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書屋》的熱心讀者,后來又成為它的一位專職編輯。既然與《書屋》有緣,護惜起來也就倍有深情。
做了半年編輯,不禁想說一說作者和讀者?!稌荨返淖髡撸瑢W院派與非學院派幾成均勢,名流大家與新近學人競展風采。其為文大多見從己出,不拘格套,由此鑄就了《書屋》的基本風格,即新耳目而非備考求。職是之故,對《書屋》的文章,求全責備不難,過眼即忘亦不易。這些心血凝成的思想資源,在相當程度上豐富了變革時期人們的想像力。明代袁中郎有言:雷同之物不必有,孤行之品不可無。近人林語堂更提出一個極端之論,所謂無“偏見”不是好文章。可見自古以來的讀書種子,雖生不同代,但心實相通??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書屋》作編輯,是難得的再學習的機會。常聽人講,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但我卻無法生出這種心情。
《書屋》的讀者遍及全國,而且大都系自費訂閱。別看一年的訂費才60元錢,但對那些清貧的大學生、鄉村教師來說,也是好不容易才擠出來的。這些忠實的讀者是《書屋》耐以生存下來的重要保障。不少人在來信中把本刊稱為“我們的書屋”、“我們美好的書屋”。作為編輯,我常常被這種從心底自然流淌出來的情感所打動,同時也生怕辜負了讀者的厚望。尤其令人刻骨銘心的是,讀者們對《書屋》有著經久不衰的參與熱情。每期《書屋》發出不久,便引來多方面的反饋,或贊揚,或指謬,或補充,或駁難,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互換,最終達到的是互利互惠的目的。
我們編輯部的幾號人,儼如給大家運送精神食糧的車夫,其職責便是推的推,拉的拉,齊心協力地趕路,保證大家每個月有些可享用的東西。雖然一路上不免大汗淋漓,但卻是心甘情愿的。如今的讀書類雜志,競爭十分激烈,但湘人向來不甘人后。我們堅信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澧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