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武易,收拾殘局難,一著不慎,將惹來諸多麻煩,小布什不得不防。
阿富汗之后下一個是誰?人們普遍認為美國鎖定的是伊拉克,布什也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鮮稱為邪惡軸心,頻頻威脅要對伊拉克動武,推翻薩達姆政權。但時過近三個月,對薩達姆恨之入骨的美國并無任何動靜,頗令人費解。
另有原因
一般認為,美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未立刻對伊動手的原由,不僅與美需補充在阿富汗戰爭中所消耗的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有關,同時也與美需先解決巴以沖突,安撫阿拉伯世界,并獲得其在對伊動武問題上的支持不無關系。亦有人士分析,伊拉克并非阿富汗,其軍事力量遠強于塔利班,美對其動武將付出慘重代價。而薩達姆的反對派內部隔閡甚深,戰斗力遠不及阿富汗反塔聯盟,是扶不上墻的阿斗。此外,國際社會也反對美在缺乏薩達姆與本·拉登勾結證據的情況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因此美在軍事行動前尚要在外交上多做工作。
這些分析不無道理,但并未觸及深層次原因。補充軍火彈藥純屬技術問題,對美軍火工業來說此乃舉手之勞。巴以沖突局勢一旦失控,固然牽制軍事打擊伊拉克計劃,可美如有誠意,拿出當年海灣戰爭中約束以色列的勁頭和決心,是能夠制止以色列鎮壓巴勒斯坦人民的暴行的。伊拉克軍事力量的確強于塔利班,但與海灣戰爭時期相比早已今非昔比,而美軍卻經過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作戰經驗愈加豐富,裝備更加精良,對伊拉克優勢擴大。薩達姆反對派雖一盤散沙,但其反薩目標一致,經過撮合后還是可以利用的力量。況且,伊拉克地勢平坦,比起阿富汗復雜的多山地貌來,有利于美展開軍事行動。至于國際社會發出的不同聲音,在當前美國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更不會成為美猶豫不決的因素。因而,美舉棋不定另有他因。
深層考慮
真正使美前思后慮,難作決斷的是:戰端一啟,將使伊拉克中央政權崩潰和出現權力真空,從而對地區力量對比、地區穩定和美國在該地區利益構成沖擊。
伊拉克人口中什葉派占50%以上,其余大都屬遜尼派,但遜尼派中又有占全國人口20%以上的庫爾德人要求建立獨立國家,是薩達姆政權的反對派。因此,掌權的遜尼派在伊拉克占人口少數。薩達姆執政以來,采取強力手段維持統治,國內教派、民族矛盾尖銳。居于人口多數的什葉派受壓,不滿遜尼派占有主導地位,屢次起事謀求建立什葉派政府。庫爾德人則對實現民族獨立夢寐以求,并希望與土耳其、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一道建立自己的國家。而這些正是美在計劃對伊動武時擔心不已的。
其一,美國擔憂薩達姆政權倒臺后,什葉派揭竿而起,伊朗乘虛而入,擴大影響。伊朗是什葉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新建立的伊斯蘭革命政府加強了對伊拉克什葉派的支持,試圖在伊拉克也建立政教合一的什葉派伊斯蘭共和國。美國與伊朗交惡,伊朗稱美為大撒旦(魔鬼),美則給伊朗貼上\"無賴\"和\"邪惡軸心\"之類的標簽,雙方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如果美對薩達姆政權采取軍事行動,很有可能導致伊拉克什葉派上臺,致使伊朗坐收漁利,這是美國最不愿意的。
其二,美不愿引發庫爾德獨立。庫爾德民族是中東第四大民族,人口2000多萬,但由于歷史原因,庫爾德人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國家。而是散在幾個國家,其中土耳其1000多萬,伊朗500多萬,伊拉克400多萬,敘利亞100多萬。近兩個世紀來,庫爾德人一直進行爭取自治和獨立的運動,雖屢戰屢敗,但對所在國,尤其是對伊拉克和土耳其,構成了極大壓力。如若巴格達中央政權在美打擊下陷入混亂,伊拉克庫爾德人極有可能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建立獨立國家,并推動土耳其境內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這不僅危及美國在中東的惟一北約成員國土耳其的穩定,而且將釀成中東地區繼阿以爭端之后又一沖突熱點,致使世界能源庫地區永無寧日,美戰略利益嚴重受損。布什政府對此不得不反復掂量。
正因為如此,當年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把伊拉克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后,本可輕而易舉進軍巴格達,直搗薩達姆老巢,然而就在薩達姆準備流亡國外之際,美國軍事行動嘎然而止,使薩達姆得以維持至今。此外,美在海灣戰爭中雖然鼓勵伊拉克什葉派和庫爾德人起義,以牽制薩達姆軍隊,并于海灣戰爭后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建立禁飛區\"保護\"什葉派居民和庫爾德人,作為制衡薩達姆的杠桿,但美卻決不支持什葉派掌權和庫爾德人獨立,原因也在于此。小布什雖有牛仔之風,講話隨意,但真正付諸行動,還是要考慮美國的國家利益,三思而后行,不會意氣用事。
三種選擇
如此看來,美須從長計議,拿出萬全之策,才能實現薩達姆政權更迭的軟著陸,達到既拔掉眼中釘,又避免損害美國在中東地區戰略利益的目的。這樣就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選擇。
上策盤馬彎弓,引而不發,以強大的軍事力量迫使伊同意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返回,防止伊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并給伊造成心理壓力,引發薩政權內部矛盾,從內部推翻薩達姆。同時在提高什葉派和庫爾德人自治程度的基礎上,主要由遜尼派組成中央政權對全國實施有效控制,實現權力平穩過渡。這樣既可除掉海灣戰爭留下的心頭之患,又可防止出現不利于美利益的連鎖反應和負面效應。美目前主要以此策行事。
中策如上策未能奏效,則促使包括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在內的伊拉克反對力量消除分歧,制定推翻薩達姆和保持伊拉克領土完整的共同路線。為此,美可一方面允諾遜尼派繼續保持執政地位,另一方面,以給予什葉派和庫爾德高度自治為誘餌,勸其在薩達姆倒臺后的安排上顧全美國的大局。在此基礎上,美采取阿富汗模式,即向反薩聯盟提供軍事裝備和訓練,由其打頭陣,美予以空中支援,推翻薩達姆政權,建立聯合政府。美當前也在這方面進行嘗試,作為備用之策。
下策美獨家動武,推翻薩達姆后在遜尼派中選擇領導人,建立仍由遜尼派主導的中央政權,同時對什葉派和庫爾德人軟硬兼施,一方面允諾其高度自治和向其提供經濟援助,另一方面顯示對伊拉克新的中央政權的支持,迫使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接受現實,不得輕舉妄動。不過此舉可能無法制止什葉派和庫爾德人追尋自身目標。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美不會采用這一選擇。
誠然,中東地區局勢復雜多變,民族、宗教和教派矛盾錯綜復雜,不確定因素隨時可引發突發事件,但偶然中包含必然,美選擇軍事打擊伊拉克的時機和方式,總的來說取決于該地區各種因素和矛盾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