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東韋
由朱德生主編、由趙敦華主筆的《西方哲學通史》(第一卷)第二版在坊間的書架上快要售缺了吧。作為該書的受益者,筆者還記得當初該書初版時洛陽紙貴的情形。該書獲得眾口一致的贊譽不是偶然的。北大哲學系一以貫之的嚴謹、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素為人景仰是該書成功的一個先天因素,而更讓讀者趨之若鶩的是其內容的新穎、清晰與客觀。
最值得重視的是該書在撰寫中所秉守的客觀態度。正如朱德生在總序中所言,長期以來我國哲學界以一把尺子度量所有的哲學思想,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絕對真理的總和,已經使得我們在西方哲學史的研究上陷入僵化的教條,而新編的此套通史“傾向于用素描的方法來敘述西方哲學史,……通過實事求是的敘述和分析,來顯示西方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減少把自己的觀點外在地強加于歷史的錯誤。”從該書的第一卷來看,這條原則是體現明晰的。
《西方哲學通史》(第一卷)在敘述體例上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主要體現在對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命題、重要的范疇、樞紐性的概念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詳盡的梳理與合乎邏輯的詮解。這種著述體例既是現代哲學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同時體現了作者趙敦華先生的治學傾向。這倒是不奇怪的,作者在留學期間所撰寫的博士論文即是關于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的(即《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的對話:論分析哲學問題的起源和發展》)。
《西方哲學通史》是作為一套完整的通史教材列入寫作計劃與出版計劃的,然而時隔第一卷出版近六年過去了,續卷(即近代部分和現代部分)還未曾面世,不由得讓讀者在翹首以待的同時多所失望。以常情論,一部書的完成,取決于作者與寫作的時間。按理說,從寫作力量上看,對西方哲學的研究正是北大哲學系的強項,至少不會存在人手短缺的情況;而六年的時間也不能算作一段短時間了。僅僅是因為近現代哲學思想宏富、發展深廣,為了保證精品而遲遲不推出續卷這樣的理由是說不過去的。北大出版社近幾年出版了一系列“面向21世紀”哲學教材,它分若干專題,每專題由一位老師撰寫,分期出版。這套迄今還未出全的教材恐怕不能不說是《西方哲學通史》續卷姍姍遲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向21世紀”哲學教材是國家教委實施的“高等學校文科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的“哲學專業主干課課程內容改革”項目。按照改革設想,是要把對哲學史的講授“由三個學期壓縮為一學期,以便為同學們勾畫一條西方哲學發展的線索。后兩個學期則改為攻讀西方哲學原著”,以克服作為哲學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還未研讀過原著的缺陷。實際上,目前已經出版的《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均為趙敦華著)正是按此設想來編寫的。但是,這兩本教材雖然明晰,卻失之粗簡,哲學史上的諸多重要的論爭均未能展開。顯然,彼此兩套教材是不可互替的,而且,對大多數修習西方哲學史的同學來說,一套詳盡的可作為工具書以查詢使用的教材不是更有需要嗎﹖六年的時間,老實說,心都等老了。
此外,《西方哲學通史》第一卷的第二版在裝幀上讓人難以恭維,薄膜封面已經完全沒有了第一版古樸而親和的風格,而以膠裝代替線裝似乎提高了包裝檔次,實則頗不便于使用與促存(筆者一位朋友手里的該書第二版一半還未讀完,便已經脫落了好些頁碼。)這些恐怕是再版時出版社應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