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農業已基本形成5億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已經結束了糧食等主要農產 品供求短缺的歷史,實現總量供求平衡,豐年有余。
中國農業用占全世界約10%的耕地,解決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
中國農民收入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從而實現農村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由基本生 存型向溫飽生活過渡及溫飽向小康生活的跨越?!鯂医y計局
農村實行改革以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巨大的變化,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 展。糧食生產連上新臺階,目前已基本形成5億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從而結束了糧食等主要 農產品供求長期短缺,實現總量供求平衡,豐年有余。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成為農村經 濟的重要支柱。農村居民生活整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跨越。中國農業用占全世界 約10%的耕地解決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
農業生產在制度與技術創新中穩定增長,在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條件下, 生產出的農產品不僅滿足了近13億人口的生活需要,也基本滿足了工業生產對農產品原料的 需求,并且還有部分農產品出口。農村非農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 水平不斷提高。隨著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中國農村正在由傳統的 農業經濟向現代的農村經濟轉變。
生產穩定增長主要產品供求平衡
2001年農業增加值達14610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85倍,比1989年實際增長604 %。農業生產總體上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由短缺向總量供求平衡、豐年有余 的轉變。1989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連上45億噸、5億噸兩個臺階。糧食產量于1996年突 破5億噸大關,提前實現“九五”計劃確定的糧食產量目標,在1996-1999年間糧食生產連 年豐收,四年間年平均產量超過5億噸,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臺 階。糧食供求實現由短缺向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目前國家糧食儲備量達到歷 史最高水平。2000年、2001年的糧食產量受嚴重旱災和結構調整因素的影響減產,2001年產 量仍達到了46218萬噸,比1989年增長134%。棉花生產在適應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的同時, 受到出口及庫存變化的影響,年際間產量波動較大,但供需仍然達到了總量平衡有余;油料 產量穩步增長,2001年產量達到2865萬噸,比1989年增長121倍,年均增長68%;肉類 總產量2001年達6334萬噸,比1989年增長141倍,年均增長76%;漁業快速發展,2001 年水產品產量已達4381萬噸,比1989年增長28倍,年均增長118%。
農產品產量的不斷增長,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大大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物 質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2001年,肉、蛋、奶、水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分別達到498 公斤、183公斤、81公斤和344公斤,分別比1989年增長112倍、186倍、138倍 和244倍。
新一輪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給農業增添活力和后勁
近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受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的新階段,突出地表現在農 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為了適應新階段變化的要求,農 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著力調整和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發展高產優質 高效農業,提高農業適應市場能力和綜合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經過幾年的努 力,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所發揮的作用漸漸顯現。從農、林、牧、漁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看 ,農業比重不斷減小,畜牧業、漁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001年,農業、林業、牧業、漁業 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分別為552%、36%、304%、108%,與1989年相比,農業 所占比重下降了76個百分點,牧業、漁業則分別上升了28和55個百分點。從各業內部 看,種植業中大宗農作物調整力度較大,優質農產品發展迅速,以小麥為例,2001年優質專 用小麥面積占小麥總面積已達25%。種植業生產正逐步向專業化分工、區域化生產方向發展 。全國已初步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帶、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新 疆棉花產業帶。畜牧業生產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需要,由偏重數量增長向數量和質 量并重的方向轉變,畜產品結構逐步優化。漁業生產結構調整重點是增加名特優新水產品的養殖面積和產量,與1989年相比,2001年水產品總產量中,養殖產量比重提高123個百分 點。
為保護生態環境,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并開始實 施中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草)戰略性結構調整。2001年完成造林面積495萬公頃,其中, 重點生態工程造林3314萬公頃。
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
農村改革以來,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非農產業異軍突起,1987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首 次超過農業總產值,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鄉鎮企業通過加快體制創新,依靠科技進步 ,逐步實現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化增長方式轉變,繼續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好勢頭。 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2001年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29356億元,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 長近140倍,比1989年增長131倍。1989-2001年年均增長247%,占到國內生產總值凈 增部分的345 %。2001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中,農業(農林牧漁業)所占的比重為67 3%,非農產業所占比重為32.7%,非農產業所占比重比1989年上升了119個百分點。 農民從事非農產業所得到的純收入由1989年1424元提高到2001年的10664元,增長64 倍。農民人均非農產業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989年的237%提高到2001年的4 47%。
農村非農產業尤其是鄉鎮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我國工業的布局。據鄉鎮企業局統計,2001 年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達20315億元,比1989年增長12倍,年均增長238%,占全國工業增 加值的比重達478%。
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
為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國家逐年加大對農業投資的 力度。1999年,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達到10858億元,比1978年增長62倍,比1989年 增長31倍。在努力增加財政農業支出的同時,通過社會籌資、資本市場融資、吸引外資等 形式多渠道增加農業投資。1999年中央在新增的1000億元財政國債中,有375億元用于改善 農業生產條件和水利設施、保護天然林、治理生態環境、節水灌溉工程等。與此同時,大力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產田;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重要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已建 成商品糧基地縣1000個左右,優質棉基地縣200多個,以及“雙低”油菜籽、糖料和“菜籃 子”產品生產基地,在全國形成了穩定的農產品商品供應體系;種子工程、動植物保護體系 、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十大防護林體系建 設工程全面展開。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 態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增長。
為啟動內需,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2001年,在全國的行政村中,自來水受益村 所占比重達到47%;全國農村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87%的行政村通了電話,農村 電話用戶2001年達68431萬戶;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電。農村交通、通訊、水電等公共 事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方便了城鄉經濟、文化交流,為農村經濟的持續 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664元,比1989年增長29倍;扣除價格因素,年均 增長43%。收入的不斷增長為農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堅實。
1989-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5354元提高到17411元,增長了23倍 ;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41%。隨著農村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小康過渡,居民消 費結構不斷升級。2001年農村居民消費的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的支出水平分別 達到8307元、987元、2791元和77元,比1989年分別增長了18倍、12倍、17倍 和14倍;而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方面的消費水平提高更快,分別達到966元 、110元、1926元,比1989年分別增長了49倍、119倍和53倍。基本生存資料需求收 入彈性已逐漸縮小,享受和發展資料的需求收入彈性逐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