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考試,林伯丞勇奪《三字經》《孝經》《大學》《老子》《百 孝經》《朱子治家格言》《中庸》《千字文》《論語》等10項狀元。
長得圓乎乎、講起話來一臉笑意的林伯丞,跟一般小學生沒有兩樣;誰都想不到,他是學者教授眼中的“神童”。
今年12歲,念新竹頂埔國小六年級的林伯丞,是班上同學公認的“小教授”,因為他出口成章,滿腹經綸,還能吟詩唱詞,外帶說相聲,目前還利用課余在新竹師范大學語文研究所旁聽。
他也是今年全臺灣經典科段總會考、六千多位小學生中惟一獲得最高段的考生。會考的范圍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唐詩三百首》《易經》《詩經》等。
林伯丞與另外兩名考生參加最難考的六科十八段,背誦經書約十五萬字,每段有八千多字的考題,多數小朋友只通過一段或兩段,只有林伯丞通過六段,相當于古代的會考狀元。
林伯丞的父親林益申在新竹消防隊當消防員,從林伯丞一年級開始,他就每天一早陪著兒子讀經,原本是希望好動的林伯丞能借讀經改變心性,不再調皮搗蛋,卻從沒想到有一天兒子竟會成為滿腹經綸的神童。
林伯丞念一年級時過度活潑,不聽管教,功課平平。林益申為了讓兒子能定下心來念書,先送他到兒童讀經班學習。一段時間后,發現別的小朋友都可瑯瑯上口,只有自己的兒子背不出來。他覺得很沒面子,于是下定決心,每天一早親自陪獨生子讀經。林伯丞不解地問爸爸:“為什么別的小孩不必那么早起來讀經,偏偏我要?”老爸回答他:“什么事情我都可以依你,只有讀經這件事沒商量,而且至少要讀到小學畢業。”
去年全臺“經典科段總會考”,他獲得《唐詩》二段、《易經》一段、《中庸》一段、《老子》一段、《詩經》一段的最高榮譽。
林益申為什么堅決要才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讀經呢?本身只是函授商專學歷的林益申說:“除了想改變他的心性外,讀經可以增強默記背誦的能力,開發內在潛能。”
他規定林伯丞與念幼稚園的弟弟每天大清早起床,盥洗后從6點半讀經到7點半他讀一句,兩個兒子跟讀一句,每句讀5遍,從此他家每天讀經聲不斷,也成了左鄰右舍都知道的讀經家庭。
“剛開始覺得好無聊,又不懂意思,好像在念經,一點也不好玩。”林伯丞很坦白。
林益申先從《論語》《唐詩三百首》《大學》《老子》教起,雖然兒子不懂經書的意思,不過只要每天背個5遍,一個星期累積30多遍,他發現好動的兒子已經可以背誦。一個學期下來,兒子的功課進步了,語文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作文成績比以前好,個性也變得比較沉穩。
持續了3年,林伯丞讀經讀出興趣,粗淺一點的經文他稍能意會,背誦的速度也來愈快。3年級時,他已經把《唐詩》《論語》《大學》《中庸》《老子》背得滾瓜爛熟。某次,林益申帶著全家到溪頭旅游,林伯丞被溪頭秀麗的景色吸引,當場情不自禁背誦出唐詩,一首接一首,游客們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升上小四后,他成為頂埔國小的“小老師”,帶領小一的學生讀經,自己也開始念更深奧的《易經》《詩經》《孟子》等。小四時,他第一次參加首屆北區小狀元會考——兒童讀經成果評鑒會,獲得《老子》組會考狀元,這是林伯丞首次嶄露頭角。
小五時林伯丞參加全臺中國經典會考大賽,比賽人數達2600人,競爭非常激烈,林伯丞的背誦功力格外引人矚目,因為他是惟一能背誦14項經書的小朋友,也是考試時間最久的(四個多小時)。最后林伯丞勇奪《三字經》《孝經》《大學》《老子》《百孝經》《朱子治家格言》《中庸》《千字文》《論語》10項狀元,創下中國經典會考大賽的記錄。
去年他參加全臺“經典科段總會考”,不是考背誦,而是考默寫,林伯丞從六千多個小學生中脫穎而出,獲得總共六段的最高榮譽,再度證明讀經神童的功力。
這兩年他花在《易經》上的時間最多。一個學者曾對林益申說:“想將來在《易經》上有所成就,最好在13歲以前把整本《易經》背熟。”因此,林益申規定兒子暑假凌晨4點半起床,5點開始朗讀《易經》,平常還是6點半讀到7點半。大概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林伯丞才將2.5萬字的《易經》背誦得滾瓜爛熟,他可能是全臺灣惟一能背誦整本《易經》的兒童。
由于從小一開始讀經,林伯丞無論作文或其他功課都有長足的進步,而且他不參加補習,每天讀經一小時,就是他最好的自修。
不過,別以為神童只會背誦經文,其實他跟一般小孩一樣,也喜歡電子游戲;討厭一大早起床;游泳、桌球也很拿手;更是學校的相聲王子,與弟弟一搭一唱,迷倒許多小女生。
他曾經應臺北孔廟邀請,現場表演相聲、吟詩、抽背經文。神童的多才多藝讓大人驚嘆,也引來女生幫他拿書、提水壺、便當,讓他不知如何自處。老爸還羞他:“你不是說長大要當大法師嗎?怎么讓女生幫你拿東西呢?”他無奈地說:“又不是我要她們拿,是她們搶著拿,我總不能跟她們拉來拉去吧?”林益申說:“當初只是希望借讀經改變他的心性,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變得如此滿腹經綸,大概是一種緣分吧。”
[摘自臺灣《時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