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明:本人是一名自然科學工作者,主要從事細胞核的起源進化問題的探索。但我在解放前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1958年以后國外所發生的種種重大事件,迫使我不得不反反復復地思索了有關社會主義的種種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路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進一步開拓了我的思想,而我有幸多年擔任云南省政協常委,也使我有機會接觸到多方面的實際。基于我對國內外實際情況的一些了解,通過多年的思考,我逐步產生了一些看法,原已取得的認識得以更為深化?,F在,把我多年來的思考所得提綱式地寫出來(主要是關于資本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前途問題),供讀者參考。
關于現今時代資本主義的活力,資本主義即令在當今最發達的國家也尚未達到其末期階段
馬克思主義認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各自要經歷其發生、發展與衰微的歷史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將會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建立起來。
但是十月革命的勝利卻造成了一種想法,即認為無論資本主義發達或是不發達,都一樣可以創建社會主義。而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以后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更加加深了這種錯覺,竟認為即使資本主義極不發達,也可以通過“非資本主義道路”而達到社會主義。這種錯誤認識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波爾布特等人竟妄圖在柬埔寨創建一個沒有貨幣的“純粹的”社會主義。
早在十月革命以前,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的孟什維克派,就已在是否要奪取政權的問題上與列寧進行了激烈的論戰。這一論戰一直持續到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在他的晚年,在《論俄國革命》一文中表達了這樣的看法:俄羅斯的生產力和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都還很低,我們為什么不利用無產階級的政權來盡速地提高俄羅斯的生產力和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呢?歷史已證明列寧的答辯是正確的。但這種正確應是有條件的,這種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政權必須遵循一條正確的路線。如果路線錯誤,盡速提高生產力和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愿望就根本不可能實現。
如今回過頭來看,問題非常明顯,路線正確與否的一個關鍵,即是否承認和充分發揮資本主義的活力。世界帝國主義第一次大戰,十月革命,接著又是慘烈的國內戰爭,使本來就不高的俄羅斯的生產力遭到劇烈破壞。但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充分利用了資本主義的活力,迅速地醫治好了戰爭所帶來的創傷。我國解放初期實行新民主主義政策,充分利用了資本主義活力,結果創造了我國解放以后(也是我國長期以來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國又進入了第二個而且更加輝煌的黃金時代。在這兩個黃金時代,全部是注意到充分發揮資本主義的活力的。
反之,在無產階級國家力圖搞純粹的社會主義而全面禁止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時,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卻會大大變緩,甚至遠比不上資本主義國家。蘇聯、過去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北朝鮮和我國過去的歷史,全都無一例外地表明了這一點。在上一世紀20年代末,布哈林與斯大林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布哈林主張繼續堅持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并且予以發展;斯大林則認為搞新經濟政策純然只是出于無奈,現在已經可以完全禁止資本主義而只搞社會主義的一大二公的計劃經濟了。論戰的結果是以斯大林得勝,而布哈林數年后遇害而暫告一終結。如果當時蘇聯當局在建設國有企業的同時繼續發揮資本主義的活力,在全世界經濟大蕭條的30年代,大力吸收各發達國家的資金,那樣一來,不僅蘇聯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加速,甚至有可能避免由于只搞計劃經濟所造成的自我孤立狀態。還有,由被包圍的恐懼感所造成的歇斯底里式的“大肅反”的大慘劇都可能得以避免。
問題還遠不僅在于在不夠發達或極不發達的國家進行經濟建設時,必須利用和充分發揮資本主義的活力,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世界資本主義是否真的已經發展到了其日暮途窮的階段?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為資本主義是到末期了。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更助長了這種認識。興起的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正是奠基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雖新建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后半期的歷史卻沒有主宰世界革命理論的現實性,也沒有證明資本主義確實已經進入了它的末期階段,因而非得為社會主義所取代不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種社會制度之所以滅亡并為更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根本上是因為它已經不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阻礙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反之,當一種社會制度尚能繼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時,它也就不會滅亡。
那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基本觀點來看,世界資本主義是不是已經發展到了它的末期呢?看來并沒有。不僅在十月革命的時代資本主義并未達到其末期階段,就是在現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看來也尚未達到其末期。
誠然資本主義世界在20世紀后半期,發生了一系列的經濟危機,但是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卻再也沒有出現過;而且每一次經濟危機使得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落后的企業被淘汰,整個的生產力反而得到了發展。具有極大的諷刺意味的是,反倒是在搞計劃經濟的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受到了阻礙。僅從我國過去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所生產的解放牌汽車的“幾十年一貫制”來看,就不禁令人擔心,如果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全都實行了計劃經濟,那么,汽車業究竟還會不會再有所發展?
在20世紀后半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的科學技術上的大革命,大大地推進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令人非常遺憾的倒是,所有這些科技的大革命,幾乎沒有任何一項是率先在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
蘇聯的黨和政府領導從來都極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從他們一再受科學騙子們(如李森科)的欺騙,以行政力量去推廣偽科學,另一方面卻又把真正的科學當作是偽科學(如基因學、控制論等)。社會主義蘇聯的垮臺有許多具體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一條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趕不上美國和其他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最明顯不過的一點是:美國能把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收羅到美國,為己所用;蘇聯卻做不到這一點??傊Y本主義,即使是在當今最發達的國家,也尚未達到其發展的末期階段。
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與資產者推動科技發展的歷史作用
恩格斯早就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僅工人是資本的奴隸,資產者其實也是資本的奴隸。資產者終其一生不斷為資本的擴增而奮斗,如此積累起了巨額的財富。這些財富雖然是以私有財產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大資產者及其家屬一生中生活所消耗的在其財富中所占的比例其實微乎其微,其絕大部分最終實際上是為全社會所有。全部現代文明也就建立在這些巨額的財富的基礎之上。沒有巨額的財富,也就沒有現代的城市、現代的交通、現代的企業、現代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現代的醫院和醫學,于是也就沒有任何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文明可言。“四人幫”想搞“窮過渡”,提倡“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實在只能說是愚蠢至極的狂人囈語。終生不停地為資本的擴增而奮斗,客觀上為社會積累起巨額的財富,從歷史角度說,這正是資產階級的巨大歷史任務和貢獻。
這種巨額財富的來源是工人階級所創造的剩余價值,這是馬克思早已闡示清楚了的。但是剩余價值所以能夠產生的根源又何在呢?是在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科學技術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可以說,根本沒有任何剩余價值可以剝削,一切剝削都只能是超經濟的,數額也只能是極其有限的。反之,科學越發達,資產階級所能獲取的剩余價值的數額也就越大。
在近代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首先是科學技術知識分子的貢獻,但是嚴格說來,應該說是全社會(也包括資產階級)的功勞,因為是這個社會培養造就了這些科技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了進行發明創造所必需的條件。這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好處,理應屬于全社會,而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也就在于:資產者利用其在文化上、組織管理上的才能和資金上所占的優勢,將這些理應屬于全社會的好處攫為己有。
科學技術越是發達,資產階級也就越能得到更多的剩余價值?,F代的大資產者是充分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他們能自覺地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來支持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這一點卻遠非所有的勞動人民階級或階層都能做到的,甚至較小的資本家也未必都能做到。因此說,推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現代大資產者所承擔的第二個重大的歷史使命。
現代大資產者的最大優勢即在于他們掌握了現代的科學文化,因此能夠充分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包括那些并不能賺錢的純基礎科學和那些甚至在眼前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的學科(例如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重要性。他們能夠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面臨的困難和機遇,因此也才有能力掌握和發展。
大資產者不僅通過其所控制的國家機器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直接出資組成各式各樣的基金會,以支持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的科學技術的探索;從有直接應用前景的技術創新起,直到高度理論性的純科學研究為止。這也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能夠不斷取得科技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它使得人們可以不受官僚主義的阻撓,而純粹只從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研究問題。
除此而外,大資產者在各大企業中還開設了專門的科研機構來為各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服務,以保證企業自身的發展。
許多大資產者,在遺囑中把巨額的資產捐贈給大學或科研機構,這也正是他們理解和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一種表現。應該說,大資產者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理解和重視正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國力的一個重要的基石。
什么人能夠取代資產者繼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勞動人民中間的什么階級或階層在執掌政權以后,能夠取代大資產者而繼續推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是現代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所面臨著的一個最根本的嚴峻問題。
現代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發展上的競爭。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有最先進的企業、最先進的農業和最先進的軍事力量。因此,掌握了政權的勞動人民若不能像大資產者一樣有能力推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那么他們所創建的國家遲早會因為科技的落后和生產力發展的滯后而被推翻。
如果勞動人民中間沒有任何一個階級或階層在執掌政權以后能夠代替大資產者在推進科技發展上所起的作用,則社會主義事業就根本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曾就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承擔者問題,與無政府主義的頭子巴枯寧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巴枯寧主張“越窮越革命”,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城市貧民和流氓無產者身上。而馬、恩則把期望寄托在產業無產者的身上,因為他們必將在與資產者的罷工斗爭中受到鍛煉而越來越有組織性,而且他們也是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直接有聯系的。
歷史已經證明,在這一論戰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對的。在十月革命和東歐社會主義各國的創建中,產業無產階級都是主力。但是奪取政權是一回事,在奪取政權以后能否最迅速地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卻是另一回事。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中央在發展科學的問題上所犯的錯誤,表明他們在理解和掌握現代的科學文化上是有困難的。蘇聯晚期科技發展遲緩,生產力停滯不前,雖則有計劃經濟體制的問題,更是表明了最高權力并未掌握在真正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最能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階層的手中。否則的話,他們早就會對起了阻礙作用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了。從美國的產業無產階級對美國發展航天事業(登月、登陸火星、考察各個行星)的冷漠態度,甚至反對的態度來看,他們顯然也不能取代大資產者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上所起的作用。一則在對現代科學文化的掌握上尚有相當大的差距,二則他們的眼前利益與發展科學技術的要求也并不完全一致。
那么,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究竟有什么勞動階級或階層既能創建新社會,又能完全取代現代大資產者在迅速發展科學技術上所起的作用呢?
這本來似乎是一種無解的難題,因為它要求出現這樣一種勞動階層,它對現代科學文化的掌握上,以至在組織管理的能力上,都不亞于現代的大資產者。
但是20世紀的后50年,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引起的社會變化,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這種社會變化在馬、恩和列寧的時代是難以預料的。實際的發展表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中自動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得到廣泛的應用以后,傳統上作為產業無產階級的主體的體力勞動階層逐步走向衰微,將來還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走向沒落。舉例來說,產業無產階級的重要成員之一的礦工,將來就必然會被操縱著自動化采礦機器的機器人所全面取代。與此同時,現代工人階級中的科技知識分子階層,卻空前迅猛地急速發展了起來,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遲早要變成工人階級的主體。
這個科技知識分子階層不僅包括所有設計和操縱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器械的人員,而且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教師和傳統上歷來被視為資產階級的一部分(“資方代理人”)的所有企業管理人員,只要他們主要是靠拿工資吃飯的雇傭勞動者就行,無論他們所拿的工資有多高,也無論他們怎樣看待他們自己,他們的意識形態如何(只有“四人幫”之流的反馬克思主義者才會叫囂要按照人的思想意識來劃分階級)。
實際上,作為雇傭勞動者的科技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從來就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階級中最有文化教養和組織管理能力的一部分。只是在過去的時代,他們的人數太少,又是資產階級所不得不依靠和利用的對象,從而也自然是資產階級所必須收買的對象。在那個時代,他們的社會地位與他們實際上的雇傭勞動者的身份是完全脫節的。但是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他們的人數急劇地增長著,要全部加以收買已經越來越不可能,將來還會更加不可能,這無疑將有助于他們獲得階級的自覺。
在過去的時代由于他們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他們對于工人階級所進行的社會主義運動抱有冷漠、甚至反對的態度是勢所必然的,他們因而受到馬、恩和列寧的批判性的評價也同樣是勢所必然的。但是,即使是在那個時代,他們作為科學技術的直接推進者和推廣者,對于社會主義事業來說,就已經是至關重要的。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就曾經指示說,要讓科技知識分子通過親身的體會,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政權是對科技事業的發展更為有利的,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是根本不可能進行的(除非是搞“大躍進”式的大胡鬧)。
近50年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工人階級已經發生了并繼續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日益走向衰微沒落的體力勞動階層不大可能繼續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主力;反之,日益發展起來的科技知識分子階層也日益變成為大資產者謀取超額的剩余價值的直接剝削對象,這自然也大有利于他們獲得階級的自覺。近幾十年來有日益增多的科技知識分子在大企業所開設的科研機構中工作,他們所取得發明創造的專利則完全為大資本家所占有。大資產者由此得到的剩余價值之豐厚,是任何體力勞動工人所絕對無法提供的。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上造成了革命性變化的PCR技術的發明者(后來得到了諾貝爾獎)僅從他的老板那里得到了一萬美元的獎金,而他的老板卻由此項技術專利而得到了數億美元的利潤!其實,即使發明的專利為發明的科技知識分子所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他也只能把專利賣給大資產者,讓后者去賺大錢,這樣的客觀現實自然遲早會促使科技知識分子達到階級的自覺。英國的大學教授歷來被認為是英國社會的上層,但是,早在20世紀的70年代,他們就已經不得不組織工會以保衛自己的利益了。
在全體工人階級中間和全體勞動人民中間,科技知識分子階層是唯一在現代科學文化的掌握上和組織管理的能力上,都絲毫不亞于現代大資產者的力量。作為科學技術的直接創造者和發展者,他們也是唯一能在執掌政權以后,完全能夠代替大資產者而繼續推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力量。由于他們自身就從事現代科學技術的創造和發展,他們比大資產者更了解發展科技事業的個中甘苦,更能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他們理應能比大資產者更好地、更有效地推進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根據以上的分析,這個目前在工人階級中所占比例還很小,但是正在日益發展中,遲早有一天會變為工人階級的主體的階層,這個在目前階級的自覺性還極低,但是遲早會覺醒起來的階層,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唯一能在將來開創新的社會以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力量。
在他們發展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體以后,他們終將會按照自己的階級利益而進行斗爭,逐步地把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如今看來,大資產者不太可能,也不會有能力對他們進行鎮壓,而只能在他們的要求面前逐步地退卻。因此這種社會革命很可能是長期的和漸進式的,但是總會持續地進行下去?,F代的大資產者即使完全意識到了這種必然的歷史發展,但是只要他們還在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大資產者之間的競爭也迫使他們不得不如此),他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階層日益壯大起來。
如此創建起來的新社會無疑會跟“早期的”工人階級所創建的無產階級專政形式的社會主義社會有很多的差別,但是,那畢竟是次要的事了,而且只可能做的更好,而不會不如。
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人所應該做的事
如果認可我前面的分析和推斷,那么,共產黨人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就應該自覺地代表這個唯一有遠大前途并肩負著歷史重任的階層的利益,為這個階層的發展壯大和及早地獲得階級的自覺,認識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奮斗。黨要成為他們的先鋒隊,無論這個階層目前還是多么微小,多么地缺乏階級的自覺性。
為此共產黨人就應該盡一切可能學習和掌握現代的科學文化,把自己鍛造成為科技知識分子隊伍中先進的一員。也只有這樣,共產黨人才真正有可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文化,并代表勞動人民的長遠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只能代表他們的眼前利益。
全世界的共產黨人,無論是在發達國家中的,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也無論是已執政的,還是未執政的,都應該努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促進科技知識分子階層的發展壯大,促進他們的階級覺悟。為此,共產黨人應該與一切懷有同樣的具體愿望的政黨和團體合作,無論他們是代表大資本家、小資本家或勞動人民。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經濟,既符合于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于發達國家中大多數大資產者的利益。
在不發達國家,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共產黨人領導勞動人民奪取政權的目的,只是為了盡快地發展生產,盡速地提高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發展科學技術,而不是為了搞烏托邦式的“純粹的”社會主義。為此就得充分地發揮資本主義的活力,走開放的道路,以求把自己的國家盡速地建設成為發達的國家。奪取政權的共產黨人切不可搞任何形式的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損害科技知識分子階層利益的平均主義,雖則某些勞動人民可能會渴望這樣做。如果那樣做了,就必然會損害他們自身的長遠的根本利益。
(責任編輯 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