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丁 元 山 佳
面對金融業越來越廣泛地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今天,我們關注銀行收費,其實是在關注中資銀行“求變”的信息。舊的消費觀念可以打破,新的消費觀念可以建立,從本質上說,我們企盼的只是一個良好金融競爭秩序的明天……
[背景]
上海市民狀告花旗銀行
2002年4月8日,上海市民吳衛明去外灘花旗銀行浦西支行,準備存入800美元,不料卻被告之,每月需繳納5美元或50元人民幣的理財服務費。吳衛明覺得不能接受,自己根本就不需要銀行理財。他的儲蓄要求遭到花旗銀行的拒絕。
吳衛明覺得花旗的態度比較冷漠,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認為這是對中小客戶的歧視。他說:“花旗銀行作為在中國經營公眾儲蓄業務的金融機構,理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相關的法規,吸收社會公眾存款既是法律賦予銀行的權利,同時也是其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花旗銀行的捆綁收費事實上是將小儲戶排除在自己的服務范圍之外,是對商業銀行法定義務的逃避,也是對社會公眾的侵權。”
4月9日,吳衛明赴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狀告花旗銀行,稱自己的消費權利受到限制,要求法院判令花旗銀行賠禮道歉并賠償34元的路費損失。
吳衛明狀告花旗案無論結局如何,都反映了銀行在收費問題上與儲戶的矛盾。送錢給銀行,反而要收費,許多人對此很不理解。但西方的銀行家們并沒有因此而改變他們的步調與一貫作風,依舊是我行我素;中資銀行則認為,銀行巨大的成本投入沒有多少回報,不利于銀行的健康發展;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一片聲浪中,有關專家也一再預言中資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勢在必行;面對即將告別中資銀行的“免費大餐”,廣大的中、小儲戶們,你將如何應對?
[現狀]
外資銀行收費:一石激起千層浪
2002年3月21日,美國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率先向中國境內的各類客戶全面開辦外匯業務,拉開了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服務的序幕。花旗銀行一開業便規定,凡是月均存款總額低于5000美元的客戶,每月需交納5美元或50元人民幣的賬戶管理費;緊接著,匯豐銀行和東亞銀行也作出了同樣的規定。外資銀行設高門檻用意十分明顯,他們要把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牢牢鎖定高端客戶。而眾多的小額儲戶面對外資銀行高高舉起的“洋快刀”,卻只好“望門止步”。
與外資銀行對小額儲戶收取服務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絕大部分銀行90%的收入主要來自傳統的存貸利率。曾幾何時,銀行還采用過先付利息、給儲戶贈送小禮品等方式拉攏儲戶。在這種背景下,免費服務自然變成了理所當然。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銀行開辦的中間業務(不構成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業務,即通俗地說不花銀行錢的業務)越來越多,由此占用的場地、網絡、人力、技術等資源也日益增加,經營成本持續上升,銀行贏利空間卻日益縮小。據統計,全國幾大銀行僅花在中間業務上的費用就高達10個多億。僅持卡跨行取款一項,有關人士算過一筆賬,假如某人分3次跨行持卡提取300元,那么銀行方面付出的成本費就達13元之多。發行一張太平洋卡的成本為10元,而全國太平洋卡的總量已達200萬張,這2000萬元的成本也只好讓銀行背著。
各大中資銀行都不諱言這樣一個事實:低端客戶龐大無比,這些客戶存折一大堆,但每個存折余額少得可憐,且常年不發生交易,成為死存折。業內人士聲稱,銀行管理一個100元的存折與管理一個100萬元的存折成本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傳統的存貸利潤捉襟見肘的今天,相當多的商業銀行還在通過少收費、免收費、代墊費等方式拉存款、拉儲戶,中間業務演變成拉攏客戶的贈品。在長期的惡性競爭后,各家銀行也逐漸難以承受不計成本的高額付出。
面對外資銀行的做法,中資銀行的服務收費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為此,中國銀行業協會早在2001年8月就已向人民銀行提交了一份《調整中間業務收費的建議》,這份《建議》目的明確,就是要建立起銀行收費的基本理念,以便更好地與“國際慣例”接軌。
最近,中國工商銀行廣州分行的個別儲蓄所貼出了按客戶存取金額的大小分區辦理,提供差別服務的告示。該儲蓄所轄區多為小額儲戶,結果2000元以下,的窗口排起了“長龍”,儲戶經常要等半個多小時才能輪到,與享受優質快捷服務的窗口相比,這些小額儲戶常感到“低人一等”。
不久前,虎門某銀行又傳出客戶需存入2000元才能開戶的規定。這家銀行的某行長解釋這樣做的理由是“為了選擇優質客戶”。他認為銀行定位為企業,追求利潤是其天職,選擇自己的客戶也在情理之中。
面對以上做法,有關人士認為,這兩家銀行的做法雖然有違現行規定,但卻傳遞出中資銀行“求變”的信息。在外資銀行向小額儲戶收取管理費的背景下,中資銀行也開始選擇客戶,對小額儲戶說不。
[反響]
面對收費:來自各大城市的調查
▲銀行服務收費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嗎?日前,零點市場調查公司對京滬穗三地618位居民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5%的受訪者能夠接受銀行服務收費,45%的受訪者對銀行收費服務覺得不合理。同時,調查還顯示,北京市民對銀行服務收費的接受程度高于上海和廣州,達到了65.5%。
▲日前,北方調查策劃事務所在天津市就銀行對小額賬戶收費、抬高存款門檻問題,隨機抽樣對200名儲戶進行意見問卷調查,結果是:98%的儲戶認為銀行對小儲戶收費,抬高門檻的做法不合理。
▲來自上海的另一項調查顯示:57.15%的人認為銀行是通過投資來盈利的,不應收取服務費;50.1%的人認為目前利息已經很低了,存錢再收費是不合理的。接受或贊同銀行在提供存款業務時收費的市民僅占受訪人數的15%,65.7%的受訪者表示不應該。
贊同銀行收費服務的主要原因有:促使銀行提升服務管理水平、改善銀行服務態度、有利于銀行長期良性發展、有利于銀行有序競爭、增加銀行公信、提供理財信息、提高銀行效益等。
認為銀行收費不合理的民眾認為:收費對銀行有利,于是便使勁說這是“國際慣例”,可是外資銀行高質量的服務卻沒有人說起。現在國內一些行業,已將“有償服務”演變成“亂收費”的托詞!
[觀點]
儲戶們的聲音
▲某外企咨詢公司職員:同事們正在議論銀行收費這件事。總的來說,都持反對態度。因為許多單位工資都是用銀行卡發放,如果第一次取款就收費,定會使人反感,因為工資是稅后收入。此前銀行為了吸引客戶亂發銀行借記卡,造成死卡和無效卡,使得銀行管理成本增加,各種卡混亂,銀行對此應負責任。銀行賠錢,是運營成本太高,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自身的運作機制上下功夫,而不是叫消費者承擔。
▲某公司市場主管:聽說,由于ATM機發卡行的運營管理成本由2元提高到了4元,所以多出的2元要消費者承擔。我很想知道2元的成本和4元的成本是怎樣算出來的,銀行收的這2元有什么依據。銀行鼓勵大家用電子銀行,可連異行取錢都要收費,這種鼓勵或是“強制推廣電子銀行”的舉措能不能被廣大消費者接受,還有待于時間的檢驗。
▲一小區居民認為:在商業行為中,信譽和信任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旦國外銀行被允許經營人民幣經常項目業務時,國人恐怕還是要找服務好的。外國的東西對中國并不是件件都合適。外國人吃飯用刀叉,我們用筷子,誰喜歡用什么就用什么。
▲某中學的王先生認為:銀行作為一種國家金融服務的工具,應該為全體公眾服務,這種服務應該對所有客戶都是平等的,銀行不應該選擇客戶大小。
▲在某媒體工作的孔女士說:家里確有不少存折,許多都是死戶,看著都嫌麻煩。有時想銷戶,但銀行要求銷戶必須到開戶行辦理,否則賬戶里必須留1元錢保留這個存折。為了銷戶,不僅要搭上時間,還要車馬勞頓,受排隊之苦,想想也就放棄了。所以銀行負擔大,部分原因是自己管理不善的結果。
▲某高校教師張先生認為: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多少還承擔著替政府向社會提供金融服務的角色,這恐怕是國有銀行肩上一個更大、更重的包袱。銀行對小額儲戶收費,事實上是意圖將小額儲戶排除在服務范圍之外,是對商業銀行法定義務的逃避,也是對社會公眾的侵權。
銀行界的說法
▲某銀行職員林小姐:我認為像銀行間ATM異行提款收費和存折掛失收費等,數額并不大。而且銀行確實要為它們支付成本。銀行的運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它得考慮自己的運行成本。收費的另外一個目的,應該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很多在國際上被視為通行慣例的事,在國內推廣,消費者剛開始會感到不適應。但這是大趨勢,相信最終大家會習慣。
▲某銀行私人金融業務處王副處長:銀行在中間業務收費問題上不應該搞一刀切,也不能完全照搬國外銀行的一些做法,應由各銀行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決定。
▲某銀行個人貸款中心劉副主任:收費是大勢所趨,國內的消費者必須轉換觀念,明確銀行屬于服務性企業而不是公益性機構這樣一個事實,認識到“服務有價”。
金融專家的評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黃研究員:目前國內銀行的存貸利差還很可觀,可達3個百分點以上。而發達國家的利率是市場化的,利差很小,一般在2%左右。銀行通過收取賬戶管理費等來增加收入,這叫資產綜合運用利差。國內的利差高,隱含著的一部分可以用來補貼,做到不收賬戶管理費。
而且,國內銀行已經建立了數萬個營業網點,雇用了100多萬名員工,有能力為居民提供普遍的服務。目前銀行對儲戶的服務項目還比較單一,有些服務收費已經不低(如匯款收1%的手續費)。
中國實際上還是個資金十分稀缺的國家,按目前的勞動力人均資本計算,若維持現有的就業率,將來的資本缺口壓力很大。現在,企業、政府機關是資金赤字部門,近些年,這些資金缺口的75%是居民存款填補的。所以,從宏觀上來看,小額儲戶的存款對于國民經濟發展仍然很有意義……
把對小額儲戶收費說成“國際慣例”,這很牽強。其實對儲蓄存款,全世界的銀行都不收費,頂多在提供額外服務的時候,額外收費。
▲中國銀行金融研究所宗良先生:我國100元以下的儲戶雖多,但有其特殊的原因,這與我們的金融產品不普及、整合能力不夠有關。商業銀行收費是趨勢,也是國際慣例,但因為我們銀行間的互通還沒有完成,還有以前的不少存款不是實名制的,中間業務的代收代繳這部分應如何處理,以什么方式服務都沒有明確,所以說,銀行收費時機并不成熟。
▲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艾豐:第一,從客戶角度來講,既然我已向銀行付了費,那就有權向銀行提出服務質量的要求;第二,從銀行的角度來看,既然實行了收費機制,就要體現“優質優價、物有所值”的服務承諾。由此看來,理財服務若真能通過引進收費機制,取得理財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的全新突破,應該是一件好事。
[相關鏈接]
▲“2002北京·金融創新論壇”2002年5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李禮輝在會上透露:中資銀行正在醞釀對100元以下的賬戶收費,而且,中國銀行業協會起草的“調整國內銀行中間業務收費的有關申請”,已納入申報程序。
▲2002年7月3日《新聞晨報》訊:中國工商銀行廣州分行個別儲蓄所貼出了按客戶存取金額的大小分區辦理、提供差別服務的告示。要求辦理2000元以下現金取款業務的客戶在一窗口排隊辦理;辦理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存取款業務的客戶則在另一窗口辦理,享受優質快捷服務。
▲建行開始收費
從2002年7月24日起,建行開始向在ATM機上跨行提款的用戶收取每筆2元的手續費。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坦言收費4大理由:
1.銀行卡跨行收費符合有關銀行規定。
2.銀行卡是否收費應符合市場規律。
3.目前爭論的焦點是收多少錢合理。
4.即使外資銀行的銀行卡跨行提現,也要繳納一定費用。
▲2002年8月13日《北京青年報》訊:昨天,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正式表態,發卡銀行向持卡人收取跨行ATM取現手續費,符合現有政策規定。
但記者昨天采訪發現,工行、中行、農行、招商行等都持觀望態度。工行牡丹卡中心一位人士表示,銀行卡跨行收費是個大趨勢,但是目前的政策仍是“牡丹靈通卡跨行不收費,而且最近一段時間也不會收。”招商銀行北京分行收費政策也沒確定,畢竟“建行收費在社會上的反響遠遠超出預期,誰也不希望因此流失客戶。”農行北京分行的回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單從成本收益考慮,我們應該收費,但是目前我們不會。以后如果有三四家銀行收費,我們一定會跟著。”
▲論題:銀行醞釀對百元以下賬戶收費,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根據新浪網讀者調查表(截止8月27日)統計結果如下:(共有3489人參加)
[結語]
銀行收費應由市場說了算
據央行有關人士透露,中資銀行將被允許收費,有關的規定可能在近日出臺。目前贊成者和反對者的爭論已經如火如荼。我們認為作為普通儲戶,要明白收費的趨勢不可阻擋;而對于銀行,有一點必須明確,這費不能白收,真正要讓老百姓心甘情愿地交費,銀行要做的事還很多。
首先,銀行有收費的權利,但老百姓有選擇的自由。外資銀行之所以敢率先收費,是因為它有幾百年來的經驗積累,它所能提供的服務已經能夠經得起市場的考驗。由于外資銀行的客戶有限,提供的服務是比較優質的。在市場被細分之后,銀行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對于不符合市場等價交換原則的“賠本買賣”,銀行當然不干。客觀地說,在某些領域,中資銀行的服務也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免費的前提下,絕大部分的客戶還是滿意的。然而,一旦收費我們的服務能達到客戶滿意的程度嗎?畢竟國內銀行的市場化經驗不足,服務產品沒有創新,更談不上細分市場了。即使國家有關部門允許銀行收費,也應該是出于推動銀行改革,提高市場化程度和服務水平的考慮。
只要不是硬性規定所有的服務必須收費,允許市場來調節的話,相信老百姓就會有選擇。如果你的服務質量低,就用腳投票,換一家吧;如果同等的服務質量,那就選擇價格低的銀行。因此,銀行收不收費最終還將由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