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翁是怎樣“聚財”的
孫友益
世上有許多富翁,是白手起家的,也有些人是繼承祖業而成為富豪。無論是創業或是守業,看上去似乎都是下一代不及上一代。但這絕非是“創業難、守業更難”的翻版,而是不懂“聚財”導致的“悲劇”。
美國人史坦利專門研究富翁習性,并在一本書中撰文說:無論是創業者還是繼承者,若想自己一直富下去,就得以“節儉節儉再節儉”的條律來鞭策自己,以積累財富為目標,而把消費拋諸腦后。
現在的年輕人,拼命模仿富豪享受的一面,卻不知扭曲了富翁的真面目。在美國,財產凈值400萬美元以上的富翁約500萬人,這些富豪的大多數卻經營小型企業,他們平時絕不隨意露財。他們之所以富有,是因為會聚財。史坦利認為“百萬富翁不必戴一只5000元的手表,也不必開豪華轎車”。有關資料表明,美國10輛豪華轎車的買主,只有兩位是富翁,其中8位不是“老板”,而是高收入的打工族一一他們認為能賺到錢。而富翁卻認為,再能賺錢,如果亂花,永遠只會與富翁擦肩而過。這就是我國時下不少“高薪族”難成“富人”的原因。
“發財”的關鍵在于聚財。善于聚財并不是要大家去扮演葛朗臺,而是不要鋪張浪費。正如史坦利在書中所說,“開始富起來的人,要經常告誡自己,大手大腳花錢會使再多的財富付之東流。”然而,我們在身邊看到的卻是與此理念相背的風景,有些人的荷包稍微鼓脹時,就急于考慮購買一輛勞斯萊斯,換幢大房子,意在讓自己的衣食住行“與時俱進”。
有的子承父業的“現成款爺”,本應錦上添花,但到頭來沒維持多少年反而將上輩的根基弄垮了。這是為什么?仍是享樂主義在作祟!他們總以為自己是富翁的后代,日子不應過得太乏味,舉手投足應比上輩更有氣派,于是放縱消費,盡情享受生活。
今天稍微留意不難發現:接受金錢贈予的百萬富翁,往往不及上一輩富有,那是他們缺乏上一代以創業為目標的自制力。上一代創業的最高境界是積累財富,而下一代認為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好好享用生活。這也就是下一代不如上一輩的真正原由。可見,學會聚財,是成為富豪必備的“基本功”。
把什么留給孩子
馬相才
一位朋友說,最近有不少家長向他咨詢為孩子購置房產的法律問題。現在我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了,家長們努力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讓孩子吃好、穿好,如果手頭還有點錢,就會考慮為孩子留點家產,其中房產是首選。這位朋友對那些家長頗為擔憂,認為這樣會滋長孩子享受金錢、享受財富的惰性,消磨孩子的進取精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識之士認為,日趨富裕的物質生活,正在削弱孩子們應該具備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以及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沒有理由讓孩子養尊處優。“家有萬貫財。不如一技在身。”一個沒有良好心理素質、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即使有萬貫家產,也難以在社會上順利地生存下去。
對于財富,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有理性思考。中國首富劉永行在回答“有沒有想過把財富傳給后人”這個問題時說:“我們的祖先早就說過‘富不過三代’這樣的話。你給他們那么多錢有什么用,那樣反而會害他們,讓他們不思進取,即使我想把所有的財富傳給后人,遺產稅征收兩代、三代后也會所剩無幾。世界上沒有一個家族的財富可以五代、十代地傳下去。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當然我很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希望給他們創造最好的受教育條件,讓他們心身健康,最關鍵的一條是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培養。”臺灣富商王永慶認為,“富不過三代”的成因是富有人家沒有教育好子女。出生在貧苦人家的孩子很容易體驗到父母的辛苦,就會暗中產生要努力學習、努力掙錢來報答父母的心,這樣的人就容易成功。
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把財富留給孩子未嘗不可,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能力留給孩子——讓孩子懂得怎樣生存,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