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船跳進另一條船
趙依春1985年大學畢業時,如愿以償地留在了北京。1988年,為追逐洶涌的出國潮,她放棄了北京一家雜志社美術編輯的工作,多方籌措資金自費留學去了美國。
到美國后,趙依春處處碰壁,流浪了15個月仍找不到工作。后來,她終于憑借自己獨特的藝術敏感和設計功底,成了一家小企業的圖版設計師。但因市場突變,企業很快就破產了,趙依春只得回到了北京,重返雜志社做美術編輯。1992年底,雜志發行量大幅度下降,又因社內人事安排等種種原因,趙依春下崗,每月只拿200元生活費。這時,與她相戀了5年的男友,也與她分了手。傷心欲絕的趙依春覺得在北京再也呆不下去了,逃也似地去了深圳。
在深圳,做廣告設計的大學同學看重趙依春曾是北京的期刊美編,又有在美國公司做設計的經歷,把她作為頂尖人才推薦給了自己的老板。不久,趙依春接了一宗從沒有接觸過的幻燈片的設計活兒,結果這宗20多萬元的業務被她做砸了。老板毫不留情地炒了她的魷魚。
打造一艘自己的船
趙依春再次回到北京,尋找新的出路。一天,她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篇詳細介紹戰后柬埔寨大選,以及柬政治。經濟狀況的文章,一組吳哥窟照片勾起了她的回憶。還是在她上大學的時候,班里有一個從柬埔寨來的華僑,每次回國以后都會帶幾盤關于吳哥窟的錄像片送給大家。神奇的吳哥窟曾是趙依春心馳神往的藝術\"圣殿\"。于是,她決定去柬埔寨\"掙自己的命\"。
1994年2 月1日,趙依春從廣州飛往金邊。在柬埔寨,趙依春因不懂柬文,應聘華文報紙的美術編輯失敗。爾后她做過\"報童\",每天背著30公斤的報紙袋,挨戶為訂戶送報上門。再后來,她在一個意大利商人開辦的一家全柬最大的裝飾公司當\"白領\"。日益開放的柬埔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金邊的毛澤東大道自發地形成了中國商品一條街,很多中國人紛紛開起了各類商店,趙依春也耐不住了,她決定\"建造一艘屬于自己的船\"。一番調查之后,趙依春在異國他鄉開始了經商生涯。她先后賣過童裝,開過\"金邊華人古玩總匯\"。組織了華人古玩協會,辦了一份《東盟十國收藏通訊》,還開過一間畫廊,但收益都很差,甚至虧本。\"為什么我總是一事無成呢。\"趙依春準備花完身上最后的 500美元,就回國。
落日余暉籠罩下的吳哥窟神奇地變幻著不同的色彩,但趙依春看不懂它的變幻,也想不明白自己的未來。她默默地流著淚,從中國到美國,再輾轉回國,又奔赴柬埔寨,10年的漂泊與奮斗,可結果呢。趙依春痛苦地匍匐在吳哥窟前的青石板上:\"也許我永遠也無法打造一只屬于自己的命運之舟了。\"這時,一個裹著長裙的女子來到她的身邊,她改變了趙依春的未來......
心濤平靜的大海,才能行駛大船
這個叫差·梅的女人也是一名華人后裔,趙依春絕望的眼神。痛苦的淚水打動了她。特別當她看到趙依春的挎包上印著中文字時,便斷定眼前這個悲絕的女人是自己的同胞,差·梅決定幫助她。
她告訴趙依春:自己曾就讀于金邊市正統華文學校--瑞華中學,可是,自從戰亂之后,柬埔寨所有的華文學校都關閉了,華文書店也隨之消失了,現在要學華文。讀華文書報,簡直比登天還難她希望趙依春能教她7個孫子輩的孩子們學點中文。趙依春爽快地答應了,她留在了差·梅家,教孩子們中文。英語和繪畫。周圍的華人聽說來了教中文的老師,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了過來,趙依春的華文班很快有了16名學生。趙依春的華文班越辦越有名氣,許多人愿意出高價送孩子來學習,可是,差·梅家的家庭教室根本坐不下這么多學生。\"開一間華文學校會不會有市場呢。\"趙依春的心動了。
差·梅陪同趙依春一起找到華僑協會會長向她們介紹了柬埔寨的中文教育情況。1975年以前,華文學校遍及全國各地,大多數華裔都接受過正規華文教育,內戰使學校停辦,華文教育中斷了20多年,目前全國只有一所初級中學。但私人開設的補習班不少,學費高達每小時6000~7000柬幣(相當于2美金左右),比英文貴出近一倍。會長對趙依春說:\"你的中文。英文都不錯,辦個華文學校吧,柬埔寨教育市場的前景可是大有可為的\"
趙依春進一步考察市場后發現,華文之所以在開放的柬埔寨被日益看好,除了華裔懷舊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與經濟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近幾年,來自臺灣。大陸的商家紛紛進入柬埔寨,他們在這里辦起了諸如制衣廠。鞋廠。日用品制造廠。水產品加工廠。電動車制造廠等等。這些工廠多優先錄用懂華文的工人,如在臺資企業打工,不懂華文的月薪只有25~30萬柬幣,通曉華文者月薪可高達80~100萬柬幣。而這樣的工資要比當地廠家高出3~5倍,所以,人們趨之若鶩,致使中文的經濟價值也驟然提升
摸清了市場,趙依春在差·梅一家的幫助下,辦起了\"依春華文學校\"。為了打出學校的牌子,她決定半年內免費教學,還包教包會。起先她親自教學,平均每天授課長達12小時。她教的第一批學生,在參加柬埔寨華商協會對全國各中文學校的教學考評中,取得了囊括前5名的優異成績。一年后,趙依春從大陸請來了4名有經驗的退休教師,依春華文學校發展成為一所擁有500多名學生的民辦學校。
1998年12月,趙依春接下臺灣一家大企業在東盟各國的華文培訓項目,該項目僅在柬埔寨就有1000人的培訓任務。因為這1000人分布在不同省份,要求教師去每一家分廠做培訓。一些做華文教學的人預言,趙依春肯定會被這個大項目拖垮,可是她硬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圓滿完成了這個項目。差·梅見到從柬越邊境貢唄省風塵仆仆回來的趙依春時,心疼地說:\"你不能只想著掙錢,要好好保重啊。\"趙依春擁著這位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給予她無私幫助的同胞感激地說:\"放心吧。雖然這個項目讓我賺了5萬美金的培訓費,但我獲得的遠不止這些。我終于掙到了屬于自己的‘命‘。你的農莊給了我一份平和的心態。只有心濤平靜的大海,才能行駛大船。謝謝你。\"
把中文教育當成產業經營
到1999年底,從依春華文學校畢業的學員已達2500人,中文已經成為他們謀生的工具。
剛開始,依春華文學校的教材是從中國大陸訂購的,隨著教學規模的擴大。質量的提升,趙依春認為必須編寫一套適宜柬埔寨人學習的中文教材。于是,她投資2萬美元在國內聘請著名的中文教育專家編寫教材。她還在金邊最繁華的干隆街上開了三家中文連鎖書店。一天,一個制鞋廠的女工向趙依春請求,在她的書店里租一本漢語字典,這件事給了她新的啟發。中文書售價較高,以一本小學生漢語字典為例,市場價是13美元,對于家境貧寒的普通百姓來說,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果以每天700柬幣的費用出租中文書,對那些想看書又付不起書費的人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趙依春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在柬埔寨各省開了21家出租中文書籍的書攤。
\"把中文當產品賣也值錢\"趙依春現在已經有12萬美金的家產了。但這僅又是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開端,要讓更多的柬埔寨人學習中文,把它當成一個產業來經營,趙依春還要做很多事情,她還需要拿出更好的思路,以及不懈的努力。
2001年4月,趙依春回到中國,去了一些邊遠省份。非常偏僻的地區級城市的師范學校考察了一批學習好。家庭貧困的應屆師范畢業生,并與其中6人簽訂了聘用協議。她想幫助這些生活貧困的孩子走出國門,而她也需要這些能吃苦。成績優異的年輕教師幫助她,去實現心中更高的目標:把依春華文學校辦成東盟十國最好的華文學校。
摘自《家庭》 原標題為《懷才不遇的女子在柬埔寨經營中文教育》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