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趙無眠先生筆下的《中國歷代王朝大排名》(載《書屋》2001年第3期),頗覺新鮮好玩。于是再讀之,細讀之,愈讀愈感覺有一種說不盡的妙處在其中。筆者不妨在此表一表、露一露自己的無知,博趙先生及眾方家一笑。
這篇《大排名》首先讓人感覺并聯想到時下頗為風行的二十世紀××作家或××作品排行榜之類搞笑節目。原來想排名嘛,總應該是在同一起跑線、于同一時空之中的一種競爭和排座次。比如說,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幾乎個個經歷過排名次,先是從一個小組到一個班,再從一個年級到全校性排名,再從一個區域到全國性的排名,這多少還感覺到一絲公平,排名先后還有一個統一的分數做參數,同一張試卷多少從某個方面能看出一個人的高下優劣。要不就拿人們津津樂道的梁山泊一百單八條好漢排座次,起碼讀者心中還有一個同一時境底下功勞大小之類概念。
不想,趙先生心血來潮,勇敢地打破一切陳規,把兩千多年間的中國歷代王朝生拉活扯到今天這個統一的時空渠道底下,按自己的標準,來了個“好壞優劣”排行榜,直讓我想起少時聽到過的一個叫做《龜兔賽跑》的童話。我等《書屋》麾下忠實的讀者被動地當了回《龜兔賽跑》的看客,真有點回歸童話、回歸童年的感覺了。
按理說,評價一個王朝的好壞優劣,是史官(家)的事,可真正要說出好壞優劣個中所以然來,恐怕還得這個王朝底下的老百姓說了算。不是都說“歷史是人民寫的”么?“人民”不一定都能寫歷史,但說一說歷史應是可以的。這“好壞優劣”自然全憑“人民”的感覺,至于趙先生開列的“一二三四五”恐怕都是隔河趕鴨。譬如“國勢的強盛”、“民生的安福”、“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發達”等,這“的”字后邊的形容詞都是個可大可小的模糊詞匯,“吾生也晚”,未能親歷,個中安福、清明、發達,我等豈能替人說了算?當然后人要比較是可以的,是橫向比呢?還是縱向比呢?趙先生用了后者,也就如站在長江邊上比上游的水清水深還是下游的水清水深,更好比老子比兒子,兒子的兒子比兒子,比來比去,兒子自然比老子強。這在自然界尚且有“長江后浪推前浪”,莫說人類社會。幸好趙先生得出的結論還是符合這一“進化論”的。
趙先生做學問無疑是非常用功的,他為了這個歷代王朝排行榜,也搞得很辛苦,很細致,舉凡朝代的疆域大小、國祚長短、軍事強弱、皇帝好壞、攝政年數、治世年數、變亂次數、綱紀好壞、宮廷規模、人口多寡、民生遭際、民族關系、文化興衰、影響大小、結局好壞等等一一梳理過來,數字夠精確、事例夠繁雜,最后甚至得出了分數,就像今天學生試卷上的考分一樣具體:“清124分,漢87分,唐80分,宋74分,明64分,元58分,隋45分,秦29分,晉15分。”我想,大清歷代皇帝若是聽了這個分數,一定樂得在天堂里大打哈哈,并且還有資格對秦始皇炫耀:你這個屎(始)皇帝有什么了不起,雖說你開統一中國之先河,成績(分數)卻剛夠我一個零頭!說不定,大清皇帝還能據此坐上若干皇帝好漢中“宋江哥哥”的頭把交椅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十分搞笑的排行榜呢?我私心以為此乃新千年“龜兔賽跑”的先聲。在下不學無術,斗膽對趙文也來個逐項點評。
疆域:九大王朝中清的疆域自然最大,宋的疆域最小,故而清得8分,宋得“鴨蛋”。大宋皇帝不免罵娘,老子打天下沒有功勞,守天下也有苦勞吧,那半壁江山要不是俺為你大清留著,歷史不早改寫了嗎?這好比拿一個原始人的居住面積同今天一個現代人的三室一廳相比。
國祚:九大王朝中,漢朝歷410年,秦僅15年,個中短長分明,因之漢得8分,秦得0分。秦始皇在地底下也會大發雷霆,憑什么老子開天辟地頭一回做皇帝,卻一分也沒有?你劉邦的江山還是從老子手上搶去的呢。若論這一參數,美國在全世界排名也排不到哪里去,至少落后于希臘、中國之后一大截。
軍事:九大王朝,元朝是“戰無不勝”,晉是“一亂即亡”。因此,元得8分,晉一分也沒有。且不說誰付出的代價最大,誰的對手更強。比如說唐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是馬,清則有了火車;唐時用的是刀和劍,清則有了大炮、軍艦。在這里,晉“一亂即亡”得出“平亂能力最差”:0分;而這個“變亂最嚴重”的晉王朝不知何故就能“一亂就是二十幾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皇帝:皇帝好壞雖然在文中并沒有交代,只留下一個懸念,要讀者“參考”另一篇妙文《給歷代皇帝評級》(筆者不知到哪里去找),但分數先出來了。清得最高分8分,晉依然得 0分。根據是“一個朝代好壞皇帝的比例”。這有點類似于高考升學率一樣,難怪如今有的學校拼命想把差生擠出去。清朝才十個皇帝,都壞也壞不到哪里去,漢朝卻有數十個皇帝,壞一半就夠你受的了。
攝政:九個王朝中,只有隋沒有攝政人物,卻得了3分基本分。秦因為趙高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交了白卷。清朝卻因為出了個能“挪用巨額海軍軍費作私用”的慈禧太后攝政四十八載而得了高分,莫名其妙。下回若來個中國貪官排行榜,一定別忘了請趙先生來當評委。
治世:九大王朝中,清以一百三十四年位居榜首,元、秦、晉三代無治世,得分排名倒數三二一。所謂治世,趙先生說,即政治清明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這是衡量王朝優劣的最重要的參數。可惜這個參數竟全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那些名詞解釋,諸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秦晉壽命短,只恨天數,嗚呼!
變亂:治世的反面是變亂。九個王朝中晉“最亂”,清最不亂,因而清得滿分,晉還是 0分。晉先有“八王之亂”,后又有“五胡亂華”,活該!這個該死的“五胡亂華”還直接影響到晉在后面“民族”這一參數上的排名。清雖然南有太平天國,北有捻軍之亂,外有西方列強,但趙先生說“雖然不斷失利,割地賠款求和,也仍然保持了中國的龐大版圖”,可喜可賀,且不管這些亂從1840年到1910年有多長、有多深。想想大晉皇帝為何不在“八王之亂”中來個割地賠款呢?
綱紀:清綱紀“最好”,8分;晉自然最不好,依然交白卷。原因其實還是出在變亂上。因為趙先生說:“有清一代從未發生過宦官之禍與外戚之禍;沒有一個皇帝、皇后被廢殺;僅康熙一朝發生過儲位之爭,也不過太子被廢而已;絕少殺功臣、家室;慈禧的辛酉政變與戊戌政變,僅殺顧命大臣及六君子數人。”看來即便是史書上說的“文字獄”在趙先生眼下不過是輕描淡寫了一筆。而有宋一代,因為朋黨之爭、廢后之爭,王安石變法失敗都遠遠勝于“文字獄”了。
宮廷:論規模、用度,宋做得最好,排第一;明最差,得0分。理由也很簡單,“宋太祖限定宮中宦官為五十人,歷代皇帝都未超出此數”,“明堪稱太監帝國,明末時竟達十萬之譜,宮女九千人……”如此說來,僅以太監這一參數就能足夠證明了。
效能:通過趙先生綜合考評,清的效能最好,得滿分;明最差,又得“鴨蛋”。原因出于“明初為丞相制,不久改為內閣制,皇帝高度獨裁又多怠于理政,特務盛行,官吏俸祿極低,黨爭不息,明亡時滿朝文武竟呼之不至”;清則有三大特長:“一、除皇帝過生日和過年,幾乎無一日不辦公,緊急時還要加班至夜半,令人想起‘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二、辦事快,每日處理折奏數十上百件,皆當天辦完,這種效率,為歷朝所不能比擬,就是民國與共和國政府都應為之汗顏;三、辦事機密……”趙先生真夠幽默,想像之豐富也令人嘆絕;更不想,趙先生面對歷史竟能如此大言不慚,還善于鑒古諷今。難怪乎今天國人如此喜歡加班加點,周末都不忘到娛樂場所“公干”!也難怪今日之文山會海不絕,這都得益于大清的垂范。明政府只知道學西方,搞什么國人最不喜歡的“內閣”。
人口:地大是中國的一大經久優勢,趙先生開篇就講過;人口也一直是中國人值得榮耀的參數。九大王朝中,清以“四萬萬五千萬”得第一名;晉的人口最少,“敬陪末座”。聽到這個分數,筆者不禁為晉王朝惋惜,看你窩囊到什么程度,連生孩子都不會!淺顯得“人多力量大”這道理都不懂,真懶得理你。
民生:九大王朝中,清的民生“最好”,“自康熙至道光,約二百一十余年間,百姓多能維持小康……有清一代,無饑民引發的起義”;“秦民最為痛苦”,“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這是秦交的第三張白卷。民生我不敢說,因為我沒趕上清,也終于沒趕上秦,生不逢時,徒嘆奈何。只不過聽趙先生說的滿紙皆為虛詞。譬如大清的“小康”是不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小康”?筆者至今仍只得溫飽,離小康尚遠。聽先生講大清即能“小康”,真恨父母不早生我幾個世紀。
民族:九大王朝中,元的民族關系最差,“敬陪末座”;清的民族關系最好,位居龍首。從最差到最好,真正做到了從大亂到大治。好在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里,除了在別有用心者眼里,民族關系一直不是大問題,要不趙先生就能得以當上民族問題顧問。不過借此機會,筆者想問一問趙專家:秦滅六國消滅了哪些“民族差異”,亡秦必楚的秦和楚是兩個何種民族?“有清一代,藏不敢叛”是不是等于“藏不想叛”?
文化:文化這個參數在趙先生筆下排到第十六,倒數第三。清依然遙遙領先,晉又倒數第一。因為“清集中國傳統之大成(歷史演變至此,清不想集大成也得集大成了——筆者注),手工業發達,開始大量接受西方文化”;而晉呢,“佛教漸盛,時興清談”。兩相對比,我先是啞口無言,繼而啞然失笑……
影響:終于輪到秦始皇揚眉吐氣了,這回,連趙先生也不得不承認秦的影響力排首位了。對不起,晉依然不行,“敬陪末座”。但我不禁奇怪,按趙先生評的分數,此前大清的分數早非其他王朝可比,不論是疆域、國祚、軍事、皇帝、攝政、治世,還是變亂、綱紀、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都是大清居老大哥不可動搖的地位,為何影響力反不如短命的秦呢?竟輸給秦老弟。這下不光我看不懂了,恐怕很多人也看不懂了,這是論哪門子影響力呢?
結局:結局中清“最為完美”,順利過渡到民國;秦的結局自然太差,皇帝板凳未坐熱。不過我讀至此,不禁想,兩千多年的封建大歷史恐怕至此也不得不“走向完美了”吧。這結局真乃天數如此。辛苦了,趙無眠先生,其實不用您犧牲多少個無眠的夜晚來教我們從小就會的排行榜了。您不說,我們也知道大清“肯定排第一”。這樣簡單的加減乘除相信大家都會。我擔心您在無眠中走火入魔;我更擔心,您這樣的一排名,倒把我們原本清醒的數學知識給攪糊涂了。要知道,我們當中,清醒的人本來就不多了,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圍繞著孔方兄到底有多少個孔這個問題而焦頭爛額地活著,您還來攪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