那位站在柜臺里邊的經理。那是一個長得五大三粗、黝黑臉面、四五十歲的高大男子,在聽了我的換貨要求后,他突然發問:“你是不是大陸來的?”我愕然,半天說不出一句話,心中生出一絲悲哀來……在香港,習慣將“國內”稱作“大陸”,在一些“香港人”眼里,總看不起“大陸人”。其實,他(她)們中有的人也剛從國內出來沒幾天。就拿這家華豐國貨公司來講,老板是一位福建人,公司的雇員大多是從福建鄉下來到香港的新移民,他們不免還保留著以往在國內計劃經濟時代到商店里買東西時顧客受到不禮貌待遇而留給他們的“烙印”。他們很省錢
,也舍不得自掏路費回大陸領會一下改革開放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聽了這位經理的一聲吼,我已不想再與他商量換貨的事了,我也不想與他爭辯換貨與是不是大陸人有什么內在關系?更不想告訴他,其實我來到香港的時間可能比他還要長,而且在外國生活過多年并已入了外籍(即使如此,我的心中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從大陸出來的中國人)。我一時感到茫然,提著原來買的兩部電熨斗,飛快地離開,上樓回到住處,心情許久平靜不下來……
在香港居住期間,我曾親眼看見“鬼佬”(香港人對西方人的習慣稱呼)在九龍尖沙咀商業鬧市區的照相機店鋪內被“宰”的尷尬情景,也看到新聞媒體上介紹臺灣一位女明星在香港購買攝像機時被“騙”的遭遇……這說明在香港這個“購物天堂”的個別角落里還存在著一些落后的、愚昧的、不正當的商業行為,它不僅直接傷害了購物的顧客,更損害了香港的形象。當然這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件畢竟是少數,與香港整體的商業服務來比,它只能算是“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