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重組的特殊含義
在中國,由于國有企業的改革還同時體現在政府與企業以及企業與企業的關系的調整上,國有企業的重組必然包括政府與企業以及企業與企業關系的重組。因此,可以說,中國國有企業的重組有其特殊的概念內涵和意義。芮明杰、吳光飆認為,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實質是指國有企業依托其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各類有效資源,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綜合運用產權的、市場的或管理的方式,對資源配置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完成自身發展從一個平臺向全新的更高平臺的飛躍,實現資源效率配置的明顯改進,更好地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毛道維和楊江曾將我國企業戰略性再造定義為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分工關系再造,他們稱之為體制性再造;另一方面是涉及企業流程等所謂“企業能力再造”。這些定義注意到了企業與政府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特殊關系,正是這些差異,使中國的企業重組問題呈現不同的特點。
中國企業重組的階段和特點
對于中國企業的階段和特點,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孫林巖、趙北亭認為,從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開始,中國企業進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改革的階段。這可以看作我國企業重組的發端。從我國企業重組的實踐看,我國企業重組的主要特點有:(1)我國企業的重組主要是資產重組、債務重組、或是產權重組。(2)一些優勢企業,在企業重組的業務流程領域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比如“邯鋼”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企業重組;無錫小天鵝集團的“末督管理”模式;海爾的“日清日高管理模式”等。(3)企業領導人注意企業購并后的企業重組,如1998年科龍收購成都一個飛機發動機集團,重組后成立科龍(公司),生產容升冰箱;海爾總裁張瑞敏在哈佛講臺上講述了海爾用海爾文化重組被兼并企業重組方法。(4)企業領導喜歡借助政府的力量進行企業重組,而政府介入企業重組的程度也較深。李新春認為,中國漸進式企業改革的路徑下,企業重組是在兩個層次上展開的:首先是企業與政府關系的重組(體制重組),然后才是管理意義上的企業能力重組(戰略、資產、組織結構、文化等方面的重組)。整個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圍繞體制改革展開的,體制重組以“放權讓利”、“利改稅”以及承包責任制改革為主線,同時,也包括通過合資和對外投資,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企業的純國有結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在1992年~1996年期間,經濟迅速膨脹,國企和非國企一起獲得高速的規模擴張。快速擴張的結果在不少企業表現為盲目和過度多元化以及其他方面的財務、管理風險的上升,這到1997年之后的經濟緊縮時期明顯暴露出來。在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緊縮、企業效益下滑的情況下,許多企業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企業內部的戰略資產重組。因此,可以認為,國有企業大范圍的第二層面的戰略和資產重組是在90年代下半期開始的。
中國企業重組的有關問題
劉小玄認為,擴張性重組在中國,往往具有政府行為的背景,或者具有某種政治性地位擴張的需求,因而它往往不是純粹的經濟行為的結果。而分立式重組打破了企業產權改制的瓶頸,通過企業邊界的重新選擇,通過企業規模的重新調整,突破了原先對其發展和改革的根本性約束,從而得到了新的發展動力和源泉。胡漢輝、劉懷德認為,中國的企業重組與西方企業重組相比的具有特殊性,表現在:中國企業長期在管理不到位的狀態下運行;分工不足是中國經濟更嚴重的問題;中國經濟是一個復雜經濟體。因此有必要將流程重組概念發展為多維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