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發展私營經濟
為什么我們要發展私營經濟?目前,社會上有3種看法,一是我國的生產力落后;二是我國的生產力是多層次的;三是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些概括說到底都是用生產力的原因來解釋的,因為初級階段也是一個生產力落后的問題。這種理論實際上是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論證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原理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我們不能機械地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一原理,因為馬克思的這一原理是從歷史的長河來考慮的,即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性質,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適應關系是有彈性的,不是說某種生產關系只能機械地適應某種生產力。私營經濟并不是注定只能適應落后的生產力,實際上,私營經濟能容納非常不同的生產力,它可以容納落后的生產力,比如手工修鞋,也可以容納非常現代化的生產力,特別是由于高新技術的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職業現在不需要集中來做,個人也可以在家里做,比如買臺電腦在家就能工作。
如果認為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由于我國的生產力落后,或者說,由于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就是說,等到將來生產力提高了,等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去了,我們就要重新公有化了。邏輯上一定是這樣的,要重新公有化,但這個說法不對。發展私營經濟的最根本的原因,我認為就是發展市場經濟,因為我國試驗了20多年,蘇聯試驗了幾十年,證明計劃經濟不行。生產越是發達,生產社會化程度越是高,越不能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只能在兩種情況下實行:第一,就是社會目標和需求很單一的時候可以,比如打仗,計劃經濟可以把資源集中起來用于戰勝德國法西斯。第二,是當整個社會經濟是封閉的,不與外界發生聯系,實行計劃經濟是可以的。但這兩種情況現在都不存在,一是社會目標和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計劃都不可能做到生產與需求相適應;二是經濟正走向全球化,對外開放了,國際市場瞬息萬變,計劃經濟完全不能適應。現在看來,市場經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發明,雖然市場經濟有這樣那樣的失敗,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第二種配置資源的方式比市場經濟更有效,更好。而要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發展私營經濟,因為沒有私營經濟就不會有市場經濟。從歷史上看,市場經濟就是在私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是隨著市場的交換的發展而形成的。而市場交換,據馬克思所說,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社會分工;第二是私有制。沒有社會分工當然就不會有交換,但即使有社會分工,而沒有私有制,也沒有交換,因為交換是一種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商品所有權的轉移,通過交換,你的商品變成了我的商品,我的商品變成了你的商品。正是因為交換雙方是不同的所有者,他們之間才有了交換。正因為如此單一的公有制就不會有市場經濟,如果單一的公有制能產生市場經濟,我們早就有市場經濟了,就不用改革了,因為在單一公有制下所有者是一個,就不會有真正意義的市場交換。所以公有制基礎上不會有真正意義的市場交換,在這個基礎上也不可能有市場經濟。而要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發展私營經濟。沒有私營經濟不可能適應和發展市場經濟,反過來說,沒有市場經濟也不會有私營經濟。歷史上是這樣,現實情況也是這樣。只要到各地走走,什么地方市場經濟發達,你不用問,那個地方一定私營經濟發達,什么地方私營經濟不發達,你不用問,那個地方國有經濟一定占較大比重。所以私營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共命運的。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另一種配置社會資源的方式比市場經濟更有效。所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后,同樣要由市場經濟來配置社會資源,那時,我們同樣要有私營經濟。
二、是“消滅”私有制還是“揚棄”私有制
“消滅”私有制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的,他們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我在《經濟導刊》2002年第二期中曾經指出,“消滅私有制”的德文是“aufhebungdesPrivateigentums”。Aufhebung是個動名詞,其動詞為Aufheben,其意思為保持、保存、廢除等,并無消滅的意思。這個字就是黑格爾的哲學里充譯作“揚棄”的那個字。誰都知道,馬克思早年是研究黑格爾的,在他的詞匯里用了不少黑格爾慣用的詞。黑格爾在《邏輯學》一書中說:“揚棄在語言中有雙重含義,它既意謂保存、保持,又意謂停止、終結”,“既被克服,又被保留”(引自馮契、徐孝通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266頁)。如果這個理解是對的,那么,《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消滅私有制”,應譯為“揚棄私有制”。何謂揚棄?揚棄就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有否定,又有肯定,不是簡單地否定。從歷史的發展看,私有制不是將被消滅,而是將被揚棄。為什么這么說?我曾在1997年9月3日《上海證券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公有制與股份制》中提出有兩類公有制形式。一類是共同所有制,如國家所有制,原來的那種集體所有制等。這種所有制就是在一個社區、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財產是全體成員共同所有,但是每個成員又不是共同所有財產的特定部分的所有者,原始公社所有制實際上是一種共同所有制。國有制又叫全民所有制,財產是全體人民所有的,但沒有哪一部分財產是某個社會成員所有的。共同所有制存在的意義是,它可以實現共同的利益,提供公共產品。共同所有制在今后也還會存在。另外一類公有制是公眾所有制,它與共同所有制不同,它是指在一個社區、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單位里形成的公眾財產,它是這個一定范圍內的全體成員集合所有的財產,但是每一個成員又是公眾財產中一個特定的部分的所有者。現在公眾所有制的種類越來越多了,最初是合作社所有制,合作社的社員交納股金,股金形成了合作社的公眾財產,由合作社來經營。在這個公眾財產中,每個社員有他自己的特定的一部分,即他交納股金和屬于他的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財產的那部分。公眾所有制在股份公司出現以后發展得越來越快,各種各樣的公眾所有制產生了。1980年,我去美國轉了一圈,美國仍然有馬克思描述的那種典型的資本主義企業,一個資本家雇傭一大批工人來勞動。工人在這個公司里沒有股份。在我看了股份公司以后,產生了疑問,這個公司的老板到底是誰呢?財產歸誰所有呢?因為在一個上市的股份公司中有幾萬、十幾萬個股東,在股權結構中大股東也就占到3%-5%,甚至只占1%-2%這么小的比例,這個公司的財產歸誰所有呢?歸公眾所有,誰投資誰所有,而且股東不是固定的(你賣掉了股票,你就不是股東了)。這就是說財產公眾化了。它已經不同于以前典型資本主義私有制。在股份公司中公眾投資形成的公眾財產,是法人財產,不可分割,同時,每個股東又是其所有者,他擁有一部分財產。公眾所有制完全不同于過去的私有制,它是對私有制的一種“揚棄”,揚棄不是全盤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就是說,它已經不是原來的私有制了,但是同時它又保留著私有制,這就叫揚棄,所以馬克思用揚棄這個詞是非常好的。
除了股份有限公司以外,還有其他的公眾所有制,如各種社會保障基金、證券投資基金等都是公眾所有制。在公眾所有制出現和發展起來后,財產關系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所以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所講的“揚棄私有制”需要作新的理解。
三、是財產私有化還是公眾化
馬克思用黑格爾的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辯證法思想來論證所有制的歷史發展規律,提出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即原始公共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即共同所有制這樣的發展歷程。那時股份制公司剛剛出現,還提不出公眾所有制。現在看來,所有制的發展進程應該是這樣的:原始公社的共同所有制,然后到各種各樣的私有制,再到公眾所有制,公眾所有制是所有制發展進程的否定之否定,它是私有制的否定,確切地說是揚棄,是原始公社共同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它不是簡單地否定私有制,而是對私有制的一種揚棄。
最近人們擔心私營經濟的發展和國有經濟的改制會造成私有化。實際上,隨著各種公眾所有制的出現,特別是股份公司的出現,財產關系正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這就是財產關系正走向公眾化,或者說社會化。馬克思在世時,一個人要成為資本家,必須積累一定的資本,要買土地、建廠房,要買機器,要有流動資本,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當資本家的,只有極少數富有的人才有能力當資本家。其他的人除了兩只手一無所有,只有出賣勞動力,即成為工資勞動者,無產階級。所以,那時的階級關系很清楚,資產階級擁有資本,無產階級一無所有。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資本主義的一般積累規律》,把資本主義一般積累規律概括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一頭是財富的積累,一頭是貧困的積累,就是說,財富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人手里,絕大多數人不僅相對貧困,而且絕對貧困,也就是社會在無產階級化。這種描述在當時應該說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是由于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特別是各種公眾所有制的出現,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個人要投資企業,不需要先積累很多錢去買土地、建廠房,他有一點錢就可以買股票,就可以成為公司的老板,因為財產公眾化了。財產的股份化以及進一步證券化,使財產關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美國現在擁有股票的家庭約占50%,擁有各種基金的大約占68%左右。幾乎所有就業的人都加入各種基金(養老基金、事業保險基金等),越來越多的人買股票,買其他各種證券。所以美國的老百姓,不僅僅是有房子、有汽車這些耐用消費品,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擁有金融資產。當然有的人擁有的股票多,有的人擁有的股票少,有些大公司股票非常分散,要控股是很難的。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財產正越來越公眾化、社會化。
人們擔心我們發展私營經濟或國有經濟改革會導致私有化,實際上這是在走向財產的公眾化。我國現在已有6500萬股民成為金融資產的所有者,成為公司的資本的所有者。所以階級關系已經不是:或者是資本家,或者是一無所有的工資勞動者。財產關系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其結果不再是一頭是財富的積累,一頭是貧困的積累,整個社會在走向無產階級化,相反,整個社會在走向有產階級化,社會越是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越是發展,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股票等各種金融資產,他們是有產者,而不是無產者,盡管是每個人財富占有量上有差別,需要通過調節收入分配來促進社會公平。社會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變成有產階級,變成中產階級,社會人口的分布就像一個紡錘一樣,一頭是非常有錢的人,占少數,一頭是非常窮的人也占少數,中間的大肚子是中產階級,他們不僅有固定收入,而且擁有金融資產。既然階級關系發生了這樣明顯的變化,那么我們就不能認為,私營經濟發展下去,我們的社會就變質了,就私有化了。實際上,這個發展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這樣是生產力越來越發展,生產越來越社會化,財產的占有越來越公眾化,整個社會不是走向無產階級化而是走向有產階級化。人們擔心的私有化其實是財產的公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