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不可能強行超越工業化階段追求和發達國家同樣層次的產 業結構,我國的工業化任務仍然非常艱巨。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中國還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工業化,而后再用30年至40年 來完成現代化的目標。
工業化階段是不能強行超越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決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跨越工業化 階段,直接進入信息化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指出,中國還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工業化,而后再用30年至 40年來完成現代化的目標。
徐匡迪近日在杭州舉行的一個學術報告會上說,中國已經建立起基本獨立完整的工業體 系,但在大多數重要的工程科技領域中,中國離世界最先進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雖 然擁有大批優秀的工程科技人員,但自主創新的能力還比較弱。
他認為,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必須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發展的最重要的位置, 把絕大部分科技資源投向工程科技,使中國的工程科技及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最先 進國家的水平。
徐匡迪呼吁大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重大前瞻性 、戰略性問題和具有良好產業發展前景的學科方向,努力攀登世界科學高峰。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說,過去20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制造業;未來20年, 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是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還需經 受嚴峻考驗。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比較優勢所在。邱曉華說,我國巨大的本土市場容量使制造業發展成 為可能,而充裕、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更是制造業成長的保證。而另一方面,國內采掘 業由于資源限制不可能有無限的發展空間;農業資源的劣勢使得中國必須正確看待其在國民 經濟中的地位;服務業的發展本身又依賴于社會結構性的變化,只有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后期 ,才會有穩定的根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主要依賴制造業的成長,制造 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0%以上。細算下來,制造業為國家提供了50%的財政收 入,吸納了近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和同樣比重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制造業還是中國商品出口的主體,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的出口一直維持在總出口的80%以上,創造了 近75%的外匯收入。
邱曉華駁斥了“隨著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制造業的存在意義將要下降”的觀 點。他指出,不可能強行超越工業化階段追求和發達國家同樣層次的產業結構,我國的工業 化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展望未來,無論從制造業占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來講,還是從擴大 就業、保持社會穩定來講,都可以肯定地說:至少20年內,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 的主要源泉。
邱曉華也指出,我國制造業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很多產 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產品品種少、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低。電子信息產品是我國出口 的主力,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都要進口。所以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還不是制造強國。同時,外資進入對我國經濟產生巨大支持的同時也使國內產業的發展面臨 更加嚴峻的環境,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壁壘也呈現增多、增強的趨勢。
邱曉華認為,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應從四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提升 制造業技術水平,更多地掌握核心技術,培養高端人才;二、把制造業發展和服務業、信息 業的發展結合好,“新經濟”的很大一個組成部分是高端的制造業,如信息產業。我們要著 力干做大高端制造業,對傳統制造業則要通過技術改造、企業重組等手段進行提升;三、在 國際化、市場化的環境下,制造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靈活的內在機制,這就需要強調制度的 創新;四、制造業的發展需要牢牢抓住市場導向,決不能盲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