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鵬
公元七世紀佛教由印度、漢地傳入西藏,
1300多年來藏族人民憑著他們的勤勞智慧與卓越的藝術天分,
在世界屋脊上創造了輝煌的西藏佛教藝術,
藏傳金銅佛像作為雕塑藝術的一個主要門類,
成就驕人,在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之林中綻放著奇異光彩。
布達拉宮金碧輝煌的紅宮內有一座小殿堂——利瑪拉康,即響銅佛殿,這是一處進深不寬的狹長殿堂,面積不大,沒有高大的佛像、靈塔,亦沒有華麗的裝飾,不大為人注意,游人們往往匆匆而過,實際上這里是收藏珍貴佛像的寶庫,布達拉宮金銅佛像精華匯聚之地。
公元7世紀佛教由印度、漢地傳入西藏,1300多年來藏族人民憑著他們的勤勞智慧與卓越的藝術天分,在世界屋脊上創造了輝煌的西藏佛教藝術,藏傳金銅佛像作為雕塑藝術的一個主要門類,成就驕人,在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之林中綻放著奇異光彩。藏傳金銅佛像雕塑工藝有兩種:鑄造與打制,大部是金屬澆鑄的圓雕佛像,使用材料多為各種銅合金,一般分為紅銅、黃銅、青銅,實際上所用銅的種類很多。藏語稱為“利瑪”,《藏漢大詞典》解釋其意“指各類響銅制品,又特指東印度銅佛像”。西藏眾多大寺院都有利瑪拉康,收藏寺內的貴重佛像。
嘉措頓珠在《布達拉宮志》一文中介紹宮中的利瑪拉康“此殿供奉的佛像,皆為響銅鑄造,故命名為利瑪拉康(意為響銅佛殿),其中有合金銅鑄釋迦牟尼像一尊,東印度響銅鑄釋迦牟尼像一尊,藏王松贊干布時代銅鑄無量光佛一尊,另外有東印度、中印度、克什米爾、尼泊爾等地響銅鑄和合金銅鑄佛像約八百尊。藏族對古響銅鑄造的佛像,視為比純金造佛像更為貴重。”(《西藏研究》1991年3期)。據《五世達賴喇嘛傳》記載,五世達賴喇嘛曾為《布達拉宮響銅佛殿志》撰寫書首禮贊。表明當年五世達賴喇嘛對響銅佛殿是十分重視的。
早在16世紀,西藏噶舉派僧人白瑪噶波(1527-1592)就著有關于各種利瑪以及印度、尼泊爾、西藏、漢地、蒙古各地佛像特點的著作,就材質與風格對藏傳銅佛作了分類,有花利瑪、白利瑪、黃利瑪、紅利瑪、紫利瑪、桑塘瑪等各種利瑪佛像。其產地可分印度、蒙古、尼泊爾、漢地、西藏利瑪佛像。布達拉宮響銅佛殿專門收藏各類利瑪佛像,集中了西藏金銅佛像的精華。
布達拉宮響銅殿佛像精彩紛呈,如山蔭道上應接不暇,愿這些美好的佛像,帶給我們安寧與幸福。
因工作關系,筆者曾有幸兩次進入布達拉宮響銅佛殿欣賞其中珍藏的金銅佛像,布達拉宮的管理人員介紹有三千多尊,數量眾多,精品薈萃,雖然只是走馬觀花,但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佛像基本為一米以下的中小型,小佛像易于保藏,得以長久流傳。其內有大量古代佛像珍品,具有題材豐富,歷史悠久,地域廣泛,藝術風格多樣的鮮明特點,既有漢地所造佛像,也有印度、尼泊爾古佛像,最多的當然還是西藏各個時期的佛像精品,多彩多姿的藝術風格,精美絕倫的工藝技巧令人嘆為觀止。傳世的藏傳銅像數量極大,不僅在西藏,內地也有大量收藏,國外也有不少公私收藏,論數量質量難有出其右者,恐怕只有北京故宮的皇家收藏堪與其比美。張超音先生拍攝了響銅佛殿的佛像,圖片精彩,下面僅就張先生圖片舉幾例略作說明。
圖1 松贊干布坐像,高38厘米。此像身著翻領大袍,雕刻團龍花紋,全跏跌坐在圓墊上,禪定姿態,面容英俊年輕,器宇軒昂。纏頭高冠中露出阿彌陀佛小像,阿彌陀佛作頂髻是觀音菩薩的標志,也是松贊干布形象特征,俗稱雙頭王。表明他是觀音的化身,藏族藝術家以佛教菩薩形象塑造松贊干布敬奉如神,表達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憧憬,造像年代如與布達拉宮法王洞松贊干布塑像相比是較晚期的作品。
西藏地處世界屋脊,地理環境獨特,但它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高原,華夏文化,印度文化,中亞文化都在這里交光互影。藏傳佛教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泛,藏傳金銅佛像藝術形式的變化折射出多種藝術來源的相互影響,因此多種地域風格是它的突出特點。藏族藝術家們善于吸收漢地、印度、尼泊爾、中亞各地的藝術營養,兼容并蓄,博采眾長,伴隨著佛教藝術的交流,許多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古佛像,在西藏保存下來,布達拉宮響銅殿中藏有不少這類珍品。
圖2 自在觀音菩薩,紅銅鎏金,高32厘米,尼泊爾10世紀作品。觀音左腿盤坐,右腿曲起,姿態閑適自如。頭戴寶冠,頂立阿彌陀佛,袒胸斜披長帛,裝飾簡約,下著貼體長裙,沒有凸起的衣褶,用刻線表現衣褶與花紋。形象莊嚴祥和,氣韻沉雄,生動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本性。
尼泊爾與西藏地域相連自古以來經濟文化藝術關系緊密,吐蕃時期,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攜佛像經典和尼泊爾工匠到西藏,修建大昭寺傳播佛教。尼泊爾工匠長期在西藏工作,西藏佛教藝術與尼泊爾藝術有著密切聯系,特別是13世紀后印度佛教滅寂,印度佛教藝術對西藏影響甚微,使尼泊爾藝術影響更為深廣,不僅在西藏,而且擴大到中原內地。元代尼泊爾匠師阿尼哥隨八思巴國師來到大都,長期主持宮廷繪塑之作,以其卓越技藝受到朝廷重用,凡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把尼泊爾、西藏的金工技藝及佛像傳播內地,留下一段中尼友好的千古佳話。
圖3 綠救度佛母像,高32.5厘米,西藏14世紀作品,綠度母戴獨葉珠寶冠,神態莊嚴和悅,耳佩大耳鐺,束發冠戴在耳兩側翻卷,袒露上身,佩帶項鏈、臂釧。豐乳細腰,肌膚圓潤,左手握蓮花莖,右手施與愿印,兩肩旁雕盛開的蓮花,花莖彎曲粗壯,左腿盤曲,右腿伸出踏小蓮花,身軀略側扭,體態優美典雅。白度母、綠度母,亦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是藏傳佛教中形象最秀麗的女神,深受敬奉,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題材,所以傳世的白度母、綠度母銅像數量眾多。西藏民間傳說松贊干布的兩位王妃尼泊爾赤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是兩位度母的化身,得到藏族人民永久的愛戴與懷念。在布達拉宮、大昭寺以及眾多的寺院殿堂中都可看到她們的塑像。藏傳佛教諸神中女神眾多,藏族藝術家們把對人體的審美標準運用在佛母的塑像上,大膽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
圖4 不動金剛,高26厘米,是不動佛的憤怒化身,右臂高舉利劍,左臂彎曲手握金剛索頭,金剛索在臂上纏繞成圓環形,身體下蹲,左腿曲跪,立即躍起戰斗的姿勢,身軀壯碩充滿活力,橫眉怒目,威風凜凜,成功的刻畫出護法神內在的強烈動感,無堅不摧的威力。是西藏15世紀的優秀作品。
15世紀是西藏佛教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鼎盛期,雕塑繪畫創作繁榮,與內地藝術交流密切,經歷了早期的簡單模仿印度尼泊爾佛像藝術階段后,藏族藝術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佛教繪畫、雕塑作品。如最有代表性的是江孜白居寺,始建于1418年至今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畫與塑像,是15世紀西藏藝術發展到完美成熟期的代表作。15世紀后西藏佛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吸收了漢地佛教藝術的表現手法,漢藏藝術雙向交流,成為西藏佛教藝術發展的主流。
圖5 積光佛母,高29厘米,三頭八臂。全跏跌坐于蓮臺上,有一頭大豬馱載,造型奇特。積光佛母也稱摩利支天,本是印度教中豬首人身的光明女神,摩利支即“威光”、“陽焰”之意,也譯稱“作明佛母”她后為藏密所吸納,變為三面八臂的獨特造型。此像三面中的一面多為豬臉,表明女神的原始身份,佛母面容端莊豐滿,具有漢地佛像特征。八臂各持金剛杵、弓、無憂樹枝、金剛索、線等法器。佛母上身赤裸,胸前裝飾華麗的項鏈瓔珞,寫實的衣褶起伏自然,精雕細刻鍍金亮麗,是漢藏佛像藝術的完美結合。此像1992年曾在故宮博物院展出,蓮座后刻有“大明永樂年施”題記,是明代永樂時期宮廷作品。響銅殿內收藏了多尊永樂宣德年宮廷制作的藏傳佛像極為精美。
布達拉宮響銅殿佛像精彩紛呈,如山蔭道上應接不暇,愿這些美好的佛像,帶給我們安寧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