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為早日解決臺灣問題,曾經三次與臺灣國民黨當局進行秘密和談。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三次和談都成為歷史的遺憾。盡管如此,它對于我們今后圓滿解決臺灣問題仍有借鑒意義。
第一次:蔣介石欲談又止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臺灣政局趨于穩定,臺灣人民期望和平的呼聲也日趨高漲。中國大陸也隨著致力于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對臺灣的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過去的單純靠武力解放的方針轉變為立足武力和力爭和平解放相結合的方針。
此時,曾經在1949年作為國民黨南京政府代表參加過\"北平和談\"的章士釗,再次主動向周恩來請纓,準備去香港探望他的一位國民黨故舊,并通過此人去做蔣介石的工作,以溝通與臺灣的關系,爭取實現國共談判。毛澤東和周恩來審時度勢,同意了章士釗的請求,并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中國共產黨主張國共談判,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并提出了兩岸統一的具體辦法,即:由臺灣人管理臺灣島。為臺灣提供經濟建設資金及延緩臺灣社會改革問題。同時,在信的結尾說:\"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希望蔣介石能在祖國統一后回故鄉看看。1956年春,章士釗來到香港,會見了當時國民黨駐香港負責文宣并主持《香港時報》工作的許孝炎先生,并由許孝炎親手將毛澤東的信轉交給蔣介石蔣介石打開信件,反復看了幾遍,沒有作任何表示。經過一年的考慮,蔣介石決定派其學生。時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的宋宜山去北平,深入了解大陸的真實意圖。
1957年4月,宋宜山取道香港,到達北京。周恩來會見了宋宜山。會見中,周恩來談起了宋宜山的弟弟宋希濂,說宋希濂是抗日名將,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又說今年是宋希濂50歲生日,讓宋宜山去看一看,這使宋宜山十分感動。隨后,周恩來將話題轉到了國共和談上,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后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志們曾在一個屋里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飯。希望我們還會在一起合作,具體的問題,李維漢先生跟你商談。\"不久,在周恩來安排下,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與宋宜山,就第三次國共合作以及祖國統一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協商。李維漢代表中共中央提出關于國共合作的四項條件:一是兩黨可以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二是臺灣可以作為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三是臺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中共不派人參與,而國民黨方面可派人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四是美國軍事力量撤離臺灣海峽。宋宜山帶著中共的四項條件回到香港,并立即寫出報告,由許孝炎轉交給蔣介石。由于宋宜山赴大陸期間,親身感受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陸所取得的令人驚嘆的成就,他在給蔣介石的報告中對此作了一定的反映,這使得蔣介石大為不悅,認為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陸此時已開始了\"反右\"斗爭,蔣介石認為國共談判的時機并不成熟,從而中止了國共間進一步的接觸。
第二次:和談因\"文革\"而擱淺
1956年10月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香港著名學者曹聚仁。毛澤東對曹聚仁說:\"你這次回來,可以多看看,到處走走,看我們這里還存在什么問題,不要有顧慮,給我們指出來。\"在談到國共合作及蔣介石本人的問題時,毛澤東充分肯定了蔣介石在某些歷史時期的作用,并表示了他準備再次與蔣介石\"握手\"的想法。毛澤東的談話,使曹聚仁對國共和談的前景充滿了希望,他熱切希望能盡快促成這一歷史性的談判。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將他與中共領導人接觸的詳細情況轉告臺灣方面。不久,臺灣傳來指令,讓曹聚仁再去大陸一趟,主要任務是到浙江奉化,看看蔣氏祖墳是否保存完好。
1957年5月,曹聚仁奉命第二次返回大陸,前往浙江奉化溪口鎮,代表蔣氏父子到蔣母的墓園掃墓。事畢,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向蔣經國通報了他大陸之行的情況并寄去了他在溪口拍攝的照片。然而臺灣國民黨當局對國共重開談判采取了一種既不讓曹聚仁撒手又不明確表態的態度,這樣一拖就是幾年。
1965年夏,李宗仁回到大陸,并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熱烈歡迎。此舉大大刺激了蔣介石父子,迫使他們也展開迅速行動。一天,曹聚仁得到消息,說蔣經國準備到香港找他商談國共和談之事。他喜出望外,急忙飛往北京,與中共領導人商討了談判的大綱要目,然后匆匆返回香港。三天后,蔣介石由蔣經國陪同,在官邸接見曹聚仁,并在極秘密的狀態下同曹聚仁開始了談話。他們針對中共提出的意見逐條討論。商談,很快達成六項條件,主要內容:一是蔣介石攜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個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中共)建議撥出江西廬山地區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處所;二是蔣經國任臺灣省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必須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務,完全由臺灣省政府全權處理,以20年為期,期滿再行洽商;三是臺灣不得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按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四是臺灣海空軍并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4個師,其中1個師駐廈門和金門地區,3個師駐臺灣;五是廈門和金門合并為1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北之間的緩沖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該師長由臺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六是臺灣現任文武官員官階和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準降低。
隨后,曹聚仁將與蔣氏父子商談情況及6項條件報告給了大陸。然而,當此事正在進行之際,1966年,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蔣介石對國共重開談判產生了疑慮,從而改變了主意,國共兩黨重開談判之事又一次擱淺。
第三次和談:歷史的遺憾
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中日關系得到極大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形勢十分有利。于是,中共中央又把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由于曹聚仁已于1972年7月病逝,已經90歲高齡的章士釗便再度請纓赴港,擔當調解的和平專使。
1973年5月25日,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委托,章士釗從北京乘專機啟程赴港。但不幸的是,因頻繁的活動,過度的興奮及對香港氣候的不適,加之年事已高,章士釗到香港未及一月,到6月下旬便一病不起,后于7月1日與世長辭。
由于中共中央多次發出和談建議和邀請,出于對臺灣前途的考慮,蔣介石經過一年多的思考,又動了重開談判的念頭。1975年春節期間,蔣介石將這一使命交給了抗戰前曾主持過國共兩黨秘密談判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也許是蔣介石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也許是陳立夫心情迫切,在中共中央尚未作出回應的情況下,陳立夫便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關于國共和談的文章。
然而,遺憾的是,國共兩黨的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能夠看到國共重開和談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現。不久,蔣介石便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第二年的9月9日,毛澤東也與世長辭。國共兩黨的第三次和談也就此成為一個歷史的遺憾。
(馬洪巖薦自《軍事博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