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中石油”)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中石化”)這兩大國內石油業的巨人自1999年發動的加油站收購戰,終于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兩大集團達成共識,不再以超高價收購油站,停止了這場從長遠看兩敗俱傷的收購戰。
加油站無序競爭時代
近10年來,我國加油站數量迅猛增加,已有近9萬座遍布全國城鄉。加油難問題解決了,但加油站數量過多過濫、成品油質量魚龍混雜、經營手段五花八門等問題接踵而來。僅山東省高峰時竟達到萬座,廣西覃塘到桂港20公里的路段就有加油站24個。
據業內人士分析,我國成品油的年零售量在6000萬噸左右,而現有大小加油站近9萬座,按目前水平,一般一個加油站年加油量在1000噸左右才能維持經營。由此可知我國的加油站數量已處于飽和狀態。
美國平均4000多輛汽車一個加油站.而我國平均數為800~900輛。對此美國環球石油市場咨詢公司塔特森先生說: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了過量加油站,有些加油站沒掙到錢,在八九十年代關閉了,目前中國在做同樣的事。
全國性的成品油市場整治開始于1994年,至今已經8年。期間,國務院辦公廳先后3次發出有關“規范成品油市場秩序”的文件。國務院有關部委局也相繼發出“嚴格控制新建加油站”的通知。現在雖然市場秩序有些好轉,但布局不合理、過多過濫、稅負不均等問題還比較嚴重。實踐證明,在巨大利潤的誘惑下,僅靠發文件、行政干預是難以改變市場混亂局面的。
石化行業的權威人士在分析市場混亂原因時指出:市場規則不完善,給一些違規建設和經營者留下了可乘之機。以前地方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對加油站建設的審批,依據的是1992年建設部頒發的《小型石油庫及加油站設計規范》,這個標準根據當時的經濟環境制定,只適合于城市加油站,而對國道、省道及鄉鎮等加油站的建設規模、占地面積沒有明確規定。規定模糊導致近年一些地方加油站重復建設、布局混亂。個別地方政府甚至把加油站作為招商引資項目,只要拿錢來,不管明天如何。
缺少行業規劃是加油站盲目發展的又一原因。加油站除了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等行業特點外,還是商業網點,只有長遠規劃合理布局,市場才能良性發展。而一些地方,追求眼前利益,實行地方保護,對市場監管不嚴。一位福建油商公開說,建加油站是為了賣掉賺錢,賣不掉就經營四五年,然后白“送給”當地。我國加AWTO后,一些人圈地建站等待外資收購,中國兩大石油公司對社會加油站的收購,某種程度上也刺激了加油站的盲目建設。
日前國務院要求各省經貿委和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做好行業規劃,嚴格市場準入。在2002年6月30日前明確本地區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鄉道路加油站的設置間距和城區加油站的設置半徑,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加油站在2003年12月31日前搬遷或者關閉。對納入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連鎖經營體系的社會加油站核發《成品油零售經營批準證書》,其余的加油站于2002年8月31日前一律關閉。
石油巨頭瘋搶油站
如果要問最近兩年做什么最賺錢,恐怕當數加油站了。由于成為爭搶的目標,加油站身價陡增。中國最大的兩家石油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定下了雄心勃勃的增加加油站計劃,全力并購。
中石化對外宣稱,該公司計劃在2000~2003年期間,投資人民幣313億元,用于擴大公司石油產品的零售業務。其中的251億元人民幣將用于購買現有加油站,以及在中國主要城市和高速公路沿線修建新的加油站。另外6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將用來從地方政府手中購買石油存儲和運輸設施,或用于建造新的設施。中石化總公司希望通過增加投資,到2003年將其占整個中國石油產品零售市場的份額由1999年的40%提高到2003年的70%。
中石油則計劃在3年內占有北部和西部市場的60%份額。國外大公司更是不惜虧本介入,對一向重視終端銷售的他們來說,占住了國內銷售市場,就占住了一切。一旦中國放開市場,束縛已久的他們便可以放手一搏。盡管國家并沒有給外商介入加油站開綠燈,但實際上國際油商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悄悄行動,他們通過各種“暗合”方式,要么投資合股,要么品牌包裝,搞特許經營,將一些社會性(或私營)加油站收歸麾下。國內名氣最響的外國石油公司殼牌集團已在華投資10億美元,不但建立了20多個三資企業和辦事處,還采用合資方式建立了40個加油站。其中在天津投資的10處加油站全部亮出殼牌形象,使營業量提高了3倍。據透露,殼牌還將在今后幾年內投資3億美元。美國埃克森美孚聲稱已在中國擁有36座加油站,以后還有大動作。英國BP阿莫科的聲勢更加浩大,稱其將拿出100億美元“開發”中國的油品終端市場。中國目前每年成品油銷量約6000萬噸,BP阿莫科竟規劃在3~5年內在中國達到500萬噸的銷售量。
中國的兩大國家石油公司清楚,加油站就是生命線,加油站是石油進入市場的最后關口,搶占加油站,擴大終端零售市場是大型石油公司最終取得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相對于目前國內的9萬多個加油站,中石化和中石油2萬多個的占有額顯然不夠。如果外國石油公司控制了國內石油終端市場,處于上游的中國油田和煉油企業將受到挑戰。
一般說來油價走低,油田虧,但是煉油、化工和銷售賺;油價升高,煉油虧,但油田、銷售賺。產業鏈條的相互銜接與配置,會大大增強公司的競爭力。因此,“迅速搶灘布點,占領終端市場”成為兩大石油公司的戰略。
兩大公司大張旗鼓地收購,使許多地方的加油站價格一路上揚,分別增值在40~100%不等。據業內人士估算,這些成本的收回少說也得10年8年的,而10年后的市場是什么樣子,誰也不敢說。
但有關人士指出:現在收購加油站,價格是高了點,但這個網絡必須建,你不建,國外公司不惜血本也要建。人世后我們面臨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跨國公司。時間很緊,收購是重點,付出代價是應該的,這是個戰略問題。
分拆強化了惡性競爭
1998年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完全是“上下一條龍”的協作關系:中石油負責上游的油田勘探和開采,而中石化負責下游油品的煉制和銷售。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前者控制著油田資源,后者則掌握市場命脈。然而,政府管理層意識到,這種算不得完整意義上的石油公司,在中國加WTO后將難以應對外來的挑戰。
為了應對WTO,中國對石油、石化行業進行重組,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割據”的格局:中石油與中石化依黃河“劃江而治”,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禁止到5米以下海域探油與采油,中海油公司割海而治,成為海上采油的“孤家寡人”。
這一分拆解決了上下游產業割裂的問題。但是,由于三家將產品與市場“分封而治”,表面上中國石油石化行業已是“三足鼎立”,但這并不是在同一市場上引入三家競爭者,而是將國內市場分成了幾塊獨家壟斷的市場。
引入競爭是為了降低價格,提高效率。雖然國內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按上月的國際市場油價來確定國內油價),但中國原油與成品油的價格仍保持國家定價的機制。這樣,即便油品市場存在競爭,油品價格也不由國內市場供需矛盾決定;同時,國家對油品進口實行配額管理。這意味著,在油品市場,國內競爭并未形成,國際競爭又被擋在國門之外。
由于劃地為王、政府定價和進口受限,分拆并沒有給石油石化產業帶來競爭,下游產業和消費者也沒有從“分拆”中受益。但足,幾家企業在強化市場壟斷性方面的惡性競爭卻達到白熱化程度。最典型的是,為保住自己的領地不被對手侵蝕,中石化在深圳以22.9億元的天價買下估價約9000萬元的供油及相關設施。
將現有的加油站控制在手,外國競爭對手就真的進不來了嗎?且不說對外開放油品市場后外國供油商可以新建加油站,就在兩大集團爭奪加油站的商業戰達到白熱化之際,兩大集團為了爭取海外上市成功,都與其海外戰略投資者簽署了共建加油站網絡的協議,這其實已經為外國供油商參與壟斷國內市場鋪就了道路。
分拆的本意是想先在國內引入競爭,增強企業競爭力,以應對加入WTO后的國際競爭,但是,這種“畫地為牢”式的分拆,非但沒有在兩家企業之間形成有序競爭,相反,卻使兩家企業分別與外國跨國公司聯手,進行針對彼此的控制零售網絡、強化其壟斷地位的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