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平
目前,有心理問題的人在我國呈上升趨勢,而且許多原來不把心理問題當回事的人,已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產生了主動求助心理醫生的愿望。于是,心理咨詢就成了一個熱門的職業,許多醫院、學校、媒體甚至一些打工人員和江湖游醫都紛紛開辦起心理診所或心理熱線。由于沒有相應的部門和標準對心理咨詢師進行規范管理,加上許多人對心理咨詢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解,致使有些只學了一些心理學基礎知識,或者參加了幾次培訓班的人,甚至是毫無咨詢常識的人也能夠堂而皇之地掛牌給人做心理咨詢,這無疑給心理咨詢業的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讓人憂心的“心理咨詢”
一名叫李欣(化名)的男子用自家電話開通了一條心理熱線。“21:00至23:00,李欣熱線等候您”。李欣到處散發名片,并請求周圍的朋友們幫助他進行宣傳。有人問他是否受過專業培訓,李欣說:“沒有,但我有強烈的興趣,而且我一直在自學。”并說:“我做這件事,完全是出于公益目的。我開辟這個傾訴空間,只是想幫助那些心理有問題而需要解脫的人。”針對李欣的熱情,有關心理專家嚴肅地指出:“不具備專業知識便來做心理咨詢,會誤導那些打進電話的人。”
某大學的心理咨詢室。一位年紀頗大的女老師坐診。某大學生在該老師的一再提問下說:“老師,我有這種不自覺的舉動好久了。每次我看見漂亮女孩子的小腿就激動,總想走上去摸一下。但理智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女老師開口了:“你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這說明你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在現在這種社會情況下,年輕人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做一點出格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絕自己的這種想法,而要杜絕這種想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和道德修養。”該老師的一番思想教育把大學生弄得羞愧萬分。
有一家電臺的夜間“性知識”熱線的主持人,以其“不拘一格”的主持風格贏得了不少的聽眾。在節目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故事:某位小姑娘打電話進來,很緊張地開始講述自己失身的情況。小姑娘剛剛出過事,聽上去心理壓力很大。而這位主持人往往聽了幾句話以后。就開始教訓這位小姑娘,這種教訓的結束語往往是直接說這個女孩犯賤。聽眾們聽到后往往大笑不止,把這個節目當作一個搞笑節目。
一位女士因和丈夫吵架后心情黯淡,便撥通了某聲訊心理熱線,希望得到幫助,熱線咨詢員回答說:“其實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和我丈夫也經常吵架,昨天還為了一件小事又吵開了……”那位咨詢員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述她與丈夫吵架的事,不管對方愿不愿聽,足足講了半小時。
一家只能治療普通疾病的診所也開出了心理咨詢門診。見到患者,醫生說:“來看病的?”患者立刻糾正:“我是來咨詢的。”醫生笑笑:“對,是來咨詢的。你說吧。”患者告訴他自己最近老是睡不好,夜里總是做夢。醫生立刻回答道:“這是神經衰弱,我給你開點藥吧。”患者對他的說法表示懷疑。醫生有點不高興了:“我是醫生不會瞎說的。我給你開‘腦絡通、‘鎮腦寧,在家好好休息幾天。”
求詢者存在的心理誤區
心理問題不等于精神病。人們對心理咨詢往往有一種神秘感。來訪者通常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醫生反復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況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里,來咨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的問題。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這使得很多人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就診。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上,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個體就能順利健康地發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有心理問題求助于心理咨詢,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咨詢更好地自我完善。
心理咨詢并非無所不能。許多來訪者將心理咨詢神化,似乎咨詢師無所不會、無所不能,什么樣的心結都能一下打開,所以常常來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求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來了。實際上,心理疏導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常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恒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心理醫生不是救世主。一些來訪者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應該有能耐把它們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多年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就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治療,切由醫生說了算,要求病人絕對服從、配合。而心理醫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愿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代替來訪者去改變或做決定。來訪者需認識到,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消極被動,推卸責任,只會一事無成。
心理咨詢不等于做思想工作。還有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咨詢沒多大用處,無非是講些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一位女孩因強迫觀念痛苦異常前來就診,家人反對并干涉:“你就是死鉆牛角尖,想開點就會好的。”也不讓患者服藥。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內心很絕望,從而影響到治療的連續性和效果。心理咨詢作為醫學中的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咨詢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就診者進行批評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礙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清理“南郭先生”勢在必行
一位韓姓婦女的兒子就要考高中了。在節骨眼上,兒子突然整天悶悶不樂,學習成績也大幅下降。母親心里急得要命,向周圍的許多人咨詢兒子的情況。有人建議她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某大學心理診所的一位男咨詢師看過她兒子之后,很肯定地告訴她:“你兒子是自卑心理太強烈了。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卑。”于是,在其后的數次治療中,該咨詢師和她兒子大談如何克服自卑及許多的名家事例。但這些對她兒子似乎效果不明顯,兒子反而看上去越來越壓抑。后來,這位婦女對該診所產生了懷疑。她就帶兒子去了本市某家正規醫院的心理科,醫生很快做出了診斷,是抑郁癥。于是,醫生在給孩子做心理咨詢的同時又配合藥物治療,孩子的情況很快有了好轉。
有專家指出:有心理問題人數的增加已經為心理咨詢業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市場條件。據某市一家醫院記載,1999年心理咨詢門診的就診數量比1996年增加了9000人次,而到2000年年底,門診人數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4人次。
心理咨詢師的隊伍目前到底有多大?專家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現有心理教育和咨詢從業人員7萬多人,這還不包括目前中小學的業余心理健康教師。由于心理咨詢業正呈現一種高速發展的態勢,許多配套的東西來不及跟上,所以心理咨詢師當中混入不少“南郭先生”就在所難免了。
針對心理咨詢隊伍中的濫竽充數現象,著眼于整頓從業隊伍,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委托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制定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并已開始試行。按照最新規定,心理咨詢師將分為3個檔次:心理咨詢員(初級)、心理咨詢師(中級)、高級咨詢師。所有從事心理咨詢和教育的醫生及其他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統一考試,取得合格證方能上崗。此后,有關政府部門還要組成專家委員會,對從業者定期督導。
提早防范心理咨詢“醫療糾紛”
有一位心理咨詢者在某醫院進行咨詢時,短短一個小時內有四五次被別人打斷。他非常惱火:“我是花了錢來咨詢的,作為消費者,我有權要求我的權利得到保證。”他向院方提出了賠償的要求,但是他拿不出什么合法的索賠依據,只能拂袖而去。
曾經有一位輕度精神分裂患者,接受某高校一位心理教師醫治,“心理教師”一直沒有給予正確治療,經一段時間“勸導”后,該青年病情反而更加嚴重,終于導致了自殺。后經醫生分析,該青年是一種腦科疾病,及時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可惜這位青年的家長不知道是醫生的誤診導致了孩子病情的耽誤。
“今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肯定會出現‘醫療糾紛。”有關專家嚴肅指出,心理咨詢走向產業化之后,它有了自己的經濟利益,所以它在享受一定權利的同時必然要負擔一定的義務。這個義務就是要對心理咨詢者的康復負責。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