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城外的長江之中,曾經(jīng)有一片綠洲,洲雖不大,名聲卻很響亮。相傳東漢末年,富有文才的禰衡在江夏太守黃祖之子黃射大宴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被黃射贊之為“鏘鏘金玉,句句欲飛鳴”。江中的這片綠洲,從此被命名為“鸚鵡洲”。后來,禰衡因出言不遜,慘遭黃祖殺害,遺體就埋葬在鸚鵡洲上,時年26歲。
因賦得名的鸚鵡洲,受到了歷代文人雅士的青睞。盛唐詩人崔顥的《黃鶴樓》中,便有傳誦千古的名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芳洲在唐代詩人孟浩然的筆下,是那樣的綺麗多彩:“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洲勢逶繞碧流,鴛鴦滿灘頭。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飚光。舟人牽錦纜,浣女結(jié)羅裳。月明全見蘆花白,風(fēng)起遙聞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大詩人李白在《鸚鵡洲》一詩中,精致動人地描畫了芳洲的春色:“煙開蘭葉香風(fēng)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到了明代末年,鸚鵡洲經(jīng)受不了洪濤巨浪的沖刷,逐漸沉沒江中。而漢陽攔江堤外,又新淤一片沙洲,形似臺灣,名“補得洲”,清代便改名為鸚鵡洲,并在洲上重修了古樸別致的禰衡石墓。這里有副對聯(lián):
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陳跡;
洪濤滾滾,大江東去有新聲。
“孤冢”便指的慘遭殺害的禰衡之墓。誰知世事無獨有偶,到了民主革命時期,鸚鵡洲上又發(fā)生了一起動人心魄的慘案——革命志士熊亨翰堅貞不屈,慷慨就義的故事。
熊亨翰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共產(chǎn)黨員,創(chuàng)辦過雜志,當(dāng)過報紙編輯,又做過教師,后投筆從戎,加入了國民革命軍。他風(fēng)華正茂,在艱險的斗爭中寫下了一些氣勢雄偉的詩篇,抒發(fā)自己為國家為人民赴湯蹈火的壯志豪情。他在《觀濤》一詩中寫道:
大江東去,浩蕩誰能拒?
吾道終當(dāng)行九域,
慷慨以身相許。
……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大肆搜捕和屠殺共產(chǎn)黨人,翌年11月熊亨翰不幸于鸚鵡洲被捕。在他就義之前,一個國民黨右派大員驅(qū)車刑場勸降。熊亨翰凜然回絕:“把僅有的生命獻給人民,是我永不更改的誓言,要殺要剮,隨你們的便!”那人又說:“要什么條件,可以商量嘛!”熊亨翰喊道:“我要寫!”右派大員誤以為要寫自首書,立即喜形于色,大叫“筆墨伺候!”莊嚴(yán)沉穩(wěn)的熊亨翰便在刑場上揮筆,題寫了一副自挽聯(lián):
十余載勞苦奔波,秉春秋筆,執(zhí)教師鞭,仗劍從軍,矢忠為黨,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熱心中血;
一家人悲傷哭泣,求父母恕,勸兄弟忍,溫言慰妻,負荷囑子,含冤終可白,再世當(dāng)為天下雄!
聯(lián)語悲憤激昂,表現(xiàn)了革命者“頭可斷,志不可奪”的英雄氣概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鸚鵡洲至今屹立江心,長江后浪推前浪,革命先烈的“當(dāng)為天下雄”的遺志,已落在我們億萬后來者的雙肩。
(責(zé)任編輯 云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