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 潘 勤
一提起消化性潰瘍,許多人腦海里馬上會浮現出腹痛、飽脹、惡心、噯氣及泛酸等,嚴重時可吐咖啡樣血,解柏油樣便的印象。的確,消化性潰瘍因其并發癥重、復發率高,曾缺乏特效藥,長期困擾著中外醫學界。
1971年英國學者Black證實胃酸分泌主要由壁細胞上的H2受體參與,并于第二年成功的合成第一種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接著人們又開發了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羅沙替丁等多種H2受體拮抗劑,使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大為改觀。然而,H2受體拮抗劑不能阻止五肽胃泌素及膽堿能神經刺激的胃酸分泌,何況停藥一年后潰瘍的復發率可高達35%左右,因此僅靠H2受體拮抗劑無法實現根治消化性潰瘍的目的。
進一步研究發現,壁細胞上的H+,K+-ATP酶(質子泵)是胃酸分泌的最終閥門,由H2受體、胃泌素受體及乙酰膽堿受體參與的酸分泌都是通過這種酶發揮作用的,而苯并咪唑類化合物恰恰具有抑制質子泵的作用。1977年Hassle研究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1988年正式投產,商品名洛賽克。隨后的十多年里,蘭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貝拉唑等相繼問世,pariprazole、leminoprazole以及可逆性質子泵抑制劑SK&F;*96067、SK&F;*97574等也正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質子泵抑制劑以其強大的抑酸功能和粘膜保護作用,逐漸顯示出自身的優越性。同時許多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的存在與消化性潰瘍的形成和復發有著密切的聯系。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效果與胃內pH值(酸堿度值)有關,若與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應用可大大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劑量,況且質子泵抑制劑本身也具有抗幽門螺桿菌作用。近年來,質子泵抑制劑已廣泛用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難治性潰瘍、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卓—艾綜合征等的治療,似有取代H2受體拮抗劑的趨勢。
統計顯示,應用奧美拉唑597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僅1.1%,主要有:胃內細菌過度生長、輕度肝臟毒性反應,抑制肝內細胞色素P450系統,干擾安定、氨基比林、華法令等藥物代謝。少數患者可出現焦慮、抑郁、頭痛、惡心、腹瀉及皮膚紅斑性損害等副作用。
讓我們來看看目前已經在臨床上使用的四種質子泵抑制劑:
奧美拉唑是應用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質子泵抑制劑。有人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每日口服奧美拉唑20 毫克,2周潰瘍愈合率為63%~83%(平均78%),4周愈合率為93%~98%(平均97%)。203例胃潰瘍患者服用同樣劑量的奧美拉唑,4周潰瘍愈合率為69%,8周則可達89%。緩解疼痛、愈合潰瘍的療效均優于H2受體拮抗劑。
蘭索拉唑進一步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但其結構類型、作用機制均與奧美拉唑相似。每日服用15~30 毫克為治療國人消化性潰瘍的安全有效劑量,在活動性潰瘍時每日可用30 毫克,而在維持或對癥治療時每日只需用15毫克。
潘妥拉唑最大的優點在于,對腎功能障礙、肝硬化患者或老年患者,藥物動力學性質均不改變,使用更為安全。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患者每日服用潘妥拉唑40毫克,療效等于或優于奧美拉唑,且副作用發生率較低。
雷貝拉唑是可逆性質子泵抑制劑,抑酸速度快,但作用時間短。體外的抗分泌活性比奧美拉唑高2~10倍,還具有更強的抗幽門螺桿菌作用。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每日服用雷貝拉唑20 毫克,4周后十二指腸潰瘍愈合率為96%,與奧美拉唑療效相似。98例胃潰瘍患者服用同樣劑量的雷貝拉唑,6周后愈合率也達93%。副作用輕微且可逆。
質子泵抑制劑的問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的又一座里程碑。通過與羥氨芐青霉素、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聯合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既能使潰瘍愈合,又能根除幽門螺桿菌,達到減少乃至防止復發的目的。可謂“標本兼治”,有望使人們從此遠離潰瘍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