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瑪

幫納村位于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距離林芝縣城15公里。全村有78戶370人,其中勞動力133人,耕地總面積1092畝,是全縣最大的行政村。
農牧業是西藏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農牧業結構調整,農牧民增收,農牧區的發展,統稱三農問題是西藏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西藏農牧業及涉農產業產值約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80%。農業人口比重大,占全區總人口的80%,且文盲率高,農牧民的人均收入偏低。面對黨中央提出的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西藏應該首先從農牧業著手,只有實現農牧業結構合理,農牧民普遍增收,農牧區較快發展,西藏才能在西部大開發中騰飛。林芝地區在西藏率先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應該說為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探索了一條道路。

從幫納村的個案調查看林芝地區的小康實踐
幫納村位于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距離林芝縣城15公里。全村有78戶370人,其中勞動力133人。耕地總面積1092畝,是全縣最大的行政村。
歷史上幫納村曾是出名的“討飯村”,不僅窮,治安也不好,打架偷盜的事件時有發生。幫納村的變化應該說從掃盲開始,更應該說歸功于基層組織對西藏農業發展滯后的深切體驗。沒有農牧民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就無法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更無法實現小康。1993年該村被評為全國掃盲先進單位。不僅如此,村黨支部組織普法培訓、建立文化室來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村風,也樹立了基層組織的威信。從前爭吵成風的幫納村1997年被評為全區文明示范村。1998年該村被定為林芝縣廣東省第二批對口支援項目——小康建設示范村。
小康建設在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展開。援藏工作為幫納村小康建設提供了啟動資金,同時選擇了一批立足當地的項目。小康建設首先從修水渠做起,修筑材料由援藏資金購買,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水渠的建成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為糧食增產提供了設施保證。這一工程的實施也給村民的觀念帶來了沖擊,小康不是等來的,要靠自己去創造。在此后的建設中群眾總是積極配合,主動出力。小康建設項目中既有提高農業生產力的萬畝高產示范田,有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的自來水工程,也有美化村容村貌的環村路,村大門等。小康項目的規劃充分體現了把小康建設做為一個系統工程的思路。
幫納村就在小康建設中逐漸發生著變化。這其中令我們欣喜不已的有以下幾個。
一是村民房舍設計更趨合理,家庭衛生提高。1999年我們曾在山南和拉薩林周縣的富裕農戶家調研,那里的農戶,人住在樓上,畜養在底層的現象很普遍,院子里更是畜便遍地,泥溝縱橫。而且灶屋一體,墻熏得黝黑。相比之下幫納村小康戶的住房是人畜分離,屋灶分開。院子地面平坦整潔,多植草種花,另辟牲畜圈。院中有自來水,改變了人畜同飲的陋習。
二是庭院經濟得到發展。幫納村院子最大的是多丹家,占地近7畝。他在院子里開辟了一個養殖區,養了40只雞,30只鴨,還有兩只鵝。雞蛋、鴨蛋、鵝蛋出售,一只0.9元,每年都是一筆不少的收入。屋前屋后還種植果樹,也有收益。
三是多種經營致富一方。在幫納村致富最快的是從事運輸業的。全村首富多丹卻從事的不單純是運輸業,他把商業和運輸業結合起來。199l年他最先貸款買了一輛解放牌卡車,運木料、百貨3年多,純收入3萬出頭。3年后他賣了這輛車,又換了一輛東風車。加起來他前后共買賣了9輛車。1998年他們家在村里開了一家商店,家里的車用來拉貨,冬天還可以用來載人。他雇人在商店里加工定做當地的服裝,送到拉薩銷售。他是村里最先蓋新房的農戶,有存款10萬元。可以說是幫納村的致富典型。
四是幫納村的社會經濟在發展。幫納村199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4.6萬元,人均收入3509.89元,現金收入1246.48元。還有糧食、牲畜指標都超過了小康標準,可以說是經濟增長迅速。但是,這是否就可以由此說該村的社會經濟在發展呢?
我想起1999年在其他地方的調研,一些家庭收入增加了,但消費方式并不合理。生活消費遠高于生產消費,宗教消費更是占到生活消費的20%以上。可是幫納村的小康戶,他們把收入的絕大多數又投入到再生產或開發新的增收渠道上去。比如多丹家,1991年開始搞運輸,1994年盈利3萬多元,1996年才建新房。其他農戶也是如此。消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目前,幫納村有6戶村民家里開了商店,全村有8輛運輸車,79臺農用機械。村民自發集資9.8萬元,義務投工建起了希望小學。村里有文化室,100%的家庭有電視機。

林芝小康實踐的特色
從幫納村的調查縱觀林芝地區小康實踐的進程,可以發現因林芝地區的自然地理、社會人文與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林芝的小康實踐也有自己獨有的特色。
1自然條件良好,開發資源有優勢。林芝地處西藏東南部,整個地區處于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和尼洋河流域,森林廣布,林業優勢突出。西藏林地主要集中在林芝,約占全區總面積的48%,約607.7萬公頃。這里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南北氣候兼備,不僅青稞、小麥等植物廣泛種植,水稻、黃豆、花生、茶葉和各種水果都能得以生長。這里河流眾多,不僅灌溉條件優越,水力資源蘊藏量也很豐富,達8225萬千瓦,占西藏的41%,發展小水電前景廣闊。生物物種豐富,有綠色寶庫之稱,其植被類型從亞熱帶到寒帶的均有分布,名貴藥材三七、蟲草、天麻和食用菌類銀耳、松茸等是當地的特產。優美的自然風光為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日臻完善,小康實踐有基礎。林芝地區通過多年的建設發展,積累了開發自然資源的經驗,有一定的技術力量和生產設施。當地耕地有限,但人口不多。70%的農牧民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林芝縣的八一鎮和波密縣的扎木鎮已有建設小康鎮的條件。林芝的小康之路是通過以點帶面逐步展開的。先在基礎好的鄉村進行試點。從飲用水的改良,到用電、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將精神文明納入小康示范點上,使農民對小康有一個整體認識。從1999年開始,林芝地區全面實行農村小康建設,自治區也加大了對林芝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林芝到達孜縣的黑色路面竣工運營,明顯改善了林芝經濟發展的交通條件。1998年林芝在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洪澇以后,糧油產量仍達到1.35億斤,人均收入1675元。
3援藏投入加速了小康建設的進程。援藏資金的投入,為林芝的小康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在第二批援藏項目中,廣東援助資金3.67億元,用這些資金在川藏線上建設了7個小集鎮,建設了兩個萬畝糧食高產示范區,兩個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區和兩個千畝菜籃子基地;同時投資了一些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項目。智力支持和科技援助對林芝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共同開發食用菌資源;林芝地區一中的校園和網絡建設;定向培養緊缺專業的本科學生;內地數百名專家學者被請到林芝來進行科技培訓和學術交流;林芝地區選送了160名專業人員到內地接受培訓,開闊眼界。廣播電視和電話傳播著豐富的信息和先進的思想,密切了當地人和外界的聯系,奔小康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4到2000年8月底,林芝除墨脫縣以外,其他6個縣中實現小康的鄉鎮有24個,占總縣鎮數的51.06%;實現小康的村戶數是274個村和8270戶,分別占總數的42.48%和43.96%;占6個縣的總人口數的41.3的41654人的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近兩年時間里,林芝農村的交通有了較大改善。在林芝、米林、工布江達、波密、朗縣和察隅共修鄉村公路473.9公里,使這個縣的行政村通公路率達到81%;新修電站13個,行政村通電率達到67.2%;6個縣都實現了電話本地網,新裝電話542部,通電話率為11%;新建住房面積94283.6平方米,磚木、石木結構住房率達到89%。適齡兒童入學率是97%。新建或維修村文化活動室264個,新建衛生醫療室90個。新增農業機械1577臺。建設了11個小集鎮,建筑面積94082.88平方米。
根據林芝地區制定的《林芝地區1999-2001年小康建設規劃》中的小康標準,上述6個縣的許多平均指標都已達到或接近小康標準,通路率、入學率和磚木、石木結構住房率都超過標準。而通電話率與《規劃》中的40%還有較大差距,這種現象在西藏比較普遍。西藏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山多谷深,水急峰險的復雜地形嚴重制約了電信事業的發展。因此近兩年小康建設要把改善農村的交通、能源、通信及農田水利放在重要位置,給予充分重視。
農村經濟是西藏經濟的主體,西藏的開發也就是西藏農村的開發,對西藏農牧業面臨的許多問題,林芝的小康建設有很大的啟示。

林芝小康實踐與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西藏的農牧區和農牧業由于受到生態脆弱性、基礎薄弱性、經濟封閉性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落后狀態,農牧業基礎設施條件差,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畜產品商品率低、農牧民增收渠道狹窄,農牧業科學技術落后,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率不高,已成為西藏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農村經濟是西藏經濟的主體,西藏的開發也就是西藏農村的開發,對西藏農牧業面臨的許多問題,林芝的小康建設有很大的啟示。
援藏工作對改變當地面貌有深遠影響,應當長期有效地堅持下去。林芝援藏工作的成績不僅反映了中央在發展西藏經濟建設上的英明決策,也體現了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西藏與祖國誰也離不開誰。
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有西藏的穩定和繁榮。這種發展不僅是糧食產量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長,更體現在現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質量的穩步提高上。經濟條件的改善為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
文化建設是改變西藏農村落后面貌的關鍵。林芝的小康建設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文化培訓、法律普及、科技傳播等教育的廣泛開展,才能使農民逐步擺脫舊觀念的束縛,開始健康、文明、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
西藏農村的開發離不開農村基層組織的有效引導和帶動。農村基層組織者們既是農牧民致富增收的帶頭人,也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林芝的小康建設注重加強基層組織的領導力量。辦公條件的改善,既使基層組織有了辦公地點,也使村里有了文化室、醫療室等活動的場所。村里還可以利用種植增加集體經濟的實力,積累活動經費,連村干部的收入也不用村民分攤,減輕了村民的負擔。
自力更生的做法始終是西藏農村小康建設的主旋律。林芝的小康實踐之所以取得成效,群眾的積極性和自力更生的做法是關鍵。農村的小康建設從資金上來看,是縣里籌一些,援藏資金給一些,群眾投一些,在這種多元化的投資結構中,群眾的投入幾乎占全部資金的30%以上。因此只有充分發揮農牧民群眾主動、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小康建設才能更積極有效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