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得得,戰車隆隆,刀劍錚錚,人馬嘶叫,在中華民族痛覺的敏感處,我們看見了長城。
在荒涼的戈壁,在無垠的沙漠,在險峻的山嶺,在遼闊的平原,在和平的歌聲中,我們感悟長城。
在中國歷史上,綿延萬里的長城的出現,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萬里長城出現的歷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在這段記載中,可以說一覽無余。
自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以來,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金、遼、元、明等朝都大規模地修筑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修筑的長城最為壯觀綿長。歷經歲月的風霜,明代以前的長城,大都破敗不堪。我們現在看見的雄偉壯麗的長城遺址,基本上是明代修筑的。
明代是我國修筑萬里長城的最后一個高峰期,也是萬里長城的最后完成期。明長城的修筑從洪武元年(1368)開始,前后共修18次之多,一直到1600年才基本完成。從此,浸注了勞動人民血汗,浸注了中華民族智慧的萬里長城,屹立在東方大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篇章。
或石壘,或磚砌,或土筑、或挖壕……長城,蜿蜒于崇山峻嶺之上,橫穿于戈壁曠野之中,雄偉壯麗,氣勢奪人。
長城是一個巨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它與長城內外的許多防御設施、兵力布置、通訊交通、后勤保障構成了完整的防御體系。一次次征戰,一場場廝殺,“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長城的故事,寫滿了悲傷,寫滿了征人的血與淚。
明代萬里長城是我國歷代長城的繼承和發展,但其建筑技術、通過路線,都與歷代長城有很大的差異。從建筑技術上看,秦、漢長城多為夯土建筑,而明長城多為磚石建筑;從通過路線上看,明長城已逐步向南縮進。
明長城設有烽堠,是用來報警的墩臺,建在臺地或山嶺的最高處,烽堠間相距1.5公里,其內堆積柴薪,一旦遇有敵情,日間焚煙,夜間舉火,把敵情傳至營堡。明長城沿線共有九個重要的防守區即九鎮,每鎮設總兵統轄長城防務。
長城是草原游牧和定居農耕的分界線和會聚線。長城外,雪山高聳,溪流潺潺,牧歌悠悠;潔白的帳篷,成群的牛羊,奔馳的駿馬,天蒼蒼,野茫茫,一派自由、美麗的景象。長城內,阡陌縱橫,屋舍連綿,柳色青青;春天耕種,秋天收獲,到處洋溢著豐收的歌聲。大道邊,駝鈴丁當,商賈云集,驛使飛馳……長城,保衛各族人民幸福安寧地生活,兩種文化的滲透和融合,促進了長城內外經濟、文化的發展。
有了墻,就有了破墻而入的欲望,就有了交流的要求。在游牧民族方面,畜牧經濟使他們有大量的畜產品可供交換,他們迫切需要換回糧食、布帛、鐵器,以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在定居農耕者方面,戰國以后商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游牧地區出產的牲畜、皮裘等已成為中原地區人民十分需要的商品。由于經濟上互相交往的需求,南北各族人民常常不畏艱險,克服各種障礙來進行貿易。有了長城,這樣的經濟貿易交往,更加便利,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