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得越高,摔得越慘”,這是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話。昔日的工商界領袖們正一個接一個地被從偶像基座上打翻在地,而且比柏林墻倒塌的速度還要快。
偶像接連落下馬美譽浮華難維計
90年代以來,這些CEO們曾經是新經濟的寵兒,而如今,集聚在他們身上的崇拜光環正在逐漸消褪。人們對工商界領袖們的看法出現如此強烈的落差,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他們公司的股價暴跌和他們那貪婪的不斷膨脹的大胃口所致。可以說,CEO們的貪婪和騙術挫傷了每個人的投資信心。新技術和牛氣沖天的股市所產生的影響不亞于一場革命。現在到了變革吞噬一切的時候了。
伯尼·艾波斯(Bernie Ebbers),一位來自密西西比州的交易員,他創建的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成為美國經營長途通信業務的三大運營商之一,曾經被喻為是盛極一時的電信熱的縮影。而現在他已被公司開除了。黛安娜“迪迪”布魯克斯(Diana“DeDe”Brooks),一位很有能力的國際藝術品拍賣行——索思比公司(Sotheby,該公司控制全球藝術品、珠寶和家具現場拍賣的一大部分業務)前CEO,被判軟禁,險些鋃鐺入獄。她的老板阿爾福雷德·托伯曼(Alfred Taubman)則難逃牢獄之劫。就連通用電器公司的前CEO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一位可以稱得上是名流CEO中最出名的人物,其名聲也在直落千丈。
然而,不只是美國人在背叛他們的英雄,歐洲人也緊隨其后。威望迪集團(Vivendi Universal)的CEO讓-瑪麗·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曾將一家法國公用事業公司發展成這家全球性媒體帝國,一度被奉為快要將法國國旗插到好萊塢山頂的英雄。但不久前在公司長達四個小時的年度會議上,受到各方的詰責,正在力保他的商界生涯。糟糕的經營業績、被曝光的內部爭斗和一年中公司股價暴跌40%,令投資者棄他而去。
接著是珀斯·巴尼維克(Percy Barnevik),一位柔聲細語的瑞典人,曾被《財富》雜志認為是“歐洲的杰克·韋爾奇”式的人物。他一手將經營電子電氣的阿西布朗勃法瑞公司(ABB)變為歐洲最大的跨國公司。這家公司去年出現巨額虧損,巴尼維克為他自己和后任者預留1.36億美元退休金的丑聞也被曝光。這位從前的英雄現在因他的貪婪而名譽掃地。

安然打碎發財夢癡心追星一場空
投資者們在電子商務的數學運算中迷失了方向,更加助長了他們對CEO的頂禮膜拜。公司賬目曾經是值得投資者信任的好指導,現在也因為評估新經濟中產生的怪事而被搞得一塌糊涂。于是投資者轉向那些熟悉的面孔和蠱惑人心的花言巧語。這好比是在賽馬中尋找贏家一樣,很容易將賭注下在騎師身上,而不是依據賽馬的一貫成績做出判斷。
正如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投資狂熱那樣,一旦投資者初次被誘入股市,隨后便會產生幻覺。這一過程一經開始,便是自我毀滅式的。在80年代的英國也發生過這種事情。當時私有化進程向人們展現了一派股票而并非紈绔子弟特權的美好前景,天真的投資者開始追捧像寶身公司(Body Shop,英國一家創立于1976年的護膚洗滌用品公司)的安妮塔·羅迪克(Anita Roddick)和波利-派克公司(Polly Peck)的阿思爾·納達(Asil Nadir)這樣的明星,卻沒有仔細分析這些公司的實際收支數字。結果當然是像現在一樣,以淚洗面。波利-派克公司是90年代在倫敦上市的一家經營食品和家用電子產品的集團,在其鼎盛時市值高達近20億英鎊,但在短短的六個月內,它的股價幾乎跌到零。
這一次歷史重演的催化劑是安然公司。雖然幾乎沒有人能看得懂安然的賬目,但投資者們信任肯尼思·萊(Kenneth Lay,前任董事長兼CEO)和杰夫瑞·斯科林(Jefferey Skilling,前任CEO)。他們聲稱公司在玩一種全新的因特網游戲,這種游戲可以為投資者帶來不可想象的財富。現在,安然帝國的崩潰打碎了投資者將賭注押在騎師們身上的美夢。

媒體炒作助貪心騙術終將被戳穿
可能再沒有什么地方的人能像美國人那樣將這些CEO們捧得如此之高,然后又將他們摔得如此之重。這種崇拜狂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新興媒體的刺激。一批像美國有線廣播公司(CNBC)、Bloomberg以及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財經頻道(CNN Money)這樣專門報道商業金融消息的新生代電視頻道,需要一些面孔在其屏幕上露面。CEO們開始成為明星。耶魯管理學院主任杰夫瑞·卡登(Jeffery Garten)在他的《CEO的思想》一書中寫道,“如果你正在拍攝一部電影,需要一位CEO,他們會替你找來邁克爾·阿姆斯特朗(Michael Armstrong)”。阿姆斯特朗先生有著一種將傳統的電信公司帶入新經濟革命腹地的“遠見卓識”。這一“遠見”使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持股者損失了1400億美元財富,公司幾近垮臺。相比之下,電影中的主角倒是很少能夠取得如此的業績。
還有一些新創立的商業雜志,其封面需要這些面孔來填充。“名人效應”是雜志封面設計者信奉的“金科玉律”。一項調查發現,CEO們在雜志封面上出現的頻率與他們過高的收入所得呈正比關系。現在,美國的業界記者正期望成為第一個揭穿使通用電器公司收益上漲這么長時間的會計騙術的人。
提高數字準確度重塑CEO新形象
既然投資者不再相信CEO本人,他們就更加需要相信數字。這是對那些設立全球會計制度標準以保證提高數字準確性的人們所說的。現在起碼要做三件事。首先,投資者必須學會忍受波動幅度更大的數字,這樣的數字更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風險轉移。其次,投資者絕不能僅僅關注像“利潤”這樣的單一“底線”。當大家的注意力都過分集中在某一個數字上時,試圖操控它的努力也會變得非常強大。最后,需要回歸到會計由獨立的和信得過的局外人來判斷其“公正”性這一行業標準上來(會計中經常會摻雜一些主觀因素)。
學術界和咨詢界正在試圖證實:謙虛的、不裝腔作勢的人才是21世紀理想的CEO。但今天的大企業很大程度上是炫耀型企業,即使沒有明星,他們還要制造一個呢!盡一切手段將這些塑像放倒,但不要摧毀他們。這些面孔還會在下一個回合中被重新雕刻出來。▲
(原文載于英國《經濟學家》雜志,2002年5月4日~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