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市民要由國家來提供公共品,而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民卻無 法享受這種待遇?
農民和城鎮居民同是我國的公民,他們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農民同城鎮居民一 樣有權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國家計委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馬曉河博士
在以往人們的觀念中,城市里的水、電、路、通訊、學校、醫院、圖書館等公共基礎設 施要由國家來提供,而農村的同類公共基礎設施應主要靠農民自身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 助。基于這種觀念,農村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由農民掏錢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現象。例如 ,向農民征收五項鄉統籌費,用于鄉村兩級辦學、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鄉村道路修 建;同時還從農民征收三項村提留費(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主要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 設、植樹造林、五保戶供養、農村醫療等事業。多年來,農民負擔重主要重在農村公共基礎 設施建設上,每年全國農民要拿出幾百億元投資搞本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有關統計資料 ,2000年全國農民上繳的農業各稅、三提留五統籌費和各種社會攤派約為1355億元,其中三 提留五統籌費和各種社會攤派接近900億元,人均達到95元。同城鎮居民相比,農民的年均 純收入僅相當于他們的1/3,可是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市民要由國家 來提供公共品,而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民卻無法享受這種待遇?這幾年,由于國家實施了積極 的財政政策,依靠發行國債大力推進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公共品 供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財政和國債投資中對城市投入較多而對農村投入較少,這使得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越拉越大。面對這種差距給人們的視覺帶來 的刺激是,當你進入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里就好像到了發達國家,相反當你進入中國 的農村看到的景象卻非常落后,這種反差既存在于東部沿海地區,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區。當 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落后,已嚴重影響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制約著國內 消費品市場的啟動。我認為農村公共品應該由政府來提供。理由是:
一、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從屬性上同城市的基礎設施一樣都是公共品,同一屬性的公共 品應該在供給上采取相同的政策。眾所周知,在一個社會里,所有產品根據其競爭性和排他 性可以劃分成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考察各國經濟發展經驗,公共物品一般都是由政府組 織供給的,供給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政府直接供給,比如國防、治安消防、基礎教育、 醫療保障、科學研究、道路、救災等等。第二種是政府間接供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價 格等政策,引導私人部門提供公共物品,比如鼓勵私人部門為雇員提供人身健康和醫療保險 ,提倡全社會節約能源和水資源。第三種是政府以法律形式要求私人部門供給和維護公共物 品。例如要求化工廠、造紙廠、紡織廠等進行環保投資,以減少甚至杜絕污染,頒布休漁法 令保護漁業資源等。盡管公共物品的供給形式有差別,但是對于不同的人群或民族供給公共 品是不能有歧視性政策。因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里,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是平等的,他 們享有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是一樣的,這些人或民族有權利獲得同等的生存、發展權和公共物 品的享用權。在公共品供給政策上,厚此薄彼顯然使一部分人優先享用了公共品的使用權, 另一部分人犧牲了這種權利。面對公共品供給的不平等,優先獲得享用權的人群就有可能獲 得較多的發展機會,相反犧牲了這種享用權的人則會喪失一部分發展機會。由此這會拉大人 群間的發展差距,引起社會的不公平。再說,財政是公共財政,財政資金來自廣大納稅人, 在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上應該有公平和平等性,既然是公共財政,在公共品的供給上對人群 就不應該有差別,也不應該有任何歧視。我國的情況也不例外,農民和城鎮居民同屬中華人 民共和國公民,他們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農民同城鎮居民一樣有權平等享受政府提 供的公共物品。
二、我國農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長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他們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工業化進入到現階段國家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時,政府應該為農民大量提供公共物品。過 去,我國為了在較低收入水平下順利推進工業化,國家利用計劃經濟體制以行政手段,從農 民那里明拿和暗取了大量建設資金,可以說農民是勒緊褲帶餓著肚皮為工業化提供資本積累 的,沒有這些積累貢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工業化基礎。當前,我國的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了完 全可以不要農業和農民的任何積累支持,而且國家財政也有能力反過來支持農業、農村和農 民。今天我們不能忘記農民對工業化的血汁積累,對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本來,從農業和 農民長期過多地抽取工業化資本積累資金,已經極大地削弱了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而20世 紀90年代以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先發展,又使農民損失了一些發展機會。因此,無論 是回顧歷史還是面對現實,農民都應該得到回報和補償,讓他們享受工業化的成果,國家有 責任讓農民休養生息,向他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變“抽血”為“輸血”。
三、啟動市場消費擴大內需離不開93億農民,為他們提供公共物品有利于帶動農村市 場消費,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當前,在通貨緊縮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我國急需擴大最終消 費品市場,而在消費品市場中最重要的是占全國人口2/3的農村人口消費。如果93億農民 不消費或者減少消費,我國啟動市場擴大內需的戰略構想就很難實施。20世紀90年代以來, 農民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導致農村消費品市場在全國市場份額中不斷下降。 例如1993年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市場的比重為42%,到了去年下降到374% ,今年1月~7月份又進一步下降到367%。為什么農村消費品市場份額在萎縮?原因很簡單 ,一是農民收入水平過低,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二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嚴 重不足。僅從公共基礎設施供給角度分析,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會導致農民行路難、通訊 難、就醫難、上學難、用電飲水難等等。這樣,即使農民有錢也無法購買和消費工業品。此 外,農村公共品供給嚴重短缺,還迫使農民自掏腰包建設基礎設施,無形中這又侵蝕了農民 的收入,增加了他們的支出,削弱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從啟動市場擴大內需的戰略高度看, 由政府向農民提供公共物品,既可以直接減少農民的支出,擴大他們的消費能力,同時又能 為農村創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因此,政府向農民提供公共物品是一項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事情。
為了更好地向農村提供公共物品,首先政府要調整財政和國債投入結構,加大對農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政府應適當增加國債資金用于農 業、農村的數量和比重,使農村能夠獲得較多財政資金,由此為增加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總量 提供資金保障。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短缺,關鍵是資金短缺,如果各級政府都能把農村像城市 一樣對待,大量投入財政和國債資金,農村公共物品嚴重短缺的矛盾將會大大緩解。其次要 將公共物品的供給重點放到能直接影響農民生產和生活環境方面來。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嚴 重短缺,政府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滿足需要,只能選擇重點優先發展。例如,近兩年可以將重 點放在中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農村道路、人畜飲水、醫療衛生、通電通訊、市場信息 體系和鄉村9年制義務教育等建設方面,重點增加這些方面的投資,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 改善農民的生活消費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為了加快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速度,政府還 可以通過財政補助、稅收、價格等政策,引導農民或民間企業搞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以 財政補助形式鼓勵農民開展職業培訓,用補貼的辦法推廣農業先進技術,以貼息的方法支持 農民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公共服務業等。
總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應由政府來承擔,億萬農民在接受公共品服務上有 權利享受到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