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是一個有2 000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國際大都市。它以醉人的塞納河、雄偉的埃菲爾鐵塔、壯美典雅的凱旋門、名字與內容一樣漂亮的巴黎圣母院以及藏納世界藝術精品的羅浮宮和歐洲古代皇宮的極品——凡爾賽宮等名勝古跡著稱于世,吸引著全世界各種膚色的人們蜂擁而至。我兩次到歐洲,都有幸到過巴黎。
有人說,巴黎如果沒有羅浮宮,她只屬于法國,而因為有了羅浮宮才屬于歐洲、屬于世界了。我兩次到巴黎,又兩次都參觀了羅浮宮。
羅浮宮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筑之一,現為國立美術博物館,與彼得格勒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并列,號稱世界三大博物館。
羅浮宮建筑本身是法蘭西王朝的歷史見證。13世紀初,法王菲力浦·奧古斯特下命令在一座原皇家大牢的原址上大興土木,一座古典主義的壯觀城堡古塔在巴黎這座古老的城市中矗立了起來。16世紀前半期,法蘭西一世開始把它改建為文藝復興式的宮殿。后來,又經過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十四和拿破侖三世的屢次改建,完成了羅浮宮的基本建筑。
羅浮宮的最后一次擴建始于1982年,歷時15個年頭,于1997年竣工。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宣讀了“對羅浮宮實行全面的博物館性建設”的計劃,聘請了華盛頓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做建筑設計,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博物館學特點的文化集錦,取名為大羅浮宮,并使它熔融于周圍環境之中”的羅浮宮。
羅浮宮現占地面積共161 3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61 300平方米。比較固定的展覽由古東方文物和伊斯蘭藝術;古埃及文物;古希臘、羅馬文物;工藝品、雕刻、繪畫等幾個部分組成。這幾個部分的分類不盡科學,有的以地區分,有的以年代分,有的以藝術種類分,不免有交叉。如雕刻部分有法國的,還有意大利、西班牙的,也有北歐的。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刻在這部分找不到,因為它們被分散收藏到各自的地區館中去了。
羅浮宮中有42萬件藏品。這些藏品的來源除這座宮殿的主宰者們陸續收藏下的而外,更得益于拿破侖戰爭期間拿破侖用槍炮的掠奪。他把所有被征服國家(主要是歐洲各國和埃及、敘利亞等)最好的藝術品都運進了羅浮宮,其中包括拉斐爾的《圣母的婚禮》、喬·凡尼的《圣母哀子像》等著名繪畫。拿破侖失敗之后,雖有500多件珍品又完璧歸趙,卻仍然被羅浮宮留下了大批當年的“繳獲品”。拿破侖為法國獵取寶物的狂熱,沒有因為拿破侖的失敗而臭名遠揚,相反,大大改變了法國的形象,從此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的美稱,不再屬于意大利的羅馬,而屬于法國的巴黎了。同時,拿破侖還給法國人留下了一個“傳統”,法國的外交官、教士、商人繼續把搞到手的埃及、希臘、意大利、波斯、古巴比倫的文物,塞進羅浮宮,豐富了那里的本來就很豐富的藏品。
42萬件藏品比起有400萬件藏品的大英博物館和前蘇聯國立歷史博物館,比起有600萬件藏品的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330萬件藏品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3億件藏品的美國史密森博物館,以及擁有100萬件藏品的中國故宮博物館來不算多,但這絕對不影響羅浮宮作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影響和地位。它以包容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而著稱于世,其收藏范圍之廣、品類之多、質量之高、保存之完美,都是其他博物館所無法比擬的。
記得第一次走進羅浮宮的時候,主人就告訴我們,把羅浮宮各個展室的文物和藝術品都細看一遍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時間。而我們一行兩次去羅浮宮逗留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天,就只能是走馬觀花,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擇其要者而駐足,選其精華而留神罷了。
不過,羅浮宮無論你怎么看,它都會使你心動和震撼。從外觀上看,它本身就是一件集建筑藝術、雕塑藝術、園林藝術、裝飾藝術,集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于一身的巨大的藝術品。建筑大師們把古代藝術與現代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堪稱建筑學及建筑史上的華彩樂章,充分反映了人類的聰明智慧。走進展廳,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座美不勝收的藝術殿堂,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也是一部博大精深、閱讀不盡的歷史教科書。
羅浮宮最大量、最精美也最引人入勝的是它的雕刻和繪畫。誰都知道羅浮宮鎮館之寶中的至寶是古希臘石雕《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阿芙蒂特》)和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又稱《焦貢納》)。這兩件希世珍寶分別藏于古希臘館和繪畫部分中的意大利繪畫館。這兩個地方總是人流如潮、擁擠不堪,連照張相都非常困難。不過無論怎樣擁擠,誰也不會放過拍照留念的機會。 《米洛斯的維納斯》被發現在愛琴海米洛斯島,據說出于2 000多年前雕塑巨匠帕克拉西戴爾之手。這件端莊典雅而富有殘缺美的藝術珍品,是古典藝術最偉大的杰作之一。解說詞說:“一尊著名的希臘雕塑品,一件不能逃避觀眾視線的杰作,一幅眾所周知的雕像,一個不完整和永遠讓人賞心悅目的典范。”“不完整”是指它發現時雙臂已缺,故又名“斷臂女神”。后世藝術家們紛紛想象原雕像的雙手是怎樣的姿態,并試圖安接,都始終不得要領。
《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巨匠之一的達·芬奇(另外兩位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1503年在他的家鄉佛羅倫薩畫的,關于畫中人,有的說是一位富商妻子,有的說是一位官員的第三位妻子,還有的說是作者“自畫像的變形”等。不管是誰,她把那迷人的微笑獻給了永恒。還有她的右手,也被藝術家們譽為世界美術上最美、最不可思議的一只手。這幅肖像,作者前后整整畫了四年。
除了以上兩件圣寶,羅浮宮里還有許多享譽世界的雕刻和繪畫作品,如雕刻《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尼卡》。有人把她看作是與維納斯齊名的不朽之作。她頭部已缺,但從僅僅披著一襲“薄紗”的胴體可以看出那輕盈婀娜的風姿。她的雙臂代之以一雙雄鷹的翅膀,似在有力地撲打,作舒展飛翔之姿。這是為紀念古代希臘一次海戰中薩莫色雷斯島的征服者德米特里大敗埃及王托密的艦隊而制作的剛柔結合的藝術品,雕成于前306年,而她在希臘薩莫色雷斯被發掘出土時,都已經到了1863年,整整沉睡于地下達2 100多年。繪畫作品中,無論是意大利的、西班牙的、英國的還是法國的,都可從中親眼目睹到早已享譽世界、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曠世杰作,如《最后的晚餐》、《漂亮的女園丁》、《拿破侖一世的加冕》、《大宮女》、《梅度斯之筏》等等。
在羅浮宮中,我們沒有見到過多的中國作品。第一次參觀時偶然發現的幾個木雕小佛頭,在第二次參觀時也不見了。伯希和弄走的大量敦煌藏經洞的繪畫經卷、文書等也不陳列在羅浮宮中,而保存在吉美博物館中和國立圖書館中。
羅浮宮的舉世矚目自然增加了對它看護管理的難度。事實上羅浮宮的安全保衛設施也堪稱世界一流,全館安裝了一套具有現代尖端技術的保衛系統,有紅外線偵察、閉路電視監控及防盜設備等,同時還配備了950名保安人員。盡管防范嚴密,文物、藝術品被盜事件仍不斷發生。近年來見諸報端的被盜案件就有五次之多。被盜文物主要是繪畫,如法國19世紀的畫家潘·德克里塞伯爵所作的油畫《風景中的黃鹿》等,還有一柄重17公斤、長1.12米的17世紀的青銅戟。
羅浮宮連連失盜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有人問,何不將所有展品都裝進玻璃框中。該館館長說,一是費用太貴,再是解決玻璃的反光問題目前尚處于試驗階段。10多年前,英國倫敦國家博物館曾這樣做過,但后來又全部撤掉了。因為這樣一來,展品很重,一旦發生火災,難以搬運。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當賊下了決心以后,再好的設施防范也是有限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在現場有保安人員,光巡邏是不夠的。
從羅浮宮的屢屢被盜,聯想到我們的一些館藏文物及珍貴展品的保護措施,我們還沒有條件像法國那樣配備世界尖端的保安系統,也沒有條件給每個館都安裝上網絡電視監控,紅外線偵察也是很低檔次的。我們最方便易行,也最有效的恰恰是以人為主的“人、機、狗”的三結合。在這種“三結合”的辦法下,也屢屢發生文物被盜事件。而失盜的原因不在“三結合”,而在于沒有真正落實“三結合”,尤其是沒有落實“以人為主”。問題往往出在人的環節上,即使“機”和“狗”出了問題,責任也在人身上。所以,“以人為主”的三結合,是目前最適合中國國情、最行之有效的安保辦法。即使我們的經濟發展了,科技進步了,能在所有的博物館里都安裝上世界尖端的保安系統了,還要發揮人的作用,還要搞“三結合”,正像羅浮宮不能離開保安人員在現場一樣。
羅浮宮是一面鏡子,從那里我們看到了文物、藝術品對于人類的重要和珍貴,也看到了保護、利用這些極其珍貴的文物、藝術品為人類服務的艱難和責任重大。這是我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兩次參觀考察羅浮宮后感受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