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美國談判削核武,再同北約牽手訂協議,俄羅斯外交左右逢源?法國總統大選波瀾不驚,荷蘭議會選舉異軍突起,極右翼勢力不可小覷。阿拉法特脫困,圣誕教堂解圍,巴勒斯坦建國仍渺茫。巴基斯坦公決,穆沙拉夫松口氣。小泉首相出訪,日本欲建東亞共同體。
美、俄再談核裁軍
美、俄兩國總統13日先后宣布,雙方已就大幅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問題達成協議,兩國將于10年內把各自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從目前的6000枚左右削減到1700枚至2200枚之間。布什將在本月23日至26日訪問俄羅斯時與普京簽署該協議。此次美俄削減核武將是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的一次,也是美俄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討價還價的結果。就結果而言,美國取得了其所希望的東西:大幅削減核武庫將使其集中精力發展導彈防御系統;條約不要求全部銷毀削減的核彈頭,美可將裁減的彈頭儲存起來;而且,彈頭數量也未如俄要求的削減至1500枚以下。難怪布什在宣布上述消息時滿臉喜色。對俄而言,則底線被突破。也許真正的收獲在于這一協議保留了國際軍控的機制,也昭示了俄仍是世界上惟一能與美談判并簽訂雙邊核條約的強國。

北約和俄羅斯\"熱烈擁抱\"
北約各國及俄羅斯外長14日在冰島舉行了聯席會議后達成一項歷史性決議,決定成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這標志著北約和俄羅斯建立新型關系的基礎工作已全部完成。新建立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將取代現有的北約-俄羅斯聯合理事會。去掉\"聯合\"二字的表面含義可能正如北約秘書長羅伯遜所說的:今后北約和俄羅斯不再是\"19+1\"而是\"20國\"機制。該協議的簽署可以說是俄羅斯的外交勝利。冷戰結束后,北約并未如華約般解散,反而仍視俄為潛在敵人,步步進逼。隨著更多的中東歐國家提出入約,俄羅斯開始改變一味反對的老辦法,轉而采取合作的態度。與北約建立緊密的關系,俄羅斯不僅避免了與北約的對抗,更有利于促進北約從軍事政治組織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這正是俄羅斯確保國家安全的基本國策。然而,新理事會的建立并不意味著北約和俄羅斯從此親如一家,再無隔閡;也不證明俄羅斯真正地融入北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只不過是俄羅斯與北約交鋒的第一個回合。

西歐右翼回潮令人擔憂
5日進行的法國總統第二輪選舉毫無懸念,現任總統希拉克以82.21%的高票獲得連任。被輿論貶為\"乏味和平庸\"的此次大選因為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的意外晉級而顯得頗具戲劇性。希拉克高票當選得益于法國各主流政黨在反極右勢力上的空前團結。在法主流政黨一致聲討極右翼的背景下,約80%的法國選民參加了本輪投票,反映了法國選民反對極右勢力的強烈意愿。希拉克十分清楚,有些選民只是為了反對勒龐才投了他的票。他仍然面臨著治安惡化、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嚴峻的問題。另外,此次法國\"政治大地震\"在歐洲不是獨角戲。極右翼政黨在比利時也控制了其最大港口城市安特衛普。就連給外界留下寬容印象的荷蘭最近也受右翼勢力的沖擊。6日傍晚,在荷蘭大選前九天,一極右翼政黨領導人福圖恩在荷蘭中部城市希爾弗瑟姆遭暗殺身亡。刺殺的本意是想阻止極右勢力上臺,沒想卻引來荷蘭民眾的同情,給這個極右政黨帶來意想不到的\"選舉勝利\"。該黨在15日舉行的議會二院選舉中獲26席,一舉成為第二大黨,令人瞠目。

阿拉法特解困和平仍遙遙無期
被以色列圍困了近半年的阿拉法特終于在4月29日重獲自由,但巴方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即以色列正式拒絕聯合國杰寧事件調查組前往調查。這一被巴方稱做慘劇的事件很可能不了了之。5月10日,持續月余的伯利恒圣誕大教堂僵局也告打破。13名被以通緝的武裝分子獲準前往塞浦路斯并將最終赴歐盟各國。國際社會對以方上述舉動紛紛表示歡迎。然而矛盾的化解絕非易事。在此前三天,以海濱城鎮里雄萊錫安再度發生自殺性爆炸事件,造成15人喪生。正在美進行訪問的以總理沙龍提前回國,聲言以將繼續對巴的軍事行動。更有甚者,以執政的利庫德集團中央委員會13日以壓倒性投票反對巴建國。這無異于又將巴以和平推上絕路。在美以的雙重壓力下,阿拉法特15日在巴立法委員會上表示將通過選舉改組巴民族權力機構,實現司法、行政和立法機構完全分立。縱觀以軍此次長達一個半月的行動,可以說以方基本達到了目的,而阿拉法特及其領導的巴民族權力機構處境更為艱難。巴安全機構、警察部隊、基礎設施基本被完全摧毀。另一方面,阿拉法特對巴內部各組織和派別的控制力有所下降。不但哈馬斯等極端組織不服從其指揮,巴國內民眾的反以情緒也使阿拉法特左右為難。從目前來看,巴以實現和平仍然遙遙無期。

穆沙拉夫順利過關
巴基斯坦選舉委員會5月1日正式宣布,在4月30日舉行的巴全民公決中,現總統穆沙拉夫贏得97.7%投票者的支持,將于10月聯邦和議會選舉后繼續擔任總統五年。盡管巴反對黨曾指責穆沙拉夫直接通過全民公決謀求連任的做法違憲,但從高達70%的投票率來看,巴國內民眾還是肯定了此次公決的合法性。反貪得力、軍隊助選及美國支持是穆此次順利過關的三大法寶。穆1999年政變上臺后,面臨振興國內經濟、克什米爾沖突及阿富汗反恐戰爭等棘手問題。但穆在三年的執政過程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他不但在杜絕政府官員貪污方面取得了效果,還實現了印、巴高層互訪,維護了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利益。而且,在9.11事件后,巴堅定支持美在阿富汗開展的反恐行動,贏得了美國的支持。穆連任總統可說是眾望所歸。國際社會對巴公決的結果反應也相當積極。穆沙拉夫連任可使巴內外政策保持連續性,并將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的改革進行下去。這也有利于南亞地區的穩定。
小泉出行:國內失分國外補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4月27日至5月2日對越南、東帝汶、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四國進行了正式訪問,以凸顯日本在該地區的作用。在越南,小泉表示將積極支持越南融入世界經濟。在東帝汶,小泉稱日將繼續積極支持東帝汶為實現民族和解及國家持續發展所作的努力。在澳大利亞,雙方同意建立\"創造性伙伴關系\"。在新西蘭,小泉用\"超越分歧,互相合作\"的說法,強調此行的成果。小泉訪問期間較為引人注目的言論是尋求建立一個包括大洋洲國家在內的\"大東亞共同體\"(GrowingEastAsiaCommunity),并得到了各國的肯定。該設想明顯有對抗此前中國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設想之意。除了外交上的意圖,日本國內政治因素也是小泉此訪目的之一。出訪前的一段日子里,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班子內丑聞不斷,內閣支持率一路下滑,小泉希望通過此次東南亞及南太之行顯示外交成果,為自己的國內局面補臺。出國轉一圈,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位日本首相近期支持率連創新低的尷尬局面,認真檢討自己的執政政策才是小泉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