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任務。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 業 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 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本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八項任務中,第一條就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既是建設和改革的任 務,也是今后發展工業的基本指導方針。
實現工業化是中國一百多年的夢想。從清末的洋務運動,到后來的“實業救國”,都是 渴望改變中國幾千年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希望藉此趕上世界發展的步伐。新中國成 立后,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工業化步伐突飛猛進,工業總 量快速增長,許多領域已具相當規模,如煤炭、水泥、鋼材、發電量等重工產品,家電、服 裝、自行車等輕工產品產量均已居世界前列。
但是,雖然經過上百年的努力,我們直到今天仍然沒有真正完全實現工業化。從產品看 ,存在著總量大人均小、產量多檔次低的矛盾。從工業內部看,存在結構不合理、工業技術 水平落后、生產規模不經濟、能源利用率低和環境污染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地區產業結 構趨同等矛盾。從國民經濟結構分析,我國迄今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業勞動力隨 著工業化進程向其他部門轉移的速度依舊緩慢。在我們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西方發 達國家卻已經高度工業化,步入后工業化時代。雖然我們奮力追趕,但我們的工業化水平與 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依舊很大。
在人類進入21世紀后,我們如何完成工業化這道課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信息化是我 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工業化是從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國轉向現 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志,在我國“四個現代化”中工業化處于主導地位。在很長時 間里,我國走的基本上是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和整個經濟的增長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質和 人力資源的高投入,造成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落后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1978年,我國能源 消費量為57144萬噸標準煤,到1996年升至138948萬噸標準煤,增長了143.2%。如果不走資 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而是繼續維持高能耗的狀態,可持續發展能力將 大打折扣,我們將難以承受沉重的資源壓力。
目前我國主要依靠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要想到2020年使GDP再翻兩番 ,就必須通過工業化道路的創新,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出發點 就在于,改變工業化的老思路,充實工業化的新內涵,提高工業化的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加 快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有專家指出,只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未來20 年,我們將把2.2億農業人口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就業,而目前我國第二、三產業就業總人 數僅為3.5億人。換言之,20年后我國的第二、三產業就業總人數將比現在增加60%。如果 不走“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難以順利完成勞動力大轉移的艱 巨任務。