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的經濟資源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使美國人自詡為世界上最快樂的民族。\"9·11\"事件后,這份快樂被籠上了愁云,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民族的文化反思。
享樂主義錯了﹖
如果說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歌頌民族成就的偉大史詩是一種風尚,那么在美國,經濟繁榮就是最熱門的話題。這種繁榮構成了美國人享受快樂的資本:人們喝可樂,吃比薩,穿耐克鞋,看棒球比賽,聽搖滾,熱衷于名人明星的花邊新聞,熱衷于勁爆的動作片電影,因為這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享樂哲學是實用主義觀念的一種反映,而實用主義早在美國立國之初就已深入人心。人們可能會因為物質生產需要去學習某種技能,但很難會去研究與之相關的高深理論,這就是為什么技術指南。手冊之類圖書在美國一直暢銷的原因。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哲學以及對其它學術領域的研究是歐洲人的事,歐洲出版的書籍足夠美國人享用了,美國人最怕的是包袱,最愛的是快樂。托馬斯·杰斐遜在起草美國《獨立宣言》時將追求幸福的權利同生命和自由并列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這足以解釋為什么享樂主義文化在歷代美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9·1l\"事件發生后,美國媒體及娛樂業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名人明星成為配角,平凡的普通人成為英雄,嚴肅的政論節目收視率直線上升。百事可樂公司推遲發布新的廣告,理由是含有\"快樂百事\"的廣告詞不符合美國人目前的心境;ABC娛樂公司取消了電視連續劇《逃跑者》的播映,因為讓全美在這個時刻去欣賞一個流亡者怎樣通過繁瑣的飛行安檢顯然太不合時宜。
幾千名在世貿大樓喪生的靈魂還未安息,帶著炭疽病毒的白色粉末又把美國弄得人心惶惶。當人們拆信要帶手套。看報要一抖再抖時,一個多年不知痛苦為何味的民族突然感受到當生死懸在呼吸間的那一刻,快樂是何等脆弱。
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人們對詩歌。文學。建筑等高雅藝術的朝拜被電影。搖滾這類流行藝術所剝奪;人們對詩人。文學家。藝術家的敬仰被影星。歌星所取代。這不是一個圣人憂患的年代,這是一個好萊塢時代。人們在對快樂的追求中成為流行文化的寄生蟲。它的陳腐與輕浮無處不在。\"
另一位文化評論家則辯護說:\"美國人是健忘的民族,人們在看過了使館被炸,總統被彈劫的報道后,往往會進行短時的自省,然后就會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也正是這種健忘使美國能扔掉歷史包袱,充滿信心。無憂無慮地生活。如果美國人這一次被痛苦和悲觀所左右,那就正中了恐怖分子的圈套,因為他們痛恨的正是我們的快樂。\"
自戀者的終結。
美國人似乎擁有足夠的理由自戀。美國經濟在過去10年里呈現出高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23%躍升到目前的29%。翻看今天具有全球特征的熱門話題,比如環保。安全。教育。資本運營和技術合作,世界各國紛紛在效仿美國和追趕美國。
有意思的是,美國人對此卻并不太在意。他們認為美國完全可以依靠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成為這場競賽中天然的勝者。小布什在2000年競選美國總統時曾經表現出對國際知識的貧乏,但很快就得到了國民的諒解。原因何在。很多美國人并不在乎世界,因為世界在他們的眼中就等于美國。
過度自信往往導致自戀。美國人一直堅信自己同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不同,除珍珠港事件外,美國可以一直憑借自己的地理優勢,奉行兩洋戰略,在必要時游離于世界紛爭之外,在必要時漁翁得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歷了對外援助熱潮的美國人如今已普遍患上\"同情疲勞癥\",只要美國人過得好,美國人的生命不受威脅,政府何必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呢。
\"9·11\"事件的發生摧毀了美國人的部分自信,動搖了他們的自戀,電視里開始介紹美國近年來在中東。南亞地區的外交政策,美國人對國際事務的關心上升到10年里的最高點。有人預計,就像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數學和物理成為美國熱門學科一樣,這次事件很可能使國際關系成為新的熱門。
文化怎樣發展。
美國的大眾文化能不能突破紙醉金迷的物質世界重建精神世界。美國人的民族性格會不會從激進和張揚轉向穩健和保守﹖美國人能不能放下大國的自負與驕矜,給這個世界更多的了解與思考﹖未來的美國文化是趨向繁榮還是轉入低谷﹖我們無法對這些問題做出簡單的\"是\"或\"否\"的論斷。隨著時間的推移,\"9·1l\"事件帶給美國人心靈和文化的創傷還會更多地顯現出來。
詩人惠特曼用非傳統的韻律和韻文記錄了19世紀美國的領土擴張。西進運動,贊美了美國的民主。平等和尊嚴;作家海明威用他的小說再現了美國人在20世紀20年代經濟蕭條和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失落與堅強;原本在貧民區流行的黑人音樂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伴隨民權運動的高漲得到白人青年的鐘情;嬉皮士。婦女解放運動以及同性戀者的出現展示了越戰一代的迷茫與反抗;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對各類緋聞事件的關注得益于\"水門事件\"后人們對政府監督意識的覺醒。到了21世紀的今天,有人說,美國的新新人類只會癡迷網絡和高保真音響。其實,\"9·11\"事件剛好為這群在蜜糖里泡大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次機會,宗教寬容。民族和解。文化融合與文化共生很有可能成為這個國家今后的最重要的課題。
富蘭克林曾經提出\"國家無極限\"的觀點,認為發展。擴張是美國生存的必然法則,這一觀點解釋了美國在過去幾百年的領土擴張,也解釋了美國作為一個民族的整體性格特征。其實,文化的發展也是一樣。整個世界的文化交融更沒有盡頭。如果人們能夠拋棄成見,以寬容諒解的心胸去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在宇宙中和平共處,那么發展文化,弘揚文明的目的也就真正實現了!
(摘自《環球》 本刊有刪節。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