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亨俊
在1543年哥白尼發表《關于天體的公轉》的論著前,人們都相信托勒密地球為宇宙的中心的學說。在哥白尼學說被介紹到中國以前,中國人也一直認為天圓地方,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F在的問題與之類似,就是在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的關系問題上,究竟“環境是經濟的組成部分,還是經濟是環境的組成部分”?
這個問題是萊斯特·布朗提出的,他在新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中說:“經濟學家把經濟看作我們世界的中心,環境是經濟的一個子系統,即環境污染屬于經濟問題;生態學家則把環境看作是中心,經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或者明確地說:“經濟必須歸屬于生態”。
萊斯特·布朗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譽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他于1974年,創辦了從事全球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分析的“世界觀察研究所”。研究所從1984年開始出版《世界現狀》,在世界各國均有很大的影響。布朗先后獲得聯合國環境獎、世界自然基金會金獎;還曾被世界各地的大學授予名譽學位。2001年5月,布朗又創建地球政策研究所并擔任所長,《生態經濟》是他的第47本著作(包括合著),于當年11月出版。
在新世紀之初,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對世紀的展望有“天壤之別”。經濟學家看到的是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空前發展,看到的是充滿希望的未來。他們驕傲的注意到,1950年以來,經濟增長了6倍,貨物和勞務的產出從1950年的6.6萬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43萬億美元,人民的生活標準也迅速提高。生態學家也看到了這些進展,可是他們還知道,這些成就的取得是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價的,地球的生態已遭受到空前嚴重的破壞:大量的使用石油和礦物燃料已造成氣候的反常、漁業衰落、森林減少、土壤侵蝕、牧場退化、荒漠擴大、沙塵暴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珊瑚礁死亡……我們或許面臨著6500萬年前恐龍消失以后的另一次“動植物物種的大滅絕”。
其實,早在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第一次環境會議和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以環境與發展為主題的各國首腦會議,已經意味著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有了“飛躍”性質的覺醒,這是工業革命二百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并將建立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標志著人類將進入一個建立在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基礎上的現代化社會。
現在人們都知道發展是硬道理,可是怎樣發展,在認識上有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人們最初對發展的理解是指經濟方面的,即鋼、糧食、石油的產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數額等等;可是后來人們體會到單是經濟指標還不夠,還必須有社會指標,這包括教育普及率、醫療條件、出生率、就業以及社會公平、社會治安等。聯合國有關的文件指出,發展的目標不但是數量的增加,而且要有質量的提高。
布朗說:所謂的生態經濟,就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而又不會做出危及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經濟。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經濟就“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如果違背這個原理就一定會由盛轉衰,江河日下,終致崩潰。非此即彼,別無他途”。人類現在面臨的選擇是:或者調整,或者衰落。
我國的環境生態狀況是相當嚴重的?!罢w惡化、局部改善”的局面仍沒有根本改變。據最近公布的材料,我國沙土化的面積已達174萬平方公里,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8.2%,而且每年仍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每年流失的土壤50億噸,毀掉耕地一百多萬畝。布朗在書中引用我國的材料時也指出,中國華北地區的地下水因過度開采而不斷下降,正迫使農民開挖更深的水井。1999年河北省有3.6萬口井(多半屬于淺井)被廢棄,同年又有5.5萬口深得多的水井被挖成;山東省有6.8萬口深井代替了原來3.1萬口被廢棄的淺井。如果這種情況不斷地發展下去,二十年、五十年以后是什么樣的情景?一兩個世紀以后呢?布朗說,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從1980年以來,它還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二十年增加四倍多?!彪S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在增加。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已趕上美國,正在大力增加牛肉的產量。但是要達到美國的人均水平,每年需要4900萬噸牛肉,如果采用美國的圈養方式,每年需要3.43億噸谷物,相當于美國全年谷物的產量。中國適當發展汽車工業是必要的,但若將來達到美國現在的汽車擁有量,每天就需要8000萬桶原油,比現在全球日產量7400萬桶還多;需要停車場1600萬公頃土地,相當于中國稻田面積的一半。這些顯然都是不可能的。布朗說:“西方工業化發展的模式不適用于中國。道理很簡單,因為世界上沒有可供其使用的足夠資源?!边@也說明,“世界不能長久地延著現行經濟軌道發展,”顯示了調整全球經濟的緊迫性。大自然也是要仰賴平衡的,“經濟赤字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借貸,生態赤字卻是我們取自子孫后代”。
因此,“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無比重大的挑戰,是設計一種生態經濟,一種尊重生態原理的經濟”,這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工作,需要實施一種帶根本性經濟變革的總體戰略,而不是局部性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它將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將進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并會產生許多新行業和新職位。可以說,這是一場“環境革命”,而且“從規模上來說,這一次環境革命與發生在其前面的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相比,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遜色”。
布朗認為,生態經濟的前景是“激動人心”的。他指出生態經濟已經是曙光初露。他說,歐洲的31個國家和日本,現在已經穩定住了本國的人口,這就具備了施行生態經濟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以能源為例,從全球范圍來說,世界煤的消耗量在1996年到達了頂峰,天然氣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得到了普及應用,并于1999年消耗能量超過了煤。人們預期石油的產量和消耗量也將在近十年或二十年內達到頂峰,這是由于各種替代的新能源都在飛速的發展。如1995~2000年,全球的風能利用增加了3倍(只有電腦工業可以與之比美)。太陽能、氫能、地熱等多種新能源也都有很快的發展。在材料領域,鋼的生產一直是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的基本標志,但鋼鐵生產污染嚴重。世界的人均鋼產量在1979年已到達了頂峰,以后利用替代品和控制使用使之逐年減少,到二十世紀末已減少了20%。在現有的產量中,循環利用回收的廢鋼在冶煉中的比重也愈來愈大。1999年,美國生產的鋼中有58%來自廢鋼。此外,丹麥、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已試驗建立“循環經濟”。
布朗說,我們“必須全面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密切匹配”,“經濟和地球生態系統之間的穩定關系,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他明確地提出“經濟必須歸屬于生態”這個理念。他認為,一個環境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經濟,要求經濟政策的形成,應以生態原理建立的框架為基礎。生態學家與經濟學家之間的關系,猶如建筑師與制造商之間的關系,應該由生態學家給經濟學家提供藍圖,因為他們懂得經濟活動對生態系統的依賴關系。這就是說,要在生態被保護的前提下來積極發展經濟,而不應該在破壞或損害生態的條件下來發展經濟。布朗說:“一旦有了地球生態系統相和諧的經濟藍圖,經濟學家就可以運籌帷幄,大有作為了”。這個觀點,也許使一些人,包括擔任政治或商業領導人顧問的經濟學家,都會覺得太激進。但事實說明,這是與實際結合最好的獨一無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