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碧
某先生去外地出差,經過幾天忙碌奔波后便開始發熱,出現輕度頭痛、鼻塞,隨即在當地醫院治療。醫生先后用青霉素、紅霉素甚至先鋒霉素靜脈點滴,但其體溫始終不降。后帶病返回家鄉,趕緊去本市一家大醫院掛了個專家號。頗有經驗的專家發現,該病人雖然發熱已近2周,可看上去精神挺好,食欲無明顯減退,經全面檢查也未見異常。專家考慮發熱可能與藥物使用不當有關,決定立即停用全部抗生素進行觀察。結果在停藥的第二天,某先生的體溫即恢復正常。
無獨有偶。一個3歲的孩子突然不明原因地發熱。醫生追問病史,發現其父母新近讓孩子服用了較大劑量的魚肝油。魚肝油含有兩種維生素,一種是維生素A,另一種是維生素D。醫生指出,孩子是因較大劑量地服用維生素D而導致發熱的。
以上兩個病例病情雖然不同,但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癥狀——發燒,而且都與藥物有關。這種由藥物引起的體溫升高,在醫學上稱之為藥物熱,乃是藥物的不良反應之一。
藥物為什么會導致發熱呢?先說維生素D。由于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尤其是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較差,以致于體溫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如果給孩子吃含維生素D(如魚肝油)與鈣的食品過多,甚至打維生素D針,勢必造成體內維生素D過量,促使小腸對鈣的吸收增加。當血鈣持續升高時,交感神經發生興奮,加上小兒血管壁對于血管緊張素的敏感性高,導致血管收縮,結果便引起體溫調節障礙,致使體內熱量積蓄過多而造成發熱。再說抗生素。諸如青霉素、紅霉素乃至先鋒霉素等,都有可能引起藥物熱。關于其中機理學術界說法頗多,目前比較公認的是“過敏學說”,即藥物熱是由于人體對于某些抗生素過敏所引起的。
那么,藥物熱有哪些特征呢?怎樣才能判斷出發熱是由藥物引起的呢?筆者在此分別予以敘述,以引起讀者的重視。
維生素D“藥物熱”——
此種藥物熱較為單純。首先是有過量服用維生素D的病史,如濫服魚肝油,或大量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強化奶粉、AD鈣奶以及其他保健品。此種發熱的特點是:晚間熱度高于白天,一天24小時的溫度變化超過1℃,四肢溫度較頭部與軀干部溫度低,面色蒼白,皮膚無汗或少汗。有的孩子還伴有煩躁、口渴、多尿、食差等癥狀。
抗生素“藥物熱”——
此種藥物熱要比前者復雜得多,分析處理時務必抓住以下幾點:①出現發熱的癥狀后,一定要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并要通過各種化驗輔助診斷,盡最大努力查找出病變之所在。若通過以上努力仍找不到明顯的感染灶,應當想到藥物熱的可能性。②雖然體溫超出正常(多表現為持續高熱),但精神狀態一般良好,亦無慢性病容。此乃藥物熱的一大特點。③發熱出現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輸液大多安排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間體溫有下降趨勢。這是藥物熱的又一特點,與感染性疾病所導致的發熱正好相反。④除了體溫升高以外,還可能同時伴有皮疹。這一點更有助于判斷出藥物過敏反應。⑤平時如有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現象,尤其應警惕藥物熱的可能。⑥對高度懷疑為藥物熱的患者,不妨暫停使用抗生素,進行觀察。如果停藥后體溫下降,則可確認為藥物熱。
對于藥物熱,最好的辦法就是防患于未然。比如:合理服用維生素D制劑(包括食品);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切忌一見發熱就用抗菌消炎藥,應當對病情進行仔細的觀察后再用藥;用藥要少而精,防止將多種藥物摻合在一起使用;以往曾經發生過過敏反應的人,尤其要慎重選擇藥物,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用藥。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