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單的“走出去”
“走出去\"與\"請進來\"是相互對應的,\"走出去\"與\"請進來\"共同構成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兩個重要方面。\"走出去\"戰略有時也稱為跨國經營戰略、國際化經營戰略、海外經營戰略或全球化經營戰略,它可以大體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商品輸出層次,是指貨物、服務、技術、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輸出,主要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以及承包勞務等;二是資本輸出層次,是指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資建廠和投資開店。我們重點來探討第二個層次的\"走出去\"戰略。
為什么要“走出去”
要想享受入世后所應享有的權利就必須走出去入世后中國企業所獲得的權利和機遇主要體現在國外,體現在外國向中國的產品、服務和投資更大程度地開放市場和實行國民待遇等方面;而義務和挑戰則主要出現在國內。這說明,中國企業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權利,要想抓住入世后的機遇,就應拓展視野,向海外進軍,去占領其他成員的市場。企業只有走出去了才能更好地享受應享有的權利,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如果不積極地實施\"走出去\"戰略,總是在國內迎接挑戰,那么企業的發展就將受到極大的制約,中國也就很難造就出一批能夠擁有國際競爭實力的跨國公司。
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走出去當前,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明顯。對此,企業要未雨綢繆,早作計劃,要在更大的范圍內考慮和安排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入世后,國界對國際競爭的屏障作用會越來越小,國內企業面臨著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的危險,國內經營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有必要走向國際市場。
首先,隨著國外商品和服務進入數量的增加,國內商品市場和服務市場將出現更加激烈的競爭,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加困難的經營局面。其次,由于入世后國內服務市場將擴大對外資的市場準入,外國服務業企業尤其是服務業跨國公司,將大舉進入中國的金融、保險、電信、旅游、商業、外貿和專業服務等行業,因而國內市場這方面的競爭也將空前激烈,企業也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再次,入世后,中國將根據世貿組織的原則對已經批準設立的幾十萬家外商投資企業逐步實行國民待遇,主要是取消給予外商投資企業的低國民待遇,如行業準入和業務經營限制等。這些都將使內資企業以往所獲得的一定程度的產業保護消失,從而增加生產經營風險和困難。國內企業要積極地迎接挑戰。一方面,要發揮本土作戰優勢,改進管理,勇于創新,切實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視和實施\"走出去\"戰略,走向廣闊的國際市場,尋找新的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
怎樣走出去
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時,企業要注意培育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尤其是核心競爭力。只有國際競爭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開展海外投資,才能逐步成長為跨國公司;要充分利用和保護好企業的無形資產,注重無形資產的輸出和開發,要講究自主知識產權,形成技術與品牌優勢;通過對外投資到海外開展加工貿易時,要處理好出口零部件和原材料與享受所在地稅收優惠以及原產地規則之間的關系;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國際慣例與規則以及東道國涉及外來投資的法律政策;要采取包括在國內外公開招聘等多種方式加快跨國經營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有利的國際環境與條件
入世后國際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入世后,中國在履行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的同時,也將享有相應的權利。這些權利主要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給予發展中成員的特殊照顧;充分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解決貿易爭端;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參政議政\";等等。上述權利的享有將使中國的產品在最大程度上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并享受到有利的競爭條件,將使中國企業獲得開展海外投資與跨國經營的良好環境。
根據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的規定,成員對外商投資企業不能采取下列措施:(1)當地成分要求;(2)貿易平衡要求;(3)進口用匯規定;(4)國內銷售要求。入世后,中國的海外投資企業在WTO成員中將享受到取消上述措施的好處,這有利于海外企業獲得國民待遇和更大的經營自主權,有利于海外企業按照最佳條件進行要素配置和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有利于海外直接投資尤其是海外加工貿易的發展。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等WTO協定的實施,也為中國企業在入世后擴大海外直接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按照上述協定的要求,世貿組織成員應擴大服務市場的準入程度,提高政策法規透明度,實行國民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些措施對外國投資者的進入和國際資本流動都是有利的。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更深入地接軌和融合,意味著中國將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的經濟是各國都從不同角度參與國際分工的經濟,是各國企業都從不同環節參與產品價值創造的經濟,是有來有往的經濟。因而,每一個成員入世后其企業都將更多地走出去。
政府幫一把
目前,國內企業在向外走時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障礙,例如:海外投資的審批管理程序比較煩瑣,人員出國不便,民企和私企走出去難,國有企業在治理結構上存在缺陷,一些地方不是通過整體規劃引導而是利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組織、命令企業往外走,海外國有資產管理有待加強,海外投資缺乏專門的法律保護,等等。解決這些困難和障礙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采取措施給予支持和幫助。
首先,向國內企業進一步下放海外投資權,切實簡化審批程序,改進審批管理制度,使包括民(私)營企業在內的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都具有走出去的權力,實現海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其次,為海外直接投資提供保險,成立或指定全國性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專門負責為中國的海外投資企業提供政治和經濟等類別的保險;第三,加快海外投資的立法進度,盡快制定出\"中國海外投資法\"和\"中國海外投資保險法\"等相關法規,使海外投資能夠建立在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的基礎上;第四,推進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明晰企業產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第五,加強對“走出去\"戰略的總體規劃和政策指導,明確指導原則、發展目標和一定階段海外投資的重點鼓勵行業;第六,完善對海外投資的資金、外匯、稅收和金融服務等方面的鼓勵政策;第七,在條件具備時,要支持和鼓勵企業多組建一些資產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實施大企業戰略,加快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p>
本系列相關鏈接
《中國汽車業:利弊得失冷思考》2001年23期
《中國銀行業:徹底開放下的出路》2001年24期
《中國保險業:應對深層次競爭》2002年2期《中國證券業:年輕的行業,巨大的壓力》2002年3期
《農業、農民與農村:沉重的話題》2002年5期《應對入世的政府職能轉變》(上、下)2002年6、7期
《石油石化:受影響最大領域之一》2002年8期
《高科技產業:更多是\"利好\"》200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