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作為京郊旅游資源大區,結合區情,因地制宜,以發展鄉村民俗旅游作為山區農 民致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以及農業產業化成果,積極 培育和發展民俗旅游業,推動了山區旅游富民工程的快速發展。
發展民俗旅游業是山區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俗旅游業的客源市場主要是城市居民,而昌平區的區位優勢和自然生態環境是發展民 俗旅游的基礎。昌平區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屬上風上水。地處溫榆河沖擊平原和軍都山的 結合地帶,北倚燕山西段支脈軍都山,南俯北京小平原,三分之二為山區、半山區,形成了 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的天然資源,被稱為北京的后花園。為發展山 區經濟,增加農戶收入,昌平區區委、區政府經過反復研究論證,于1997年做出決定:“在 有條件的山區,依托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民俗旅游,以富裕一 槳儺鍘薄?9 98年全區第一個民俗旅游度假村——長陵鎮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開業。當年開業4 個月全村民俗旅游收入達46萬元,收入最高戶達3萬~4萬元,最低的也有3千~5千元。第一 個由全區倒數第二的貧困村發展為富裕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800元,達到現在的人均6 000多元,村集體年收入由原來的22萬元發展到現在的160多萬元,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今年 7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市農委在當地舉行了首次民俗村揭牌儀式,成為京郊民俗旅游的典范, 現已被京城多家媒體譽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在經過短短的4年間,全區已發展成遍 及七個鎮的38個民俗旅游度假村,近千家民俗旅游專業戶,1萬多張床位,成為全區旅游業 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民俗旅游促使農村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變。過去山區農民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現在 民俗旅游村的農民以旅游接待為主產業。山上的幾棵果樹和山坡上的幾分地已成為各家用以 豐富民俗餐的小基地,以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招待遠方的客人,深受城里人喜歡。由于民俗旅 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各村的農副產品已供不應求,而且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如 :過去自家產的水果長得再好,一年也只能賣個2—3千元,現在開展了民俗旅游,家庭果園 成了采摘園,一年的水果不用自己摘,不出村就可以賣上7—8千元。由于全區民俗旅游發展 的紅紅火火,也帶動了鄰近村鎮農副產品的發展。可以說,發展民俗旅游以來,不但推動了 本村經濟的提高,也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形成了一條良性循環的旅游產品產業鏈。
二是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發展民俗旅游以后,山區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 農民成為了“三個主體”。即:投資主體,據統計全區上半年發展民俗旅游總投資達2724萬 元,其中集體投資為1090萬元,農戶投資1634萬元,占投資總額的59.9%,形成民俗旅游的 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全區涉及七個鎮的38個民俗旅游度假村,占全區行政村的12.1%,占 山區半山區行政村的22.3%,擁有近千戶農家從事旅游接待工作,占山區半山區農戶的23.8 %,直接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占山區半山區總人數的33%。2001年全區民俗旅游經營收入 達860萬元,今年1—9月達918.7萬元,同比增長55.8%,戶均收入已達1.29萬元,比去年同 期增長67.9%。這些成績的取得已證明了山區在發展民俗旅游業中農民是自主經營的主體。 市場主體,開展民俗旅游工作以來,旅游農戶即成為工商戶,直接從事旅游接待工作,并發 有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即是農村個體工商戶的主體,也是農民進入市場的主體。在進入旅游 市場的同時,山區農民正逐步成為闖蕩市場的勇者,為農村的發展,農民的富裕開辟了一條 前景光明之路。
三是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轉變。首先是村干部的思想觀念和工作重心轉變了。村干部的考 慮更多的是村容、村貌和公共設施的改造,干的是本村民俗旅游工作的管理和宣傳促銷及周 邊整體環境的整治。再說農戶觀念的轉變,由原來的不愿干、不敢干、不會干到現在的主動 干,積極干。家家在改造住房,家家在添新房。現在有的戶一次可同時接待游客吃住近40人 。家家有名片,就連門前種的葫蘆上都刻滿了聯系電話和姓名。
四是從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轉變。受到旅游特定環境和規范化標準的影響,村容村貌變得 整潔了,村風民俗變得文明了。為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各村紛紛向政府職能部門提出各種培 訓要求,從文明禮貌入手,到接待服務標準以及積極學習外語。通過開展民俗旅游,山區農 民向城里人學到了很多東西,在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的同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發生了質 的變化。在38個民俗村中受到區委、區政府表彰的文明村就有四分之一。
發展民俗旅游業需進一步規范和提高
民俗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特色旅游業。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不可低估的。主要表現 在:山區公共設施不健全、道路交通不暢、通訊設備落后與發展中的民俗旅游業不相配套, 制約民俗旅游業向深層次發展;部分民俗村的環境臟、亂、差較為突出,環保意識不強;民 俗旅游的內容較為單一,大部分只局限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形式,民俗旅游的文化內涵 需進一步挖掘;民俗旅游農戶的接待水平與服務質量需進一步提高等等。
發展民俗旅游業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一種大趨勢,類似于國外發達國家的鄉村家庭賓館 。這種形式以其環境優美、價格低廉、品位獨特深受平民百姓歡迎,同時也為剛剛興起的自 助旅游提供了一種休閑場所。在今后幾年中,我們還將在民俗旅游業的發展上建立一些高檔 次、多功能的民俗村,以優質的服務、高檔的設備,集休閑、辦公、會議、娛樂為一體的設 施吸引高收入的白領階層,使民俗旅游業逐步納入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