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位居新加坡總理之職31年1959~1990年。他通過學習中文,認識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對新加坡作了肯定的評價,他說:\"新加坡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經濟要發展,社會要穩定,李光耀堅持兩手抓:一是從嚴立法。從嚴執法;二是建立\"東方道德價值觀\",作為全體新加坡人的行為規范。兩者相輔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倡導廉政,扼制腐敗方面,其成功經驗,倍受世人贊譽。
李光耀反腐的\"四項基本原則\"
20世紀60年代,在東南亞新興國家經濟開始起飛之時,貪污腐敗。道德淪喪的嚴重事實,被西方國家稱之為\"東南亞之癌\"。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執政前的新加坡,更是腐敗猖獗,貪污盛行。李光耀就任總理后,下決心鏟除腐敗。他據此制定了自己的反腐四原則: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里面人人自由。法律外面沒有民主。法律上面沒有權威。
李光耀深知,新加坡從成立那天起,就與舊的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正是滋生腐敗的重要根源。他說,我們處在貪污已成為生活方式的地區中,賄賂是有等級規定的,每一樣都有定價,這在我們的周圍已成了風尚。為了表明自己反腐的決心,李光耀多次說:我是政府總理,我可以造就出許多百萬富翁。億萬富翁,但我自己絕不能成為富翁。
身體力行
李光耀說,他可能是世界上最窮的總理。這句話實際是說,他自己僅靠工薪生活,沒有任何工資外的\"好處\"和油水可拿。
在擔任新加坡總理期間李光耀沒有自己的公務車他的車子是自己掏錢買的,是標準的\"私車公用\"。他規定,所有官員的住房必須自己掏錢買,住多大全由自己掏多少錢決定,而不是根據官職的大小。李光耀身體力行,帶頭住自己的私房,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人好意思占用公房作官邸了。
在新加坡,一切國務活動或因公出國,費用有嚴格的規定,當事人只能領取最低的津貼,不存在借機開列發票胡亂報銷的\"好事\",也不可能趁機大撈一把。對于國內的會議。接待。慶典,以及陪同來訪的外國首腦或代表團參觀,也有一套嚴格而公開的財務制度,誰也別想從中揩油。按照規定,官員不允許到處題字。剪彩,哪怕就算是名副其實的大書法家,只要是當官的,就不準在公共場合題字懸掛,更不要說以此為由收受紅包了。
辦事公道,出于公心,是考驗領導者是否真正實施廉政的標準之一。20多年前,新加坡實施城鎮建設規劃,需要平整和搬遷一片客家人的祖墳地,但當地的客家人不同意遷走自己的祖墳,他們聯名給政府寫信又找到同是客家人的李光耀,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保留祖墳。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李光耀平靜地說:\"我是新加坡人的總理,不是客家人的總理。\"他讓客家人代表回去向大家講清楚,為了發展新加坡服從國家利益是每個新加坡公民的第一義務。李光耀的鐵面無私,得到了新加坡全社會的交口贊譽,同時,他的榜樣作用,使政府官員中說情偏袒之風沒有了藏身之地。
日常生活中,李光耀喜歡穿白襯衫白長褲,因為白色象征著純潔。他要求所有的新加坡公務員必須保持廉潔。然而,李光耀對貪污腐敗的懲處卻是嚴厲的。一些膽敢以身試法的官員,如新加坡前國防部政務部長。前總統蒂凡等,都在廉政的鐵壁前碰得頭破血流。新加坡廉政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1990年的統計,全國6.5萬名公務員中,因違紀受處罰的僅99人,比例為1.5%,其中犯貪污罪的7人,為0.017%。
不以數字論腐敗
李光耀懲治腐敗立足于從根本上挖除腐敗的念頭和借口,即對腐敗的定罪依據注重于看\"質\",而不是\"量\",也就是主要依據\"是否貪污受賄\",而不是\"貪污受賄多少\"。
李光耀認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往往把\"數量\"作為判斷是否構成貪污受賄罪的標準,這使受賄罪與一般受賄行為。受賄與一般饋贈。貪污與多吃多占等界限模糊,使許多腐敗分子能夠找到各種借口,最終逍遙法外,長此以往,便助長了腐敗歪風。
為了在新加坡的國土上,徹底割除\"東南亞之癌\",李光耀上任伊始,就堅持一點:所有公職人員,特別是手中有權的官員,絕對不能接受哪怕是一丁點兒的不屬于自己的錢物,否則就觸犯了法律。所以,公務人員受賄一盒香煙。接受家庭主婦幾塊錢小費等等行為,在新加坡都要受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嚴厲制裁。
懲治腐敗,首在治吏,依法治吏,重刑準備,防范在先,這就是李光耀反腐的基本理念
貪污調查局所向披靡
在李光耀的倡導下,新加坡國會通過了《反貪污法》,該法給成立于1952年的貪污調查局授予更大的權力。根據該法規定,該局直接隸屬于總理,并向總理負責。貪污調查局局長和特別調查員,可以不用逮捕證就逮捕任何涉嫌貪污腐敗的人,還可以逮捕任何受到指控或被懷疑違反《反貪污法》的人。另外,該局無須公訴人的命令,可以行使新加坡《刑事訴訟法》所賦予的特別權力,有權入屋搜查,沒收被認為是贓款。贓物的任何錢財或物品,有權進入政府各部門和機構,要求任何人提供所需的內部資料,有權要求涉嫌者說明財產來源,對于不能說明來源者,可以提交法庭審判。
正因為有了這個特殊的反腐機構,再加上政府決心大,手段靈活,任何腐敗案子只要一抬頭,就被連根拔除,不留后患。因此,在30多年間,新加坡沒有什么集團性的大案要案發生過。
公務員是\"透明人\"
為了防止權錢交易,特別是跑官。買官,新加坡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選拔任用制度。每一個想成為公務員的人,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和體檢,沒有任何后門可走。
新加坡對公務員品德的考察,可說是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考察內容包括:公務員家庭。日常交往。個人興趣愛好。有無不良嗜好,如吸毒。嫖娼等行為。李光耀認為,有不良嗜好的人進入公務員隊伍,不僅影響政府形象,而且他們一旦有條件,就會萌發貪污腐敗念頭,走上邪路。所以,從嚴審查\"第一關\",是防止腐敗的有效辦法。
為了使公務員成為\"透明人\",新加坡制定了在世界上堪稱絕無僅有的公務員品德考核制度。他們把監督實施在分分秒秒之中。政府每年發給公務員一個日記本,日記本編印好頁次和年月日,每一頁由公務員本人在其主管官員面前當面書寫其宣誓書,保證其所記的內容均為事實,沒有誑語,如果有虛假或不符合事實的記載,愿意受嚴厲的處分。按規定,公務員必須隨身攜帶日記本,不得遺失,不準亂丟亂放,并隨時將自己的活動記載下來。在辦公時間內,如果家屬。親友來訪,要詳細記錄來訪者姓名和來訪事由。日記本要定期接受檢查,公務員每周一上班時,要將日記本送交主管官員簽字檢查,完畢后發還。如主管官員認為日記本上所記有疑點,要將該日記本送交貪污調查局進行審查核實。如貪污調查局通過其他渠道調查,并認定此人有貪污行為,則該主管官員將以知情不報。察情不嚴的罪責同當事人一并受罰。這種\"連環保\"的辦法,促使公務員和他的上級主管必須謹言慎行,注重品德修養。
新加坡還對公務人員實行行蹤跟蹤制,由國家貪污調查局等單位以及廣大民眾共同配合執行,對所有公務員,無論職位高低,均暗中派人跟蹤,明察暗訪他們的日常行動。如果發現劣跡,則馬上派人秘密攝影,使當事人在事實面前無可抵賴。行為跟蹤制度是一項極具震懾性的防腐防貪制度,它對于那些想搞貪污腐敗的人來說,無異于一張天羅地網。
用中央公積金對付公務員的\"59歲現象\"
一般而論,貪污腐敗分子之所以敢以身試法,是因為他們的工薪收入與巨額贓款之間的落差,從而導致心理失衡所致。特別是一些人臨退休前,抱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欲狠撈一把,這就是較為普遍的\"59歲現象\"。公積金制度是李光耀整治\"59歲現象\"的錦囊妙計。該項制度規定,國家以在職公職人員每月工資的40%作為公積金,存在銀行里,等該公職人員退休后才能支取。實際上,40%這筆錢只須公職人員自己在工資中扣除22%,剩余18%由國家補貼,也就是說,國家除了給每位公職人員每月發放工資外,還要在公積金中補貼工資總額的18%。這樣,一個公務員如果從20多歲參加工作,到退休時將會有一筆數目巨大的公積金可以支取,多則幾十萬,少則十多萬,足夠保證過一種吃穿不愁。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按照規定,該公職人員若有貪污腐敗行為,并被法律宣判,他的全部公積金將被沒收,上繳國庫。如此一來,中央公積金既是福利,又是一種廉潔抵押,對于膽敢貪贓枉法的人來說,公積金是分量頗重的懲罰的籌碼。
李光耀在實行物質激勵的同時,也講奉獻精神,他把物質和精神協調得恰到好處,如此才形成了新加坡積極有效的反腐防腐機制。政府每年都統計出私營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工資水平表,然后予以平衡,不讓政府部門平均工資水平低于私營企業,政府部門的工資水平在整個新加坡社會中是高居前位的,高級公務員月薪是社會一般水平的10倍以上。盡管新加坡高薪是事實,但也不是絕對的,政府部門與一些社會精英部門相比,如商界。律師界。醫療界等等,工資的絕對值還是比不過的,所以,李光耀一方面運作高薪,一方面依然也強調奉獻精神,倡導擔任公務公職的人應該作出一些犧牲。李光耀經常要求公務員做到\"大公無私\",\"在簡樸的生活環境中為千秋大業作出偉大貢獻\"。
(屈勝奇。羅忠仁薦自《黑龍江晨報》 原標題為《李光耀對付腐敗有高招》 本刊有較大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