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萊斯特·R·布朗
我在《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的第一章中,寫了“中國的啟示”一節,來討論全世界必須向中國學習的那么多東西。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的頭號人口大國,自從1980年起就已經成為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經過二十年的異乎尋常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增長了三倍多。事實上,中國就是歷史的縮影,她使我們得以看到,在很大一部分貧困者迅速富裕起來的時候就會有些什么樣的事情發生。
中國的經驗清楚地表明,西方的工業發展模式對中國來說將是不適用的。如果說這一發展模式對中國并不適用,那么對現在也有十億多人口的印度來說也就并不適用,對發展中世界的另外那二十億人也將同樣不適用。而在一個日益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這一發展模式對那些發達的國家來說,也必將不適用。譬如說,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的每個家庭都擁有一部汽車,或者有一些家庭擁有兩部汽車,就像今天的美國那樣,那么中國每一天就將需要石油八千萬桶,這樣的消費量比現在全世界的石油總產量還要大。又譬如說,如果中國的人均紙張消費達到美國的水平的話,那么中國所需要的紙張就將超過全世界現在的紙張總產量。再譬如說,如果中國的海產品消費跟日本處于同一水平上,中國對海產品的需求量就將超過全世界的漁獲量。
將幾十年方可取得的進步濃縮在一二十年內的中國,現在正以自己的經歷在告誡世人:西方的工業發展模式對全世界都將是不適用的。我們必須好生想一想,如何才能滿足普天之下蕓蕓眾生的基本需求而又不致破壞經濟的自然支持系統。簡而言之,我們必須架構一種與地球保持和諧關系的經濟,而不是架構像現在這種跟地球處于對立狀態的經濟。
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現在就可瞥見這種新經濟的樣子了。中國在淡水魚共生養殖塘中大量生產青魚、草魚和鰱、鳙、鯉、鳊等商品魚,就是全世界高效生產動物蛋白質的一個樣板。這是中國人為防止海洋漁場的過度捕撈和魚源枯竭而提供給世人的一種辦法。
中國還向全世界展示了他們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利資源盡可能提高其糧食產量的。在1983年,中國曾一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使得長期以來一直雄踞這一位置的美國一時為之黯然失色。中國成功地提高了其食物消費水平而大范圍地減少了營養不良癥,給全世界樹立了榜樣。
中國為遏制氣候變化而積極采取行動,已經躋身于世界前列,在過去的這幾年間,實際上已經減少了碳的排放量。在其經濟以7%的年增長率而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將碳的排放量降了下來,這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范例,實在值得人們學習。
中國擁有一支資質比較好、效率比較高的勞動生產大軍。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在吸引外資以創造就業機會上已經成為世界上之佼佼者。中國盡管也存在不少問題,可中國的經濟仍然很有成效,很富競爭力,其成功的一個標志是,她跟美國之間每年都有超過八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每年的圣誕之夜,我的家人圍在圣誕樹邊打開圣誕禮物之后,我都要仔細地看看它們都是產自何方。我粗略地估計了一下,近幾年中打開包裝而堆放在起居室地板上的那些禮物,有70%都是中國制造。這些東西可說是五花八門,從激光唱機,到衣著用品,再到兒童玩具,真是應有盡有。所以有時我就開玩笑地說,現在,美國的圣誕節簡直成了“中國造”。
展望前程,中國還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其中有些(從嚴峻的程度看)可以說還是前所未有的。諸如此類的挑戰,包括水資源的短缺,空氣和水體的污染,以及大范圍塵暴區(在中國的西北部)的形成,等等。幸而,這些問題現在正逐漸為中國領導人所認識。在沙塵暴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涉及范圍越來越大的今天,中國要開發大西北,要提高那里的生活水準,這可絕非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中國需要采取新的做法。在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正是以塵暴區為標志的塵暴年代,塵暴造成的難民洪流,儼如巨龍蜿蜒,從大平原一直移向加利福尼亞。美國針對塵暴而采取的相應措施是,一排排地種樹,營造防風林帶,來減緩風速,減輕農田的風蝕程度。中國現在亦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同樣需要設計出巧妙的辦法,來減緩地平面上的風速,以減少被風吹走的土壤。為了達此目的,中國也可像當年的美國那樣,營造防風林帶。但是中國也可另辟蹊徑,在該種樹的地方裝上一排排的風輪機。風輪機除了能起到減緩風速的作用外,還可以發出電來,為貧困不堪的農業地區提供地區發展所需的電力。就是產生風蝕之害的那些風,也可以轉化為一種寶貴的資源,一種可以產生中國所需的大部分電力的資源。中國的風力利用有很大的潛力——單靠風力,這種潛力如能得到挖掘的話,就足可使其全國的發電量增加一倍。
中國正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而就其嚴重程度而論,當在世界之最的行列。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水位正日趨下降,這有可能會從根基上損毀該地區的農業。在全球各個大陸無不缺水的今天,中國和全世界的當務之急乃是掀起一場提高水的生產力的運動,一場類似于1950年以后為提高土地生產力而掀起的那場運動。那時候,農業墾殖的未開墾的土地已經沒有多少了,但是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卻是在以創記錄的速度增長著。迫于這樣一種形勢,世界才把大量投資注入于農業研究,以期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創造種種商品價格補助辦法以鼓勵農民把投資用于改良土地,鼓勵他們建立推廣服務站以便把新技術從實驗田里轉移到農場去。由于采取了諸如此類的積極措施,世界的糧田生產力自1950年以來已經提高了近兩倍。而今,我們也需要有場類似的世界性運動來提高水的生產力。
《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即將在中國問世了,不用說,我是十分高興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激發人們去思考、去討論:中國如何才能不但在減緩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碳的排放量方面,而且在提高水的生產力、控制現在在其西北部形成的沙塵暴方面,繼續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中國已經使其沿海諸省發展了起來,中國現在必須集中力量使其廣大的內陸省區也同樣能發展起來。我希望《生態經濟》這本書也將有助于激發人們去思考:中國將如何去面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