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許多以洋人名字命名的地區或街道,這些洋人多半是殖民時期的英國高官要員,音譯后取廣東話的諧音,用大陸的“普通話”念起來還真是拗口。殖民時期已走入歷史,但這些街名還沒有改朝換代,反而成為香港近代史的一個印記。
緬甸臺與緬甸無關
尖沙咀訊號山下有一個地區叫緬甸臺,它和緬甸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卻和緬甸臺里的“棉登道”有著一樣的淵源。“緬甸”與“棉登”指的都是德國中部的城市Minden。在1910年以前,尖沙咀被香港政府指定為西方人的住宅區,此間即是許多來自德國Minden市的居民的落腳處,故取名為緬甸臺。
在1914年的一次世界大戰時,由于德國與英國分屬兩個不同的敵對陣營,這些德國人便被香港政府沒收了房子,從此銷聲匿跡。
緬甸臺后來開設了一條橫街時,取名為緬甸,不過當時的香港翻譯者已意識到將Minden譯為緬甸是不妥的,便改以“棉登道”稱呼這條街。這便產生了同一地點卻有兩個不同的中文譯名的趣事。
么地道與印度人有關
位于尖沙咀中部到東部的么地道,名稱與香港大學的倡導捐款人么地(H·N·Mody)有關。么地先生是有波斯血統的印度人,在19世紀80年代曾活躍于香港商界。當時香港的中學生畢業后無大學可讀,必須到外地深造,于是1907年時,香港總督便提出興辦本地大學的想法。么地先生聞訊,率先捐出港幣18萬元拋磚引玉,在兩年內募得興建香港大學的經費,香港大學于1912年順利建成。香港人為了紀念么地先生的精神,在1920年整頓九龍區的街道名稱時,便將橫貫尖沙咀的這條大道取名為么地道,爾后又將鄰近么地道的一個廣場命名為么地廣場。
以政治家命名的街道
在香港,舉目望去皆是與英國政治家有關的街名,如梳士巴利道、彌敦道、赫德道、加連威老道等。
九龍半島的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館及半島酒店皆位于梳士巴利道上。梳士巴利侯爵是英國19世紀的著名政治家,曾三度組閣,一次兼任外相,不過,早在他兼任外相時來到香港前,梳士巴利道的街名就已存在。香港當局認為他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政治家,就以其名為尖沙咀這條主要大街命名。九龍半島上另一條重要道路叫彌敦道,它與香港第13任總督彌敦爵士有直接關聯。
1904年,彌敦爵士任香港第13任總督,九龍半島快速發展,他積極敦促九廣鐵路的建設,還劃出特定區域讓西方人士居住。香港當局便以“開發九龍半島有功”的理由,將原來的羅便臣道改名為彌敦道。至于彌敦道與漆咸南道之間那條呈Y字形的赫德道,則是為了紀念開發新界有功的羅伯特·赫德爵士。據說他通曉中文,還為自己取了“赫鷺賓”的中文名字。由于他是少數能夠用中文與清朝政府溝通者之一,1906年時,清朝政府還賜予他“太少保”的頭銜,人稱“赫鷺德宮保”。
英國政府開發新界的條約,便是由這位赫先生協助制定的。他于1908年在英國逝世。翌年,香港當局在整理九龍街道的名稱時,便將原來的東林蔭路改名為赫德道。
此外,尖沙咀東部的加連威老道也與19世紀英國著名的殖民大臣有。加連威老伯爵在1868年底來到香港擔任殖民地大臣時,當時的香港不禁賭,但主政者認為應該禁賭。加連威老伯爵遂建議英國政府將征收的賭稅用于警察福利及建設東華醫院上,使得香港人對他相當推崇,遂將那條與彌敦道相連的道路命名為加連威老道。
至于金巴利道,則與1880年出任香港殖民地大臣的金巴利伯爵有關。據說當時的香港衛生條件不佳,金巴利伯爵下令部屬將軍營遷至尖沙咀,以便有更多空間建下水道。他還成立了潔凈局,以改善環境衛生。港人為了紀念他,遂將尖沙咀一條彎曲的道路命名為金巴利道,金巴利道以南的一條小路稱為金巴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