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看,世界經濟今年發展好于上年,經濟增長預計28%,高于上年的22%。
世界經濟已基本走出去年底的停滯、下降階段,進入緩慢調整的復辦時期。
一些不確定因素加大復蘇難度,全面復蘇將推遲到2003年下半年。
外刊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貨緊縮。
國際積極評價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當前世界輿論
2002年即將結束,世界經濟在經歷了去年“9·11”事件的震蕩后,今年又經受了發達 國家企業財務丑聞的考驗,目前正在美國軍事打擊伊拉克的陰影下緩慢復蘇,總體情況略好 于去年并呈現出以下較為突出的發展特點:
一、世界經濟增長前快后慢,全面復蘇時間后延
今年開局特別是第一季度,世界經濟在各國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刺激下,經濟 活動日趨活躍,取得了較高的經濟增長。但是好景不長,今年夏天開始,受主要發達國家企 業會計丑聞和美國武力打擊恐怖主義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
美國經濟第一季度增長5%,第二季度為13%,第三季度為31%。股市下跌、對中東 局勢、油價和公司利潤真實性的擔心及恐怖主義的威脅使美國消費者消費意愿下降,投資信 心不足,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9年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政府財政預算轉盈為虧,2002年 度財政赤字達1590億美元,大大限制了政府支出的進一步增加。經常項目赤字繼續擴大,占 GDP的比重接近5%。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外貿作為構成GDP的四大要素都不看好,經濟 界人士普遍預計,第四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長將低于第三季度。
歐元區由于消費和投資不足,經濟增長基本停滯不前。一季度增長02%,二季度為0 4%,歐盟最新估計,第三、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將在02%和05%之間。法國、德國、意 大利等主要大國表現不佳,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結構調整緩慢,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接 近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3%的上限,意味著經濟刺激政策的余地縮小。
2002年度日本經濟白皮書稱,在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的相互作用下,日本經濟已陷入惡 性循環。日本銀行壞賬占GDP的比重高達1/8,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走出通貨緊縮陰影的主要 障礙。日前,世行修正了對日本經濟增長的預期,把2002年的增長率從最初的17%下調至 -1%。
拉美經濟由于受阿根廷經濟危機的影響,今年明顯惡化,預計全年將負增長,目前拉美 地區經濟狀況仍舊十分脆弱,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一大不確定因素。
在主要經濟體經濟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好于預期,通過 擴大內部需求和區域內貿易,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勢頭,抵御外部打擊的能力有所加強,今年 經濟增長預計將達6%。
總體看,世界經濟今年發展好于去年,IMF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增長28%,高于去年 的22%。多數機構曾經預測世界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強勁復蘇,但聯合國最新調查顯示, 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將推遲到2003年下半年,一些不確定因素加大了復蘇的難度。目前世界 經濟面臨的主要不確定因素是:美國經濟是否會陷入二次衰退;通貨緊縮是否會蔓延全球; 主要大國龐大的經常項目赤字是否會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發達國家的企業是否會 最終贏得投資者的誠信;消費者心頭的恐怖主義陰影是否會煙消云散;拉美金融動蕩能否控 制在本地區等等。
雖然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但目前階段普遍預期美國經濟不會出現二次衰退。世界經濟也 已基本走出去年底的停滯、下降階段,進入緩慢調整的復蘇時期。IMF、OECD和APEC等國際 組織都認為世界經濟會繼續復蘇。
二、通貨緊縮風險加大,與經濟低迷相互交織,世界經濟復蘇更加艱難
由全球生產過剩和泡沫經濟引發的通貨緊縮現象,在經濟下滑和全球化的作用下向全球 蔓延的風險加大。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貨緊縮, 而非二次衰退。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就出現了典型的通貨緊縮,目前這種趨勢仍在逐漸加強。截止到 今年8月,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日本經濟深陷緊縮的泥潭難以自拔。
伴隨著美國經濟步伐的放慢,美國許多行業都處于緊縮狀態。根據勞工部最新公布的數 字,過去12個月內,美國企業的資本價格下跌了1%,汽車價格下跌16%,服裝價格下跌2 2%,電器價格下跌27%,個人電腦跌幅高達209%。服務業也出現通縮勢頭,酒店價 格下跌了21%,飛機機票的價格下跌了38%,電話服務業的價格指數更是下跌了4%。 盡管從總體上看,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仍在上升,但1%的年均增長率是自1965年以來增幅 最小的一年。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目前美國零售和企業價格指數已經降到50年來的最低 點。
歐元區經濟雖暫無緊縮之憂,但物價水平不容樂觀。今年第二季度,歐元區消費者價格 指數平均上漲197%,是兩年多來最低,也是歐元區成立以來物價水平首次達到歐洲央行2 %以下的標準。有跡象表明,德國經濟目前正處于通貨緊縮的邊緣,通膨率已降到1%,與 此同時,歐元區的利率卻高于3%。
通貨緊縮一旦發生,將對當前步履維艱的世界經濟復蘇構成現實的威脅。在通縮情況下 ,企業利潤會受到影響,擴大再生產難以進行,失業率上升,持續的通縮將對經濟的恢復起 到抑制作用。通貨緊縮若與經濟停滯長期并存,將給世界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三、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主要股指和美元匯率出現近年來新低
由于投資者對經濟狀況、企業信譽和美對伊動武的擔心,美國股市今年一路走低,10月 進一步跌入近年來的新低。10月7日,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1%,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別 比年初下跌了30%和46%,其中,道瓊斯指數跌至1997年11月以來的最低點,納斯達克指數 降至1996年8月以來的新低。
日經指數10月10日收843962,為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的最低紀錄,11月11日,又再次 逼近這一低線。法國、德國和英國的主要股指也同時跌至5年來的新低。
美元匯率今年3月以來直線下跌,與歐元和日元的匯率大幅下降。美元對歐元的比價今 年6月一度跌至1:094,對日元的比價由年初的1:132跌破1:116。雖然近來美元匯價有所反 彈,但由于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美元長期走貶的趨勢恐難 逆轉,持續多年的美元強勢地位將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
四、全球化進程放慢,全球特別是東亞掀起自由貿易協定角逐戰
今年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放慢,世界貿易和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繼續全面縮減。外 國直接投資自去年減少51%以后,今年又減少了27%,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今年的全球外 國直接投資僅為5340億美元。經濟低迷抑制了世界貿易的增長,世界貿易仍然低速徘徊。今 年上半年,以美元計算的全球商品貿易出口額還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世界貿易組織報 告顯示,今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將有可能增長1%。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放慢和各國爭奪戰略空間的考量,全球特別是圍繞東盟刮起一 股“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旋風。以中國與東盟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為發端,一系列的自由 貿易協定談判正在緊張部署和進行。美國宣布將有條件地與東盟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并正 在與澳大利亞商談自由貿易協定;日本貿易政策出現重要調整,由以多邊貿易體制為中心向 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轉移,確定了優先發展與韓國和東盟的經濟聯合,最終構建東亞自由貿易 區的設想;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設想也在醞釀之中;印度也表示要與東盟建立自由 貿易區,并將今年與東盟的對話會首次提升為首腦會議。圍繞東亞自由貿易協定的角逐,使 東亞經濟合作進程驟然加快,多年來呼之欲出的美、歐、亞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前景 變得更加清晰。
五、中國對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應明顯上升,積極評價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成為 輿論主流
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由于執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經濟仍然持續高速增長,對地區和世界經濟的拉動和穩定作用明顯加大。在全球外國直接投 資銳減的同時,中國吸引外資仍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長,今年中國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接 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今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也可望突破6000億美元,從而在外貿 方面再上一個新臺階。
亞洲國家在對美、歐出口下降的同時,對華出口卻穩步上升。實踐證明,中國的經濟發 展并沒有以犧牲其他國家的發展為代價,相反對于穩定地區和世界經濟形勢發揮了充分的積 極作用。國際間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和“唱衰中國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遏制,積極評價中 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當前世界輿論的主流。
輿論集中從以下方面認可中國所將發揮的作用:從帶動地區經濟增長方面看,認為中國 將實實在在發揮東亞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從產業分工方面看,認為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競 爭力將迫使其他亞洲國家做出結構調整,中國將主導亞洲地區經濟的統合和產業的分工;從 地區合作方面看,稱今年是中國和日本的易位年,是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盟的主要合作伙伴 之年;從經濟格局看,中國將重新確立世界經濟的平衡關系;從歷史視角看,“中國將重新 回到19世紀以前的千年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來,中國經濟的崛起已勢不可擋,也必將再現 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