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高等教育歷史悠久,早在1386年,歐洲剛開始走出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德國最古老的大學--Ruprecht-Karls大學就已成立。更重要的是,德國的高等學府辦學質量卓越,自1990年至今,已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得主。目前,德國擁有300多所高等學府,其中公立大學超過90所,在校學生約200萬。
獨立自治的精神
雖然德國所有公立大學都由政府資助,但德國憲法賦予高等學府自治機制;也就是說,研究與教學自由是每一位學者的基本權利。如此開放的學術環境,造就了德國學術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德國并沒有高等教育評估制度,但各大學的素質相當整齊;有的在科研方面鶴立雞群,有的則在人文研究領域大放光芒。大學獨立自治的精神,也成為校方看待學生的態度。這里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有權利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但一定要為本身的言行負責。
研究與學習相結合的理念德國大學共同的特點是研究工作根植在教學中。德國大學非常重視研究工作,只有優秀的研究員才能指導研究計劃,而教授除了學富五車之外,還須擁有卓越的研究能力。
德國大學要求學生先擁有穩固的理論知識,作為研究工作的基礎,然后,學生必須自己進行一些研究,作為實踐課、作業或研討會的內容,以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國大學重視學術研究,可從其最古老的德累斯頓工藝大學窺見一斑。該大學教授與學生的比例為1:38,研究助理人員與學生的比例是1:10。1999年,該校用于研究方面的費用超過1.4億馬克。
德國大學也常和一些企業機構合作推行研發計劃,彼此建立策略性的伙伴關系。這種合作計劃對工程系尤其重要。德國大學工程系的學生必須在一家德國公司實習半年,而60%的工程系教授也擁有工業背景。此外,德國的企業機構也會不時舉辦講座、研討會,讓大學緊貼工業發展的脈搏。
公立大學免收學費
德國政府重視教育,全力普及高等教育,只要是公立大學,一律實施免學費政策,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可享受這一待遇。
要進入德國大學學習,必須獲得高中文憑或同等學歷。過去,由于語言不通,加上德國教育制度有異于國際標準,使許多留學生未把德國列在考慮范圍內,留學的地點一般都集中在英國和美國。從90年代開始,德國調整了高等教育體制,以適應國際慣用標準,吸引更多留學生。
傳統德國大學并不頒發學士學位,學生完成3年大學課程后獲得\"Vordiplom\"證書,再深造兩年,以考取 \"Diplom \"或\"Magister\"學位(碩士學位)。這說明德國大學的最低學位是碩士。
德國教育制度的調整從設立\"歐洲學分轉移制\"開始,以便德國大學的學分能在歐洲其他國家得到認同。1998年,又設立了\"國際大學課程計劃\",為留學生或有意向國外發展的德國學生提供方便和實用的課程。該計劃按照國際慣例,把學位分為學士學位(3-4年)、碩士學位(3年左右)、博士學位(3-5年)。在這項計劃中,除一些特別科系外,所有科系的主要教學都用英語。至于德語課程,一般會在大學課程開始前后進行,作為學生的輔助言。
目前,有七十多所大學設有國際大學課程,主要科系包括工程、數學、自然科學、環境科學、電腦科學、農業與森林、經濟、管理與行政、社會科學等。[摘自馬來西亞《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