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劇變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著一個超級大國的崩潰,而且還意味著長達70年之久的蘇聯社會主義和一批東歐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這個歷史事件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敗所包含的內容與提供的教訓要豐富和深刻得多。因此,十余年來,人們對蘇聯這個大國的興亡原因做出了種種分析。最近的一本新書--《蘇聯興亡史論》,體現了中國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最新探索。
本書作者指出:蘇聯的興盛,突出表現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它以全新的社會經濟制度、全新的體制模式出現在世界,保持了幾十年的穩定時期,在頭兩個五年計劃時期,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部門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后來成為能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抗衡的軍事、經濟大國。
但是,在這個興起的過程中,就潛在著衰落與敗亡的因素。衰亡開始的時間,可以從各種角度去分析。從體制角度看,戰后,斯大林體制的模式已不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失去了動力,進入了死胡同。從經濟發展角度看,70年代中期就明顯出現了停滯,嚴重的經濟問題已日益暴露,拼消耗、高浪費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道路已走不下去了。從蘇聯解體角度看,那發生在戈爾巴喬夫時期。
蘇聯興亡的歷史跨越時間長,涉及面廣,實踐內容豐富。面臨如此復雜的內容,在回答蘇聯衰亡的原因時,作者緊緊抓住了一條主線--體制問題。這里講的體制是指在斯大林時期形成、鞏固并不斷發展起來、在以后各個歷史時期未能進行根本改革的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作者明確指出:不抓住這條主線,就難以科學地回答蘇聯興亡的原因。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與全局性的意義。書中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斯大林-蘇聯模式的形成、特征和凝固化過程。形成這種模式的三大因素是:農業全盤集體化、超高速工業化和政治大清洗,它們構成了斯大林-蘇聯模式的三大社會支柱。這個模式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以個人迷信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權和個人專斷;(2)以擴軍備戰為主導的國家統制經濟,即行政命令的計劃經濟;(3)以閉關鎖國(由一國擴大到一個陣營)這一慢性自殺方式為特征的僵化體制,并滿足于這種極端保守和落后體制,還把這一體制吹噓為優越于一切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
這種體制模式在戰后已經失去動力。由于一直未能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特別是后期,蘇聯已進入停滯時期,也是蘇聯走近衰亡的時期。俄羅斯著名學者格·阿·阿爾巴托夫指出:\"1964年上臺的領導人甚至不想去使國內政策恢復活力。經濟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國歷史上最盛行的無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義的管理作風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具有以下特點:(1)全面停滯;(2)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特別在60年代末世界上開始了新的科技革命的條件下,這種停滯并不意味著原地踏步,而是出現倒退;(3)在停滯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消耗蘇聯存在的種種潛力,另一方面又不斷地產生種種社會經濟疾病和積累大量問題與矛盾,從而使蘇聯日益走近衰亡。
鑒于上述分析,作者在分析戈爾巴喬夫時期改革與蘇聯劇變關系時強調;在看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嚴重失誤、特別在后期改革迷失方向、成為蘇聯發生劇變的現實與直接原因時,更應看到,蘇聯的劇變有其十分深刻的歷史原因。就是說,不能忽視蘇聯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忽視引起質變的誘因,忽視量變背后更為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
因此,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斯大林-蘇聯模式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通過這一模式不可能到達科學社會主義的\"彼岸\"。閱讀這部在理論上有創新的書,讓人深受啟發、引人深思。
(《蘇聯興亡史論》,陸南泉、姜長斌、徐葵和李靜杰主編,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1月出版,全書共65.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