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駒
近年來,各種小說史專著相繼問世,推進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華東師大陳大康教授的《明代小說史》,書凡五編十七章,六十余萬言,完整地描述了明代小說的歷程,深入探討其間的特點和規律,對許多現象和問題都有創造性研究和精彩論述。
一。自覺獨到的小說史意識
二百七十多年明代小說的發展該如何把握。描述和論析。以往常見的是按時順。題材排列若干作品,作一般性分析評論,有時重復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的論述或略作發揮,但很少顧及小說發展進程的狀態與規律的揭示。本書作者關于"史"具有獨到見解,他在《導言》中首先逐層辨析"明代小說史"這一概念,指出這里的"小說","決不可只狹窄地理解為作品,它的確切含意是指小說創作"。這確實是"關系到研究方向。內容與方法的規定"。不少小說史成為作品分析聯綴的集合,重要原因就是目光只囿于作品熐沂量有限,而不問為什么此時作品少,彼時則多,而某時又基本沒有;為什么這一時期主要是這一類作品,那一時期又以那一類作品為主;作品內容和藝術特征與其產生的環境。條件,與以前或同時的,與同系脈。類型或不同系脈。類型的小說都有些什么關系,等等,于是便出現"小說史"無"史"的現象。只有把目光轉到"創作"上,才會去追溯上述問題的答案,才會探究為什么產生了成熟巨著《三國》。《水滸》之后,通俗小說在近二百年里竟無新作問世,而這一時期也仍是一段不能割斷,不能忽視,其中包含著豐富復雜的文學社會學內容的"小說史"熂第二編,因為"即使某階段作家。作品甚少乃至全無,它同樣也是小說創作的一種態勢"。
只有與"創作"狀況相聯系,才能正確認識和揭示作品的內容。藝術特征及其小說發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如第一章對《三國》。《水滸》的論述就不是一般的作品分析,而是從"創作"與經歷了由戰亂到統一的羅。施二人個人因素的聯系,去說明作品題材內容。情節與時代背景。特定人物及某些具體事件之間的相似性,從而揭示出這兩部巨著的產生與元末明初社會狀況的緊密聯系,而不是簡單地看作歷史故事的描述。又如第八章論述熊大木模式,這位書坊主為牟利編撰講史演義,明顯地抄襲和模仿以前的作品,藝術上無甚價值可言,但這些作品若置于通俗小說重新起步時嚴重稿荒的特定環境作考察,則可發現其壯大小說聲勢,帶動創作,客觀上推進小說發展的作用,作者據此進而指出,作品本身價值與在小說史上的價值是應區分的兩個概念。
若無對小說史的獨到理解和自覺意識,上述創作現象和問題就不可能進入研究視野煵換岢晌"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認為小說史"考察重點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小說創作在各種錯綜復雜因素的影響與約束下行進的歷程,發展變化的動因。方式與它的各種表現形態及其過渡轉換",這可以看作是《明代小說史》的總體指導思想,它來自作者對長期以來古代小說研究狀況的反思和經驗教訓的總結,來自實踐中的不斷探索。《明代小說史》之所以能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根本原因就在于這種清醒獨立的小說史觀。
二。宏大的規模,廣闊的視野,厚實的內容
目前所見論及明代小說的著述煱括斷代史。小說通史和中國文學史,尚無以六十萬言篇幅論述明代小說發展歷程的,本書的規模與氣魄,來自于研究視野的廣闊和內容的豐富厚實,建立在堅實寬厚的地基之上,絕非虛有架勢的空中樓閣可比。
作者力求"盡可能準確地按本來的時間順序展示與小說有關的各事件。現象","對有明一代小說行進軌跡作更為準確的勾勒,對其獨特的發展態勢。規律與特點作更為精細的論述",為此,作者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剔抉爬梳繁蕪的原始材料,按時順次第編制成十余萬言的編年史,其資料翔實,考辨謹嚴,編排得當,皆為以往所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較系統。準確地勾勒明代小說發展的軌跡,避免"將明代只視為一個時間單位,從而將該階段內眾作家作品或事件現象作籠而統之的混講式論述"的常見弊病。
獨到的小說史意識產生于對相關事件。現象的清醒的整體把握,它進而又指導著研究的拓展和深掘。過去的專著在評析《三國》。《水滸》后,就躍過二百多年去著重論述萬歷朝后通俗小說創作的繁榮,其實是分析明朝最后幾十年的一些作品,且很少甚至不涉及創作和發展情況。而本書第一。二編都是以往闕略的內容,對通俗小說長期停滯以及為何嘉靖后又重新起步作了具體且令人信服的論述。過去論及嘉靖。隆慶時創作,一般只將少數作品作為"明中期小說繁榮"的例子籠統涉及,沒有將它視為與萬歷年間既聯系而更有區別的一段"史",而本書第三編則論述此時小說的發展態勢和特征:書坊主壟斷通俗小說創作并刺激小說與流通相適應;文言小說的量的積累;特別是中篇傳奇小說構成小說編創手法演進過程中重要一環,融雅俗兩大系列,應急式地填補通俗讀物閱讀市場空白,促進通俗小說崛起和繁榮。可以說本書前三編里的許多現象和問題都是以往未曾涉及或論之極略的,所述內容橫跨約二百年,真正讓人感到明代小說的"史"的長度。至于對作品較多的明末,本書第四。五編仍未采用歷來的按題材類型分析作品的格局,而是論述自萬歷至明亡對小說創作繁盛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的狀況,進而勾勒創作的走向;同時,又探討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的變化,文人的推動與小說創作的關系,以及時事小說的產生及其特色價值等長期未被注意的現象,展現了小說歷史的原生態和豐富性。從小說系脈來看,以往歷來忽略文言小說,近年來雖有某些作家作品的分析介紹,但對整個創作發展情況仍缺少研究。本書對明代文言小說作了全面系統的梳理,敘述其發展行程,揭示其間的特點和規律,其中許多分析發人所未發。作者尤其用力探討文言小說與通俗小說互相影響的關系,獲得許多新鮮深刻的認識。讀到這些地方常使人不禁發出嘆賞,如論明代中篇傳奇小說便是這樣的篇章。
三。古代小說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新探索
近年讀一些文史著作,常感到其內容與理論方法之間很"隔"。研究者時有真知灼見,但整體理論構架和思路卻搬用原有范式或非本土的理論模型,使用的方法。概念甚至話語都有著"異己"性。閱讀本書則無此感覺。從篇章目錄來看,并無炫人耳目的理論和方法的標簽,但全書幾十萬言的內容卻貫串著自成體系的研究理論,體現的研究方法及表述方式都帶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本書研究理論上的最大特點,在于考察。把握研究對象的基本特性,在不斷思考。探索的過程中,建構符合實際的研究模式。"導言"中對此有相當清晰精練的論述,筆者忍不住要在這里轉述一些要點:
小說特別是通俗小說,須得刻印成書方可廣行于世,不像詩詞賦曲靠口誦筆錄就可廣泛流傳,因而具有既是精神產品,同時又是文化商品的雙重品格。小說的"問世"與"出版"是必須區別的概念,在小說發展過程中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明清小說的發展是精神產品與商品相結合的不斷再生產,商品特性在小說發展過程中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以往研究模式是"社會-作家-作品",忽視了包括商品流通在內的傳播過程及其對后來創作的影響,無法圓滿解釋小說行進軌跡。因此,需要從更廣泛角度去尋找推動或制約小說發展的主要因素,設計詮釋功能更強的研究模式,即在作者。書坊主。評論者。讀者和統治階級的文化政策共同作用下發展的模式,五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與其余四者交叉影響。互相制約,它們并非各自分別作用,而是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合力作用。"所謂小說發展史,其實就是各相關因素的種種聯系與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的有序的運動過程。"
本書的研究模式據對象的特定情況和性質而設計,運用它研究明代小說歷程,就能貫通整體,榫合無礙。在以該模式展開"史"的論述時,作者又抓住明代小說編創方式從改編轉向獨創的具體形態與途徑為一重要線索,探索該過程的發生與變化的動因,揭示創作內部藝術各要素與社會生活及文化。文學發展變化外部諸因素,如第八。十三。十六諸章都突出地體現這樣的特點。
適用有效的理論模式,保證了宏觀研究的順利展開,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的科學,則使其詮釋特定現象和問題時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量"的概念和統計學方法的引入也給人深刻印象,書中時時可見引人注目的數字。圖表,它們與文字分析相得益彰,對有關論點作了有力論證,如第八章論《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的編創方式,便通過作品中大量插入奏章。題記。檄文。書信等的比例,以及模仿《三國演義》征引詩詞比例的統計去說明。第三章論明初文言小說集《剪燈新話》和《剪燈余話》的某些作品中的詩詞。文篇數。字數及其在全篇中所占的比例,說明瞿佑是首開大量羼入詩文手法的先例,李昌祺則將其推至極端。第十章為說明中篇傳奇羼入詩文的發展狀況,分別統計了十八種萬字以上的中篇傳奇所引用的詩。詞。文篇數與字數,全篇總字數,詩文所占比重,每千字所含詩詞數,并作比較分析;又統計分析一些神魔小說。擬話本小說詩文羼入的比例情況,說明中篇傳奇與當時各流派相比并無明顯差異。再通過中篇傳奇詩文羼入比例不斷上升嗣后又漸降,說明小說觀念的變遷和創作手法的變化,這就為論述中篇傳奇的地位和意義奠定堅實基礎。論中篇傳奇部分是書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統計方法的運用在這里又最為典型。
使用圖表也是本書一大特色。除以圖表顯示統計結果外,也有不少圖表著重顯示研究對象的性質。特點以及各種相互關系。如第八章論傳奇小說內容流變,以及為比較分析十六部清初才子佳人小說,都列表分析其情節設置;第十五章論述文人的參與,附錄了《明中后葉文言小說作者情況簡表》。《明中后葉序刻前代小說者簡況》與《明中后葉官員。名士與通俗小說關系簡表》三大圖表,既標示其籍貫。功名。官職,又顯示他們與小說的關系。通過這些圖表,讀者能非常直觀。快捷地明了明中后葉小說發展與文人特別是官員或名士參與的密切關系。
從研究方法方面來說,本書的新異是在慣常以定性研究為主的文學研究中引入了定量分析,將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格外突出了研究的科學性和表述的新穎性。這不只是方法問題,它同時顯示了扎實嚴謹的研究態度和治學風格,要不是懷有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與本著通過艱苦的勞動。踏實的努力去達到目的的精神,就不可能選擇對大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要知道那一系列數字和一張張圖表的獲得,須耗費多少時間和心血呢。
煛睹鞔小說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