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火電廠由于設備老化,許多寶貴能源白白從煙囪流失。這些火電廠給周邊地區帶來的是煙塵,給世界帶來的是影響氣候的二氧化碳。德國目前在中國實施的一個項目正是為了幫助中國提高燃煤發電廠的效益,減少環境污染
德國之聲 2002年11月11日
作為一個快速增長的大市場,中國需要越來越多的能源,要向日益向往富足生活的人民供電供暖,大型投資項目也需要大量的能源。這樣的增長也給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因為幾乎70%的中國電力都是通過燃煤獲得的。
例如,北京一度是自行車的天下,而今天,數十萬輛汽車在拓寬延長的馬路上滾動,穿行于這個充滿活力的大都市,這里到處都是玻璃墻面的辦公樓、龐大無比的購物中心和直插云天的住宅樓。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走過了德國過去40年走過的發展過程,雖然兩國的規模不同,但是與發展同步而來的現象卻十分相似。在中國和德國,煤炭都是能源生產的中心,專門用于滿足工業、貿易和人民生活供電供暖的需要。僅北京一地,每年就要燒掉2700萬噸煤!北京經常籠罩在有毒的廢氣中。
施特凡·施密茨是聯邦經濟合作開發部能源問題的部門負責人,他說,中國現在準備以德國為榜樣,學習德國的經驗,實施能源供應分散化。
“這些措施都劃歸于清潔技術的概念之下,也就是說:使用清潔的燃料,或者通過過濾和其他技術手段減少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廢物。”施密茨指出,第二個重要的措施是提高能源效益,也就是通過使用現代化技術,讓得以利用的一期能源生產出更多的電力。
為了減少廢氣廢物排放量、節約資源,必須提高燃煤發電廠效益,這正是德中“測量車項目”的目的。為此,中國國家電力公司和其他11個中國能源企業從德國重建貸款銀行那里獲得了1000萬歐元的貸款。
中國用這筆錢購買了15輛裝配有現代測量技術儀器的德國卡車。用這些測量車可以精確測量出老電廠發電時的燃燒過程及廢氣廢物的排放量。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對設備實行監控,在發電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廢氣廢物排出量,也就是除了減少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外,尤其還要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的產生和排放。此外,德國技術合作協會還提供了400萬歐元,作為德國工程師前往中國傳授技術、為中國同行舉辦培訓班的費用。約爾格·莫查德羅是這個項目的領導人,他的目的是:“以少量的煤獲得大量的能源,或者以同樣多的煤,獲得更多的能源。這就是說,我們先分析蒸汽發生器,分析燃燒過程,觀察燃料的燃燒情況,然后使空氣的輸入量達到最佳狀態,通過這個途徑,使燃燒過程更為有效,這樣我們就減少了有害物質的產生,節約了煤炭。”
工程技術人員在中國開著測量車一跑就是幾千公里,他們前往各個發電廠,在三四個星期的時間內使煤炭的消耗量降低1%。聽起來這并不多,但是以一個中型電廠為例,這樣的電廠一個小時要燒掉150噸煤,這樣一年下來就可以節省8000噸煤。
“測量車項目”從去年4月開始,將延續到2004年12月。目標是幫助中國方面掌握這個方法、此后能自行在300多個燃煤發電廠中繼續使用。中國對測量車和培訓專業人才的需要在不斷增長,所以德國聯邦經濟合作開發部已表示,可以考慮把“測量車項目”再延長4年。
中國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正在提高,他們歡迎這樣的措施。德國技術合作協會的項目經理王曄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歷史比我們人類的歷史長得多,我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動物也是一樣。當然我們有才智,有文明,但是地球是我們的共同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