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嚴肅地對紅衛(wèi)兵說: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夫人,孫中山的功績也記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個革命的。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卷起,幼稚無知的紅衛(wèi)兵“小將”在全國各地進行了時髦的“破四舊”和“抄家”活動。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的孫中山,雖然作古多年,但仍免不了被“破”的厄運,南京的紅衛(wèi)兵要毀掉孫中山的銅像,逼得中共中央不得不表態(tài);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盡管是中國共產黨的諍友,她在北京的家也受到了紅衛(wèi)兵的沖擊。
1966年9月1日,周恩來對首都紅衛(wèi)兵發(fā)表了鄭重的講話:
“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夫人。孫中山的功績,毛主席在北京解放后寫的一篇重要文章《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就肯定了的。他的功績也記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南京的同學一定要毀掉孫中山的銅像,我們決不贊成。每年‘五一’、‘十一’,在天安門對面放孫中山的像是毛主席決定的。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他的夫人自從與我們合作以后,從來沒有向蔣介石低過頭。大革命失敗后她到了外國,營救過我黨地下工作的同志,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我們合作,解放戰(zhàn)爭時期也同情我們,她和共產黨的長期合作是始終如一的。我們應當尊重她。她年紀很大了,今年還要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周年,她出面寫文章,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到她家里貼大字報不合適。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個革命的,不能因為她妹妹是蔣介石的妻子就要打倒她。她的房子是國家撥給她住的。有人說:‘我敢說敢闖,就要去。’這是不對的,我們無論如何要勸阻。”
這番斬釘截鐵的話,使頭腦發(fā)熱的紅衛(wèi)兵們稍稍清醒了一些。
宋慶齡的一生,周恩來是最了解的。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過程中,宋慶齡與周恩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結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
……
宋慶齡,1893年生于上海,是宋氏家族的二小姐。她有一個姐姐(宋藹齡)、一個妹妹(宋美齡)和三個弟弟(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這兄弟姐妹六人,后來成為中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風云人物。
宋慶齡早年曾在上海中西女中讀書,1908年到美國佐治亞州梅肯市威斯理安女子大學留學。回國后,于1913年任孫中山的秘書,追隨這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致力于民主革命事業(yè)。1914年,她加人中華革命黨,次年10月與孫中山在東京結為伴侶,從此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zhàn)友和得力助手。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fā)動叛亂時,宋慶齡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毅然掩護孫中山離開險地。之后,在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代表磋商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過程中,宋慶齡幫助孫中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24年,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宋慶齡堅決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改造國民黨的措施。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代表的建議,為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裝,于國民黨“一大”召開后的6月16日,在廣州與共產黨人合作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黃埔軍校,并親自擔任該校的總理。這年9月初,周恩來由歐洲歸國到達廣州,不久,便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11月就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把軍校政治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周恩來就是在這一時期結識宋慶齡的。
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后,曾特邀總理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到校講演,對師生進行革命教育,鼓舞大家的士氣。宋慶齡的講演給周恩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年輕能干的政治部主任,也給孫中山和宋慶齡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半個世紀后,宋慶齡曾回憶道:“在20年代中期,我在廣州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他當時很年輕,但已經儼然是一位革命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多才多藝、久經鍛煉的領導人了。”
1926年12月,宋慶齡隨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搬到武漢。不久,蔣介石自立中央,宣布國民政府在南京辦公,形成寧、漢對立局面。在蔣介石的反共面目暴露出來、離孫中山的遺愿越來越遠時,宋慶齡團結國民黨左派,站在了共產黨人一邊。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她仍真誠地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戰(zhàn)斗。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南昌發(fā)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當天,周恩來出席了在南昌召開的有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選出以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以及周恩來等25人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宋慶齡當時雖在上海,但她“公開宣傳支持南昌起義”。當天,她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領銜與毛澤東、董必武等21位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發(fā)表《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宣言》,痛斥蔣介石、汪精衛(wèi)背叛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可恥行為,指出:“武漢與南京所謂黨部政府,皆已成為新軍閥之工具,曲解三民主義,毀棄三大政策,為總理之罪人,國民革命之罪人。”這一宣言在當天南昌出版的《民國日報》上發(fā)表前,由周恩來親自改定。周恩來與宋慶齡的這種精誠合作,從此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歷程。
大革命失敗后,宋慶齡于1927年9月流亡莫斯科。她繼續(xù)撰文,盛贊中國共產黨人所發(fā)動的武裝起義,“表示了一個不可征服的民族的高度決心”,它將“遍布國內各地”。這時的宋慶齡,顯然已經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宋慶齡回國后,仍舊不遺余力地支持周恩來及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
1927年11月至1931年12月間,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上海進行艱難的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得到了宋慶齡等人的大力幫助。宋慶齡甚至冒著危險,將一批中共中央秘密文件,其中有周恩來用“伍豪”簽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妥善地藏于自己的住所,避免了國民黨特務的瘋狂搜查。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宋慶齡對周恩來表示:“國共合作是絕對必要的,所有的力量必須團結在一起o”她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同心援義戰(zhàn),大海匯百川”。
“七七事變”的當天,周恩來和博古、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飛離延安抵達上海,將要去廬山向蔣介石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并談判有關事宜。在上海,周恩來等人專程探望了宋慶齡,征求她對《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的意見。
這天,當周恩來、博古、林伯渠驅車來到上海莫里哀路29號宋慶齡住處時,宋慶齡親自到大門口把周恩來等人迎進客廳,并高興地說:“非常歡迎你們的到來,一路上辛苦了!”
自西安事變以來,她對中國共產黨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極為贊賞,更欽佩周恩來等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膽識和勇氣。當她聽完周恩來當面介紹中共中央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方針、看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后,她對中國抗戰(zhàn)的前途更是充滿了信心。她表示堅決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方針和主張,愿意為促成國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盡力,并說:“國共合作是絕對必要的,所有的力量必須團結在一起。”
這次重逢,宋慶齡專門派人上街購買了豐富的食品,留周恩來在寓所吃飯。
7月中旬,周恩來離開上海,到廬山同蔣介石等人會談,提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一個月以后,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上海。在這種危急關頭,周恩來拍電報給宋慶齡,請她撤離上海。起先宋慶齡想堅守故土繼續(xù)戰(zhàn)斗,但在11月12日上海淪陷后,宋慶齡聽從了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意見,于12月23日在路易·艾黎的陪同下,惜別上海莫里哀路29號孫中山故居,秘密離開上海,乘輪船來到香港。
到香港后,宋慶齡為配合、支持大陸的抗戰(zhàn),積極籌建“保衛(wèi)中國同盟”,以爭取國際友人、海外華僑的援助,共同為國內的抗日戰(zhàn)爭作貢獻。
1938年6月,保衛(wèi)中國同盟在香港正式成立。8月初,中共長江局特派鄧穎超到香港,會見宋慶齡和何香凝等人,鄧穎超還約請宋慶齡一起去廣州,推動廣東以及華南的婦女愛國活動。宋慶齡欣然允諾。不久,她們悄悄離開香港來到廣州。在宋慶齡和鄧穎超等人的推動下,9月19日,廣東婦女團體抗敵工作協會在廣州正式成立,宋慶齡擔任了,名譽會長。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周恩來多次致電廖承志,讓他保證宋慶齡等人安全撤離。他還建議中共中央書記處速派人幫助孫、廖兩夫人等人離開香港。為此,中共中央發(fā)出特急通知,指示廣東地下黨組織盡全力確保宋慶齡的安全,護送她安全離開香港。就在日軍占領香港的前幾個小時,宋慶齡得以搭乘最后一班飛機離港前往陪都重慶。
到重慶后,宋慶齡遭到國民黨的監(jiān)視。國民黨特務們都知道,這位“國母”與共產黨和解放區(qū)有密切聯系,她傾向共產黨和進步力量,支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反對國民黨內的反動派。因此,對她限制更多。但在重慶期間,宋慶齡卻有較多的機會與周恩來及其領導下的中共南方局的同志們見面,并經常保持書信聯系。
1942年,保衛(wèi)中國同盟也從香港遷至重慶,但工作舉步維艱。5月,周恩來致電避居澳門的廖夢醒,請她偕女兒前來重慶。廖夢醒到達重慶以后,一方面擔任周恩來與宋慶齡之間的聯絡員,另一方面協助宋慶齡開展“保盟”的工作。“保盟”的工作恢復后,迅速在重慶等地募集抗日捐款,并通過周恩來領導下的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轉交給解放區(qū)的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打敗侵略者、反對反動勢力和拯救中華民族的共同事業(yè),宋慶齡和周恩來進行了密切的合作。
1942年冬,董必武等人要返回延安,宋慶齡特意在重慶自己的住處舉行了一個茶餐會,邀請周恩來夫婦、馮玉祥夫婦等人參加。當周恩來人席看到宋慶齡安排的一桌豐盛菜肴時,風趣地說:“我到孫夫人府上打擾已非一次了,不過,容我率直一點說,似乎沒像今天的菜蔬這樣有風味。我今天是跟董老沾了光,飽了口福。”
這天,宋慶齡的壁爐架上正好掛著兩株金燦燦、黃澄澄的稻穗,這是秋天宋慶齡到農民家里訪問時專門帶回來的。大家對這兩株禾穗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宋慶齡便從壁爐上把它們取下來,托在手上,深情地說: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yè)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年年五谷豐登,人民才有好日子過。在幾億農民的心目中,這飽滿的禾穗不是比金子還要寶貴嗎!”
周恩來走過去接過禾穗,動情地撫弄著說:
“孫夫人說得好,人人都有工作做,人人有飯吃,這一天不會很遠;年年五谷豐登、人民有好日子過,會有這一天的。孫先生在《建國大綱》中提出的設想會實現,一定會實現的!將來革命勝利了,人民坐了天下,一定要把這兩株禾穗畫在新中國的國徽上!”
周恩來的設想,后來變成了現實,在新中國的國徽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徽上,都莊重地畫上了兩把金黃的禾穗。
新政協會議即將召開,毛澤東、周恩來特派鄧穎超迎接宋慶齡北上,共商建設大計。周恩來懇切地對宋慶齡說:“新中國建設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
1946年11月19日,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人員撤離南京,飛返延安。在走之前,周恩來最后一次與宋慶齡見面,是在九、十月間,他為了抗議國民黨拖延和破壞談判,憤然退出南京談判,來到上海。在上海期間,他多次訪晤宋慶齡,商討局勢。
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后,周恩來和中共中央始終惦記著宋慶齡的安全,12月17日,周恩來又通過英籍華人陳伊范(Jack Chen)帶信給宋慶齡,信中說:
親愛的夫人:
我們回到延安已將一月,延安的朋友們都惦念著您,感謝您為解放區(qū)人民所做的工作。……中國人民只要堅持和平民主獨立的方針,度過這一歷史上的困難時期,光明勝利的前途一定會到來。我們很敬佩您的努力,尤其愿分擔您在這一歷史困難時期所遭遇的困難。我們相信您的努力絕不會徒然的。不僅解放區(qū),全中國人民都會感到驕傲,因為有您這樣一個永遠為人民服務的領導者。
請接受我及穎超的敬意及關切。
到1949年春天,全國解放在即,新的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正在籌備中。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籌備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期間,毛澤東和周恩來商定,派與宋慶齡交誼很深的鄧穎超專程去上海迎請宋慶齡北上,共商建國大計。
6月19日,毛澤東寫了一封親筆信。
慶齡先生:
重慶違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誠,與日俱積。茲者全國革命勝利在即,建設大計,亟待商籌,特派鄧穎超同志趨前致候,專誠歡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駕蒞平,以便就近請教,至祈勿卻為盼!
專此。敬頌
大安!
毛澤東
1949年6月19日
兩天以后,周恩來也親筆給宋慶齡寫了一封充滿感情的信:慶齡先生:
滬濱告別,瞬近三年,每當蔣賊肄虐之際,輒以先生安全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從此永脫險境,誠人民之大喜,私心亦為之大慰。現全國勝利在即,新中國建設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穎超專誠迎迓之便,謹陳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駕,實為至幸。
專上。敬頌
大安!
周恩來
1949年6月21日
6月28日,鄧穎超帶著這兩封分量極重的親筆信,和許廣平、羅叔章一起,南下上海。
6月29日,宋慶齡接到信,她欣然同意隨鄧穎超北上。
由于身體原因,宋慶齡和鄧穎超等人延至8月下旬才動身北上。8月28日,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宋慶齡乘坐的當時條件最好的火車來到北京。周恩來和毛澤東、朱德、林伯渠、董必武、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等各方面人士早巳迎候在站臺上。
等宋慶齡稍事休息后,9月6日,周恩來主持中蘇友好協會籌備會全體會議,歡迎宋慶齡就任籌委會主席,并討論有關事宜。
9月21日,周恩來和宋慶齡等人一同走進中南海懷仁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臺上面并掛著孫中山和毛澤東的巨幅照片,這使宋慶齡有著一種與眾不同的親切、欣慰和振奮感。之后,周恩來和宋慶齡同被選為主席團常務委員。大會閉幕時,宋慶齡被全體委員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周恩來被選為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尤其是周恩來更加注意在重大問題上征詢和汲取宋慶齡的意見;重要會議,請宋慶齡參加;國內、國際的重大問題,經常向她通報;對宋慶齡分管的工作,更是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宋慶齡經常往來于上海、北京之間,她與周恩來除了面談以外,還時常有書信、電報來往。
1950年5月24日,周恩來拍去一封致“上海宋慶齡副主席轉中國福利基金會”的賀電,稱:
6月1日為中國福利基金會成立十二周年紀念,特電致賀,并祝中國福利基金會在為新中國的人民救濟福利事業(yè)而努力中獲得更大成績。
宋慶齡為周恩來的細心和周到所感動,她立即回了信。
這年8月,中國福利基金會更名為中國福利會。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恰逢周恩來和鄧穎超“銀婚”(25年)紀念日。周恩來和鄧穎超從來不著意向誰提起這個日子,也不主張去紀念它。可遠在上海的宋慶齡卻掛記在心上。8月初的一個星期天,她特意發(fā)了一份賀電:
北京政務院周恩來、鄧穎超同志:
你們在結縭二十五年中共同推進偉大革命事業(yè),遙祝伉儷幸福與年俱增,欣逢佳期,特電奉賀。
宋慶齡
這份電文,包含了宋慶齡對周恩來、鄧穎超誠摯的友情和幾十年做事、為人的崇高品格。
周恩來與宋慶齡的交往及友誼,還蘊涵在日常生活小事中。
宋慶齡初到北京前,周恩來為她尋找一處住地,最后勘定后海北沿的一套住宅,并派人修茸、整理,他還多次到該處去檢查是否適合宋慶齡居住。每次有共同的外事活動時,周恩來總要提前安排好宋慶齡的休息,并囑咐有關人員要照顧好宋副主席的生活。
宋慶齡對周恩來也非常關心。她每次從上海回北京,總要親自帶些禮品送給周恩來等人。有一回周恩來請人轉告她:不要這樣費心了。她不以為然地回答:這不是費心,而是我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安慰。
周恩來雖然常去看望宋慶齡,但宋慶齡卻很少像建國前那樣請他到家中吃飯。究其原因,她是這樣給身邊人說的:“總理日理萬機,有空閑時間應讓他多休息,不要增添他的勞累。”
周恩來指示有關人員:孫夫人的事業(yè)是非常重要的,她的事業(yè)是為人民服務;她的事業(yè)就是黨的事業(yè)。
1951年3月的一天,周恩來親自登門拜訪宋慶齡,建議中國福利會創(chuàng)辦一個會刊,以英文版的形式向國外介紹、宣傳新中國,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中國的建設情況。宋慶齡欣然應允,并與周恩來商議了辦刊的方針、所需解決的問題。1951年底、1952年初,由宋慶齡親自確定刊名的《中國建設》雜志創(chuàng)刊。
盡管新中國的國內、國際事務異常繁忙,但周恩來仍然對中國福利會和《中國建設》雜志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對其工作給予了悉心的指導。
1957年,在《中國建設》創(chuàng)刊五周年之際,周恩來欣然為該刊題詞:
繼續(xù)作好同各國人民增進了解和友誼的工作。
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對今后雜志的編輯方針等方面作了具體的指導。1958年,就如何進一步改進雜志,宋慶齡和有關人員都提出了一些設想。周恩來得知后,非常重視,他指示有關同志:要尊重宋慶齡的意見,“對于宋慶齡所指示的要保持雜志原有風格一點要特別注意”。
1961年11月23日,周恩來為《中國建設》創(chuàng)刊十周年題詞:
把中國人民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愿望傳播得更廣更遠,并且加強我們同他們之間的團結。
中國建設創(chuàng)刊十周年
周恩來
1961年11月23日
為慶祝這一節(jié)日,周恩來還偕同鄧穎超親自到雜志社看望編輯部的工作人員,與大家歡聚一堂。
宋慶齡對此事印象很深。周恩來去世后,她重新發(fā)表前后兩份題詞,并深情地說:
這里我要提一下周總理給予《中國建設》的親切關懷。《中國建設》是一本為了加強國外讀者對新中國的了解而辦的刊物。周總理為《中國建設》創(chuàng)刊五周年和十周年題了詞。
對中國福利會,周恩來更是幾十年始終如一地直接支持和親切關懷。宋慶齡在1978年6月總結《為人民服務四十年》時,特別提到周恩來對中國福利會的這種支持和關懷。
1958年,中國福利會度過了20個年頭。5月25日,周恩來親筆題詞,祝中國福利會“發(fā)揚中國人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增進中國婦女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為培養(yǎng)新的勞動一代,作出更大的貢獻。”宋慶齡后來回憶說:“從此,我們一直按照這個精神進行工作。”
1963年6月,中國福利會舉行慶祝成立25周年酒會,特邀周恩來、鄧穎超參加。會上,周恩來熱情贊揚了該會在協助抗戰(zhàn)、支援根據地建設,在婦幼保健、文化教育和對外宣傳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周恩來的關懷和支持,歷來是具體而細密的。1964年,中國福利會下屬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小足球隊》一劇。周恩來親臨現場,給予很高的贊揚、鼓勵。宋慶齡對此記憶深刻,她在《為人民服務四十年》(1978年6月14日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一文中還專門提及。
“文化大革命”中,宋慶齡理解周恩來的處境,她曾說:“沒有總理,‘文化大革命’不知要搞成什么樣子。”周恩來去世,宋慶齡痛惜道:“國家少了一個好幫手。”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周恩來和宋慶齡都處于極艱難的境地。此時的宋慶齡,也成了受沖擊的對象。在這種特殊的局勢下,1966年8月30日,周恩來親自開列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干部名單”,寫下了13位民主人士的名字,第一位便是宋慶齡。
對宋慶齡的保護,周恩來除教育紅衛(wèi)兵外,他指示中央警衛(wèi)部隊負責人楊德中親自主管宋宅的安全工作。周恩來怕宋慶齡在上海居住不安全,特意懇切地勸她到北京來居住。在周恩來的保護下,宋慶齡在上海和北京的兩處住宅總算沒有受到大的沖擊。
然而,上海郊區(qū)一些無知的農民,掘開了安葬宋慶齡父母的宋氏墓地。宋慶齡得知后,格外憤怒。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掘祖墳的做法無疑是最令人悲傷、痛心的。她含著淚懇請廖夢醒立即向鄧穎超和周恩來反映情況。周恩來得知后,與宋慶齡同樣憤怒,他在百忙中立即給上海有關部門掛長途電話,指示重修宋氏墓地,妥善處理此事。1967年,上海市革委會民政局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重新維修了宋氏墓地。雖然由于“左”的思想作祟,重立的墓上,立墓人只刻上了宋慶齡一人的姓名,但宋慶齡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到這一步實屬不易,她自寬自解道:“祖宗總算有個地方蹲了。”她還表示,對周恩來的這一恩情,她將永生不忘。
宋慶齡理解周恩來,認為他也極不容易。她曾說過:“沒有總理,‘文化大革命’不知要搞成什么樣子。”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折磨,周恩來最終積勞成疾,癌細胞逐漸擴散。宋慶齡得知后,極為關切。1975年9月,當她得知江青在周恩來病重中還闖進醫(yī)院干擾他治療時,異常憎恨。她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陳翰笙:“我告訴你一個很不好的情況,周恩來同志的病情嚴重,而江青還闖進醫(yī)院撒潑……”
宋慶齡聽說鴿子蛋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她便把自己養(yǎng)的鴿子下的蛋一個一個積攢起來,派人送給周恩來加強營養(yǎng);有一次,工作人員在她住處的南湖池塘中打撈上來一條少見的二十三斤半重的胖頭魚,她立即想到了周恩來,特派人給病重的周恩來送去;……她只想表示一點心意,祝愿周恩來早日康復。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耗盡最后一絲精力以后,與世長辭。宋慶齡得知噩耗,悲痛欲絕。她獨自一人坐著流淚,常嘆惜說:“國家少了一個好幫手,一個好幫手呀!”
此時的宋慶齡也被病魔纏繞,但她抱病參加了周恩來的追掉會,與人民一道向“人民的好總理”默哀、鞠躬。
1977年1月,在周恩來辭世一周年之際,宋慶齡懷著沉痛的心情撰寫了一篇全面評價周恩來的長文《懷念周恩來總理》,稱: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是我們時代不可抗拒的潮流。凡是這個潮流高漲之處,人們都懷念周總理,把他當做患難與共的朋友。
從20年代學生時代起,迄至1976年1月8日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為止,周恩來畢生鞠躬盡瘁為人民。他的遺愿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里和土地上。在人民耕耘的大地上,在人民呼吸的空氣中,他將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為了讓下一代緬懷周總理、學習周總理,這年,宋慶齡還指示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舉辦了紀念周恩來的活動,努力繼承和發(fā)揚“周總理留下的革命傳統(tǒng)”。
1981年5月,宋慶齡病情突然惡化,15日清晨,鄧穎超和彭真代表黨中央又一次去看望宋慶齡。宋慶齡表示了長期以來想要加人中國共產黨的夙愿。他們立即向中共中央作了匯報。當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一致通過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同時建議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榮譽稱號。次日,鄧小平專程到病床前向宋慶齡表示祝賀。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國家的又一位“好幫手”,離開了人世。就在她去世的前兩天,鄧穎超以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宋慶齡“景仰、熱愛、欽佩和崇敬的革命情誼,積蓄在我的心頭,現在像打開的閘門,再也無法抑制了”的心情,趕寫了《向宋慶齡同志致崇高的敬禮》一文,高度概括了宋慶齡偉大的一生,稱:
你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戰(zhàn)士,保衛(wèi)世界和平事業(yè)久經考驗的前驅,是全體中國少年兒童慈愛的祖母。
你比荷花更高潔,比青松更堅貞。周恩來同志曾稱你為‘國之瑰寶’,你是當之無愧的。
(責任編輯 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