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素珍
我曾給一個初二的學生做家教。該生其他各科成績在班上均在中上水平,惟英語成績最差,因而他父母寄希望于我。誰知在我第二次去輔導他時,他竟沒有認真完成我布置的作業,反而告訴我:“老師,我天生就不是學英語的料。”
剛接手時,我曾有信心通過我的輔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成績。但在幾次接觸后我發現,我的希望可能落空,因為該生英語成績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學習方法,而是他的不良心態:他對學習英語失去了信心。
進一步的接觸后我才了解到,他的父母認為英語是高考三大主科之一,要求他要像對待語文、數學一樣學好英語。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從一開始,他的英語成績就不及語文數學。為此他不知挨過父母多少責怪,他也曾暗下決心要把英語成績搞上去,但就是收效甚微,后來還越來越差。為此,我與他父母深談了一次。
原來,問題就出在父母對他的評價上。父母對他的要求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以致他雖經努力卻仍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經常“失敗”。逐漸地。父母由期望變成失望,認為孩子不是“學英語的料”,并常以此來評價和責怪孩子。這也就等于在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你學英語不行”的標簽。在教育心理學上,這種標簽的暗示作用可以影響人的“個體意識的自我認同”。因為在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性被貶低、斥責中,孩子就會產生“我確實學英語不行”的自我感受,從而既對自己缺乏信心,也不去尋求獲取成功的努力,結果是英語成績越來越差。
針對這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調整了自己的輔導計劃,并與學生一起制訂了他的分步目標,讓他在目標的實現中,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從而發現自己同樣可以學好英語,重樹學習的信心。結果在一學期結束后,該生的英語成績得到明顯提高。
實際上我們自己也都體會到,我們在學習中同樣有過偏科現象,而出現這種現象的普遍原因,并不是因你有這方面的天賦,而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使你的才能得到“顯山露水”,獲得了別人的肯定,享受到了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了興趣和信心。同樣的原因,因為自己偶然的失誤而遭遇失敗后,會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成績也總會拉下一節。所以,當孩子出現偏科現象時,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指責孩子不行,或給他施加過大的壓力,使他形成“從失敗走向失敗”的惡性循環,而要在詳細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后,重新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幫孩子制訂出“登山式”的分步奮斗目標,從而讓孩子在目標的實現中成績節節走高,信心越來越足,興趣也越來越濃。要知道,興趣和信心才是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