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
城市化與經濟增長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1期
□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王小魯
中國走向現代化,肯定還要經歷一個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城市化將在下面幾個方面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1.通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常規條件下,今后10年可以對經濟增長有1.4個百分點的貢獻,而在加速增長的情況下為兩個百分點。
2.通過市場規模優化推動經濟增長。常規的城市化凈規模收益對增長的貢獻是0.5個百分點,在加速增長情況下可以有一個百分點。
3.通過投資需求的拉動推動經濟增長。假定今后五年都存在需求拉動效應的話,城市建設加速對經濟增長可以額外提供0.6個百分點的拉動。總體考慮,加速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凈貢獻可以達到3.6個百分點,高出常規情況1.7個百分點。因此可能把實際經濟增長率由6%以下提高到7%以上。
民間投資的機會
《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 李啟明
1996年以來的幾年里,中國民間投資增速開始趨緩。除了宏觀經濟變化的影響,產業準入和資金配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導致民間投資增速趨緩的主要原因。資金配置現階段的主要問題是大量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事實上,民間資本不僅可以在高新技術產業、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環境保護項目等方面大有作為,而且可以以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當然這需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改善對集體、個體和私營企業的金融服務,積極開拓資本市場和積極支持集體、私營企業利用外資。
制度
我國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十大問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報總第377期
□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遲福林
我國的產權制度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經有所突破,但產權制度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
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最為重要的課題是:1.以產權的社會化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新突破。2.以產權主體的泛化促進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3.以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推進基礎設施領域的改革。4.以產權清晰為前提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5.以產權激勵機制為基礎加快實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實質性突破。6.以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入股為重點,實現科技體制的創新。7.以土地使用權的物權化為核心深化農村改革。8.以規范和保持產權主體為基本任務加快政府職能轉換。9.建立多種形式的產權交易市場。10.與產權關系立法、人事制度改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結合起來加快產權制度改革。
法律制度的信譽基礎
《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
法律和信譽是維持市場有序運行的兩個基本機制。事實上,與法律相比,信譽機制是一種成本更低的維持交易秩序的機制。在商業社會,企業是信譽的載體。中國企業不重視信譽的原因在于產權不明晰和政府對經濟的任意干涉。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如果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信譽機制就建立不起來,不但加大了法律的負荷,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法律本身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執行。同時,政府政策的多變,使得人們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從本質上講也是對產權的破壞。
法律制度的運行也離不開執法者的信譽。為了使執法者重視自己的信譽,有必要在司法系統引入競爭機制。沒有了信譽基礎,法律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產業
農民和農業發展的相關利益仍需保護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學術論文
□ 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 張秀生等
農業生產率的增長并不一定導致農民收入和農業名義總產值的增長,而國家對農產品收購價格的調整則會對農民收入產生顯著的影響。政策不當而導致的農業生產資源效率損失是很大的,更嚴重的是有可能喪失由于技術和制度變革可能帶來的潛在利益,這些利益在一個適當的市場和農業政策體系下本應產生。
我國農業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因此實施農業保護政策已經不現實,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能保護農民和農業發展的相關利益,如保護農民抵制亂收費的權益,通過消除在流通領域擠壓農業剩余的做法來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乃至保護耕地資源、保護農業環境和農業水利設施等等。更為重要的是要理順農產品的價格,改革對農業歧視性政策,為未來農業所面臨的更為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奠定基礎,這將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