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潤生
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地球峰會8月26日在南非召開,聯合國8月13日發表的相關報告警告說,目前全球發展模式隱含著對地球資源和人類發展的長期威脅。人類必須為自已的未來做出明智選擇。《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東方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28.00元)的作者布朗認為,經濟學家只看重經濟成就,生態學家在看到經濟成就的同時也看到地球生態系統為之付出的慘痛代價。拯救我們不堪負重的地球,必須把經濟視為地示生態的子系統,以環境中心論取代經濟中心論,亟需用一場環境革命以加速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換。作者呼吁經濟原理與生態原理財構,經濟學家與生態學家攜手,共建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模式——生態經濟。本書既是一部描述生態經濟藍圖的專著,又是一本旨在喚醒大眾、敦促各層面決策者改變觀念并付諸實踐的普及讀物。
布朗先生的著作我早有領教。1996年7月,我們倆在北京就中國糧食問題的一次深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獲益最大的,是粗讀了《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這本新著的譯稿。
作者提出必須建立新的經濟世界觀——經濟必須歸屬于生態的觀點。他用大量的事實說明,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主要指標都取得巨大的進展,可是,無論是氣候和水,還是森林、草場、漁場和耕地四大生態系統,全球性的指標卻都在惡化。世界經濟和地球自然系統日益嚴重的沖突,已經到了我們不得不加以深切關注的地步。
環顧我們祖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和一望無際的海疆,養育了十幾億人口的大中華民族。我們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但是,童山濯濯、湖泊涸縮、土壤侵蝕、黃河斷流、酸雨為害、赤潮常現,沙塵暴頻頻肆虐,地下水不斷耗竭等等諸多情景,也確實令我國人觸目驚心。
布朗先生是個樂觀者,他在書中構想了生態經濟的美好前景,指出了如何從以化石燃料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產品用完就丟的經濟,轉向以太陽能和氫能為基礎、城市交通則以輕軌鐵道系統為骨干、城市設計不是為汽車行駛而是為人民安居,加上可循環使用的再生經濟。作者所描繪的前景都是從現實出發,根據目前已經成熟的技術和一些國家已經行之有效的實踐。他沒有把可能出現的“核聚變產生用之不竭的能源”、“向太空移民以減少地球的人口壓力”、“基因技術能夠解決人類糧食需求”之類的奇跡作為前提條件。他的這些構想,既有他個人的研究成果,也吸收了眾多科學家的創見,雖然還僅僅是個雛形,但很有參考價值,當然也需要不斷加以研究和充實。
此書最引起我共鳴的是,要從改革市場價格入手,使價格能包括生態成本;要發揮經濟政策的重要作用,一是轉移稅負,降低所得稅,增加一切有損環境活動的稅收,二是調整財政補貼,把對有害環境的補貼,轉移到有利于環境的補貼。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只有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決策,才能產生巨大的效果。我對此也深有體會,大眾對保護環境的愿望,如果沒有政府相應的政策支持,將陷于空談,即使有所收獲也遠遠不足以適應客觀的迫切要求。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嚴峻現實。為了彌補土地的不足,人們被迫“退林退草拓耕”,圍湖造田,開墾濕地,不得不靠增加灌溉面積,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來提高谷物的產量,不得不過度放牧,增加牲畜的飼養量來維持生計。長期如此,農業經濟的發展,必然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可是,為了保護環境,改變上述趨勢,卻需要農民和牧民付出難以承擔的代價。解決這個兩難問題,我想,惟一的出路是以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換取外國的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一定數量的糧食,以緩解人地矛盾的緊張狀況。而大力發展附加值高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既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又有助于農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口糧食等于進口我們所稀缺的水和耕地,還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許多人擔心大量進口糧食和油料,會危及國家安全。多年前,我就這個問題和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谷物出口國有關部門負責人士做過探討。他們設想與我國簽訂長期合同,把谷物倉庫建在中國,儲存足夠我國兩年需要量的谷物,隨用隨買,保證以最低的價格向我國出售谷物。如果說當時條件還不成熟,那么,在經濟日益全球化和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今天,這樣的利用“兩種資源和兩種市場”,會是“雙贏”的決策,會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自從中央把環境保護作為國策以來,我們已經看到許多可喜的成果和亮點。如植樹造林、淡水養殖、防沙治沙、風力發電、小流域治理、水泥窖蓄水、太陽能利用、治理空氣污染、發展軌道交通等等。這些成就還遠遠不夠,還必須進一步從局部改善,達到整體良性循環。在全球氣溫升高的影響下,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尚有愈演愈烈的危險,大大加強環境保護這一國策的實施力度,就更有必要了。在這方面,我想,首先應該把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作為經濟建設的一個政策導向,恰當安排國家財政投入,引導民間投資,使兩者得以相互促進,并在政策上不斷有所創新。其次,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要借重科學技術的力量,按科學規律辦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得一哄而起。比如,退耕還林還草得因地制宜,種草種樹都要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我們需要大力加強與生態相關的科學研究,培養更多這方面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積極使研究成果產業化,使成熟的技術及時推廣應用。第三,把對付水資源匱乏和江河污染擺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積極完成南水北調課題的研究設計,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協同動作,并且適度利用價格政策,引導全民惜水、節水、循環用水和保護水資源。
布朗在書中指出,人類在經歷了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后,現在需要進行一場環境革命,而且與前兩者不同,環境革命必須加速前進,必須在客觀允許的時間內完成。進入新世紀,信息技術革命在我國已經相當深入人心,必將繼續加速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也許我們已經到了必須積極參加全球性環境革命的時刻。從我們習慣了的現行經濟軌道轉到新的軌道,難度極大,需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布朗此書擺事實,講道理,比較淺顯易懂,希望它能有助于進一步喚醒我國大眾,并且對各方面各層次的決策者有所啟發和促進。善待天地山河,這可是利于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