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誕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與傳統的航空機關炮相比,空空導彈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毀傷效果好等眾多特點,因此很快就成為了以空中格斗為主的現代殲擊機的主要武器。
20世紀50年代末期,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殲擊機還處于購買和仿制階段時就已經開始著手空空導彈的研制工作。
白手起家,走仿制之路
新中國的現狀使得空空導彈的研制之路必須白手起家。1958年,我國在引進蘇聯殲擊機的同時也引進了當時屬于第一代但還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空空導彈K-5M(北約編為AA-1)。這種空空導彈由5個艙段組成:無線電控制艙、自動駕駛儀操縱艙、橫滾穩定控制和冷氣艙、戰斗部以及無線電引信艙、火箭發動機和電池艙。其彈頭呈細錐形,彈身為紡錐式,彈翼和尾翼為十字形,飛行最大馬赫數2.5,使用高度2.5~16.5千米,最大射程6千米,可全天候使用。米格一19或殲-6的翼下可掛4枚這樣的空空導彈。
為了滿足新生空軍發展的需要,一機部航空工業部局于1958年10月下達了仿制K-5M空空導彈的任務,并將其命名為“霹靂1號”。“霹靂1號”的研制工作由當時的一機部航空工業總局總負責,331廠為其主要承制廠和總設計單位,并由朱傳千任總設計師。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幫助下,331廠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經反復進行技術革新,先后突破了涂層、氬弧焊接等22項關鍵技術,終于在1960年3月仿制出了第一枚導彈。 在此之前,國務院、中央軍委幾經考慮,最終將試驗靶場定在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特種工程指導部也確定了機場、指揮所、技術陣地、航區及各測量站的布局。1959年春,在中央軍委的調整下,兩個工兵團和一個步兵師以及蘭州建筑公司的1000多名干部職工一起,挺進了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開始了緊張艱苦的試驗靶場建設。在國慶的那一天,施工隊伍終于冒著大西北漫天的風沙,按中央軍委的要求按時完成了整個特級機場的建設工作。
首射受挫,從頭做起
為了準確檢驗“霹靂1號”的技戰術性能,同時也為了檢驗部隊訓練水平和效果,中央軍委決定在剛剛建成的空空導彈試驗靶場先發射蘇制導彈。1959年12月13日,首枚蘇制K-5M導彈發射成功,到24日共發射61枚,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然而,當時中蘇關系日趨緊張,不少的蘇聯專家已無心再向這些昔日一起戰斗的兄弟戰友們傳授些什么了。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盡管表面看起來和蘇制導彈一模一樣的“霹靂1號”到了試驗靶場卻出了問題。1960年8月13日,已經進場試驗的“霹靂1號”進行對靶機的射擊試驗,可第一次齊射就未能擊中靶機,接著再次進行雙發齊射,又未能擊中靶機,試驗被迫中止。
首射受挫后,科研人員集中起來分析失敗原因,經過反復論證,認為導彈雖然受控制,但由于彈道偏離靶機方向線太遠,從而無法命中靶機。由于當時蘇聯已經撤走了全部專家,上級決定331廠暫停仿制任務,并組成了由三機部和空軍領導牽頭的故障查找小組。小組的專家們重新消化了蘇制K-5M導彈的原文材料,對“霹靂1號”的1207份圖紙、技術說明書、工藝資料、541種基本材料、輔助材料和4305種工裝重新進行復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認真地研究并采取了有效的改進措施。
一聲巨響驚破九重天
1962年10月,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后,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霹靂1號”的仿制工作。但此時蘇聯停止了過去合同中規定并且已經開始供應的材料和設備,從而給研制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解決低溫箱的關鍵設備,周總理親自批示從外貿倉庫調撥了3臺大型冷凍機。為了早日研制生產出合格的空空導彈,不少技術人員吃在車間,睡在車間。
1963年的11月至12月兩個月間,科研人員在空空導彈試驗靶場再次進行各種狀態下的發射試驗,共發射導彈20發,兩次對靶機射擊,均準確擊落靶機,“霹靂1號”的精度、可靠性及殺傷效果均符合戰技術要求,這在當時世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真是一聲巨響驚破九重天。1964年4月,國務院特種武器委員會批準“霹靂1號”空空導彈正式定型,并正式投入批量生產,新中國終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空空導彈了,“霹靂1號”作為我國第一枚空空導彈同其研制人員一并載人了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