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了6月。17年前(1985年)的6月4日,鄧小平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就國際形勢發表了系統的、極其重要的講話,一反建國后幾十年來“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傳統看法,明確提出這樣一個科學論斷:“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此前,鄧小平同志也曾零星地講過這種意見。正是鄧小平同志對國際局勢和我國的國際安全環境作出了這樣正確、科學和實事求是的分析,不再擔心“打世界戰爭”之后,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決策。
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首先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
“放膽地一心一意”將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和全國一切工作的中心。很顯然,如果經常“如臨大敵”而“緊張備戰”,像60年代和70年代那樣,全國城鄉墻上寫的、人民游行時嘴里喊的都是“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的口號,甚至提出“要作好早打、大打和打核戰爭的思想準備”,從而將許多大工廠或搬進山洞,或建在山洞里,全國各地普遍“深挖洞”,將大量鋼材、水泥運到地下建防空洞……等等,是無法“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的。更無法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回顧歷史,更可看出鄧小平同志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非凡理論才能和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以及善于洞察事物本質的敏銳眼光。
17年前的形勢是:國際上,美國和蘇聯的軍備競賽一浪高過一浪,兩國爭奪霸權的斗爭愈演愈烈,從非洲的安哥拉和南美的尼加拉瓜到亞洲的阿富汗、柬埔寨和中越邊境,戰火連綿,且不斷升級;在國內,雖然改革開放已進行了多年,但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許多同志仍然堅持“大戰不可避免”的傳統看法和作法。
鄧小平同志在這種復雜形勢下,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識和勇氣,敏銳、仔細地觀察和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后,提出了三點影響國際局勢發展的最本質的主要因素:
“戰爭勢力”不敢打。“打世界大戰,只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一個蘇聯,一個美國,而這兩家都還不敢。首先,蘇美兩家原子彈多,常規武器也多,都有毀滅對手的力量……因此誰也不敢先動手。其次,蘇美兩國都在努力進行全球戰略部署,但都遭到了挫折,都沒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動。”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這個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戰爭的。這個和平力量還應該包括美蘇以外的發達國家,真要打仗,他們是不干的呀!美國人民、蘇聯人民也是不支持戰爭的。世界很大,復雜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
各國都注意集中力量發展科技經濟,力爭在未來的國際關系格局中處于有利地位。“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能不認真對待。”“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17年過去了。在人類歷史上,17年只是短暫的一瞬。但是,世界局勢的發展已證明鄧小平同志上述關于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今天,世界形勢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影響世界局勢發展的上述主要因素,仍然主宰、制約著世界局勢的基本走向。人們更清楚地看出,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世界局勢仍是以緩和為主,不會發生大規模世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